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焦书记”焦跃进:焦裕禄儿子,没有一点官架子,颇有父亲遗风

焦裕禄作为兰考县的县委书记,曾竭尽全力带领当地人民摆脱贫困治理风沙,积极应对自然灾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不忘把为人民服务贯彻到底。

而焦跃进作为焦裕禄的二儿子,同样继承了父辈的优良传统,作为人民心中的“小焦书记”他没有一点官架子,颇具父亲的遗风。

焦裕禄精神的传承

在担任兰考县县委书记期间,焦裕禄因为患上肝癌而不幸在1964年逝世,年仅42岁,而这为人民付出了一生的书记,家里除了妻子徐俊雅之外,还有着大大小小的几个孩子。

其实早在1959年,焦裕禄就查出了患有肝病,从这时候开始,家中一切家务都由妻子包揽。

徐俊雅明白丈夫工作忙,即使鲜有回家的机会,也从不抱怨,偶尔归家和孩子们的笑声或许就是一家人最幸福的时刻,焦裕禄始终是子女眼中的好父亲。

焦裕禄虽然离开了我们,但留下的精神却随着家庭传承,焦跃进在家中排行老五,父亲去世的时候,他仅有5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于父亲并没有什么完整的印象,在焦跃进几乎碎片化的记忆中,父亲既高大又严厉,而且还常常不在家。

其他对于父亲的多数印象都来自于母亲和周边人的描述,母亲徐俊雅并不怎么爱说话,对焦跃进最多的一句教诲就是“不能搞特殊,不要忘了你是焦裕禄的儿子”,这对焦跃进后续的成长以及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的时候,焦跃进曾试图向母亲申请留在县城,但这个要求被母亲果断拒绝,甚至还被批评,母亲声色俱厉地表示“别人下得了基层,你为什么不能去,无论能不能干好,你都是焦裕禄的儿子”。

在母亲的坚持之下,焦跃进来到了农村,担任生产队长,而父亲焦裕禄的故事,早就传到了这里,村子里的人民在繁忙之余也会向他讲述父亲的故事,这让焦跃进深受触动,深刻了解到了父亲焦裕禄和兰考人民的深厚感情,随后下定决心锻炼自己。

于是焦跃进来到了当地的小砖窑中,干着手工脱坯的活,当地人俗语中曾说“脱坯打墙,活见阎王”,但就是这最重最累的活,焦跃进还是硬生生坚持了下来,每天要搬将近2000多块砖,晚上的腰酸背痛,折磨得他难以入睡。

不过焦跃进拥有强大的意志力和坚韧的品性,有母亲的鼓励和人民作为依托,他也像当年的父亲一样,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工作着,从最早的知青到后来的教师,很快又成为兰考县组织部部长,和司法宣传教股股长。

后来还担任过兰考县副县长开封市计委副主任,一直到1999年1月,焦跃进担任杞县县长。

这时,焦跃进完全有机会调回市里,获得全新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但他依然选择走父亲当年的路,带领一些落后县城脱困,所以才来到了与兰考相邻的杞县,先担任县长,后任县委书记。

焦跃进不止一次提到过“父亲当年做县委书记,任务是克服自然灾害,拔掉兰考的穷根子,而在如今的市场经济时代,我的任务就是带领农民群众尽快富起来”。

熟悉的影子

或许是天意弄人,焦跃进刚刚来到杞县不久,这里就遭遇了多年不遇的巨大雪灾,对人民的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原本近千座塑料大棚里所培育的蔬菜,全都因为这突如其来的低温而冻死,整个杞县大约有70万亩庄稼受灾,原本致富的道路被风雪所堵塞。

面对无情的风雪,焦跃进又想起了曾经父亲所说的话“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就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所以在大年前夕,焦跃进带着民政局部门的许多同事,冒着积雪和寒风来到了受灾地区,他清楚灾情的挽救需要时间,所以目前群众最为迫切的就是他的鼓励,于是带着干部们在下基层之后直接进村入户,了解到第一手的情况,后来还养成了习惯。

整整三年时间里,焦跃进几乎走遍了整个杞县的所有乡村和企业生产车间,亲力亲为,为群众们解决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问题,自己也获得了“大蒜县长”的亲切称号。

杞县的大蒜算是这里的优势,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走在前列,而且拥有多年的种植历史,只是缺乏规模的形成和销售市场。

所以焦跃进县长上任不到一年就已经思绪万千,毕竟杞县的农业结构调整早在自己上任前几年就已经开展了,但农民始终是增产不增收,通过简单了解,焦跃进也发现,农民属于有心无力,对于市场大潮的冲击非常疲惫和无奈。

想到这里,他连夜叫来了相关负责人,立刻到办公室开会,焦跃进一针见血,指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为农民找市场,就是政府的失职,我们的每一个干部都应该当好群众的服务员,信息员和销售员”。

随后焦跃进书记就带着杞县滞销的大蒜前往北京参加展销会,立志要给农民闯出一片天,让整个北京市都知道杞县的农产品。

经过了一个星期的准备之后,焦跃进踏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经过一天一夜的颠沛流离之后,终于匆忙赶到展销会现场,而杞县那质量上乘的大蒜,也终于被摆上了展台。

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焦跃进亲自当起了推销员热情地介绍杞县的农产品,“焦裕禄儿子”的身份自然藏不住,甚至还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打广告方式,随着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整个杞县的农副产品成为了北京人民的抢手货,杞县大蒜从此也打响了名气。

焦跃进很快领导当地种植户趁热打铁,提出了“大蒜兴县”的战略,将整体种植面积扩大到了45万,还另外建成了10万亩无公害大蒜生产基地,另有大蒜加工企业初具规模,还有200多座冷库作为后勤保障,杞县一跃成为全国第二的大蒜出口基地县。

焦跃进在工作之中总有一句口头禅挂在嘴边,“工作要干好,必须往下跑”,旨在关注群众的情绪生产的问题,如果不下到基层,那一切都是纸上谈兵,作为领导什么都不知道,工作自然没有办法开展。

群众对焦跃进更是佩服无比,都认为他像极了当年的焦裕禄书记,不仅是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更多的是牵挂人民群众的那一颗心,父亲对他的爱以及对群众的爱,都被焦跃进用生命实现了延续。

所以人们才会在他的身上看到当年焦裕禄书记的影子,焦跃进就和当年的焦书记一样,时常会和群众们待在一起,他总是会脱下西装搭在胳膊上,不顾泥泞,大步流星地,走在田间地头,弯下腰去观察大蒜的长势。

久而久之,焦跃进也成了行家,手里拿起一块泥土碾碎,就能大概摸清这里的土壤状况,还练就了一口熟悉的豫东方言,焦跃进总是语重心长地用地道的豫西话叮嘱农民说“要注意,重金属不能超标,否则将会影响销路,最终还是农民的利益受损”。

焦跃进对农民的感情,杞县的干部们都看在眼里,总是说他除了出差就是下乡,看见农民就像见到自己的亲人,完全没有干群关系的那种紧张和不适感,而农民和他之间也如同鱼水之情一般,具有很强的信任感,甚至可以说是依赖。

一旦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焦跃进。

而焦跃进却觉得这是自己的本分,他分明能够感受到,父亲总是在每时每刻都关注着自己,他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作为焦裕禄的儿子,自己绝对不能给他老人家脸上抹黑,如今的父亲已经是焦跃进内心深处一笔最为宝贵的财富。

杞县的人民已经完全把对焦裕禄书记的眷恋都给了焦跃进,亲切地把他称之为小焦书记,在人民心中,焦跃进已经成功地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接力棒。

他爱民务实,脱下西装,能够下地劳作,走出田间地头,穿上西装,焦跃进又能够化身为现代化的农官,引领群众致富,父辈的作为对他来说是一种压力,同时也是一种鞭策。

在人民群众眼中,两位焦书记是上阵父子兵,他们同样优秀。

总结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那么我们最期盼的可能就是两位焦书记的跨时代对话,他们一定会意识到彼此思想上的差异,毕竟最初努力实现的目标也不太相同,一个解决自然灾害,一个解决百姓温饱。

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在为了人民群众四处奔走,为民爱国的精神永远不变。


参考文献

[1]新伟.焦裕禄:红色家风的接力[J].党史纵览,2014,(07):14-20.

[2]涂名,李洪琴.勤政为民焦跃进[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3,(01):20-21.

[3]崔士鑫.大蒜县长——焦跃进[J].决策与信息,2002,(12):12-13.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5

标签:历史   官架子   遗风   书记   儿子   父亲   杞县   大蒜   兰考县   群众   农民   兰考   县长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