女生放倒教官事件爆火,女性力量是如何背刺女性的?【深度】

前段时间的一则女生放倒教官的视频爆火,视频内容是军训汇演的时候,一个女生直接一个剪刀脚就把教官“放倒”了。

而且视频内容中,镜头一顿,掌声一片。但可别忘了,这是表演,是配合,是可控的舞台。

可现实却远远不是如此。

其实像这类“女性无所不能”的短视频有个固定剧本,就是音乐一响,角度一切,动作流畅到像开了挂。

虽然看着爽,但是如果移到生活就开始失真了。

而且格斗场是最讲硬标准的,那就是体重级。

就比如四到七公斤,就到了直接跨级的地步。因为就是这几公斤,就能够换来速度差、抗击打差、以及抓握差。

同性都已经如此,那异性只会更明显。

因为男性和女性之间,肌肉含量、爆发力以及骨密度,本来就不是一条起跑线的。

镜头可能会“放大”,但是称和数据绝对不会。

就拿一个事例来说吧。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女泰森”卢西亚·雷克尔,女子拳坛几乎横扫。

可就在一次和普通男泰拳手的跨性别表演赛里,在第二回合就被KO了。

你说她强不强?她当然强。

但是在生理面前仍然有一道门槛把她拦在了外面。

所以说生理差异是很难跨越的?甚至多半都是做不到的。

如果把这种差异用口号抹平的话,虽然可能听着很刺激,但是也很容易把年轻女孩带进误判里。

而且除此之外还有更扎心的,那就是街头没有裁判,也没有开场铃。

如果是一记背后突然的狠招,或者一把刀,那可能更加招架不了。

就比如在美国轻轨上的那个案件,受害者来自乌克兰,被人直接从背后连刺,这整个过程几乎没有任何反应的窗口。

也许你经常在屏幕里学到“女子防身术”,看着视频里可以一招放倒对方或者直接反败为胜。

但是如果真的遇到冷兵器和偷袭,其实胜率是极其有限的。

凡是这种时候,可操作的,反而都是那些看起来“不酷”的小动作。

就比如在车上的话,应该尽快换人多的车厢,提前留神异常情绪,保持距离,从而好果断撤离。

再说一种更隐蔽的绑架。

那就是把婚姻粗暴等同“屈从”,也就是说把男性一律贴上“潜在危险”的标签。

这种其实是在用极端标签点燃对立,可能这种的内容传播速度会很快,而且掌声也不缺。

但是同时有没有想过这样做的代价呢?

这无疑是在给女孩加码,仿佛在告诉女孩们,你“应该”更强、更能扛、随时能独自搞定一切。

这张人设一旦背上身,那么焦虑和风险就会一并上涨。

就比如德国的那起悲剧至今让人提起来也是非常痛心的。

这次事件发生在2014年11月,23岁的女大学生图杰·阿尔拜拉克在快餐店门口劝阻骚扰。

谁知随后竟然在停车场与男子冲突,头部重伤,导致最终离世。

也许她的出手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出于善意与勇气的,但她没有考虑到事态已经超出了她能承受的边界。

而且这种情况下,并不是争谁对谁错的时候,而是生死的重量差和两人的力量差。

可能评论席上可以继续道德谴责,可是现实呢?却是要人付出永恒的代价。

其实女性要真正明白的是,真正的女性力量,未必是要靠对抗证明的。

这些也可以是女性力量的典范。

在凌晨两点时,手术台边的女医生在细微处把生命拽回来;清晨五点半,女环卫工把积水推开,城市才有了白天。

又比如实验室里,女研究者把第N次失败归档,又开第N+1次尝试;课堂上,女老师一遍遍把知识讲到孩子能听懂;产线上,女工把每一颗螺丝拧到标准扭矩。

虽然这些听起来很平常,也上不了热搜,但是却能让生活运转。

而且别再把个体差异硬掰成性别对立了。

职业男舞者的身体控制与柔韧,其实常常超出大众想象,而顶尖女拳手张伟丽,也能把大量“只会健身”的普通男性打得找不到节奏。

别拿个例当做“全性别铁律”,再去顺手贬低另外一方。

我们应该秉持更成熟的看法。

那就是每个人的强项不同,有的擅长速度,有的长在耐力,有的判断极准,有的沟通极稳。

其实这个时候我们男性女性之间真正需要的,应该是互补,而不是一场比赛,必须在这两者之间中找出一个胜利者。

而且大家现在都知道,这其实是一个求流量的时代。

大家想的都是怎样获得更多的流量,以及怎样的内容会被轻易点开,而且立场越硬,其实也就越容易被转发。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一个点,那就是生活最终讲的仍然是“活下去,再活得好”。

用我们生活中的事情来举例,那就是比如在走夜路时要不要绕远一点?

又或者说是电梯里只剩你和陌生人,要不要先退出改走楼梯?生命才是我们最宝贵的东西。

而且我们要清楚往往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选择,其实真的要比一千句“硬刚也要刚”更妥帖。

而且千万也别再把社会的责任全丢给女性这种个体了。

其实社会也需要改善。

就比如说在公共照明、监控覆盖、治安响应这些环节,其实任意挑选一个都有可能能够把风险往个人身上推。

而且相关平台也应该注意,应该少炒些“谁能放倒谁”的戏码,反而是应该多做点“怎么避免危险场景”的科普。

可不要再把“女性无所不能”挂在嘴边了。

因为很有可能在实际真到危险的关键时刻,最有可能在陪着你的是键盘。

所以说平常的时候,与其给自己灌输“我能对抗一切”的思想,还不如学会“我能避开很多不必要的危险”。

而且作为女性是要懂得及时求助的,这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将目光从“能不能打倒男人”挪开,或许你能够看到的将会是另一幅更真实的图景。

镜头里漂亮的动作固然值得掌声,训练出的技能也十分值得去尊重。

但是如果当赞美超越现实,从而把表演当解法的时候,那么就离误会不远了。

与其在那儿把女性力量塞进“对抗模板”,还不如把它还给“生活模板”。

其实换个角度想,女生们更值得听到的,不是“你必须压过所有人”,也不是“你天生该退却”,而是“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变强”。

你的节奏可以自己定,边界也可以自己画,需要的时候,伸手求助也算一种成熟。

就比如进实验室前利落地扎起头发,或者说早上六点半叫醒孩子的那声“起床啦”,以及楼道里给老人让开的半步距离,还有会议室里沉默许久后把问题说清的一句话。

可能这些不起眼的小瞬间,堆起来的也是力量。

热搜散场,其实真正值得被看见的,是那些不喧哗、不摆造型,却把生活撑住的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体育   女性   放倒   教官   深度   力量   事件   女生   危险   男性   视频   内容   掌声   镜头   现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