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易建联挥手告别了他21年的职业篮球生涯,正式退役。
结束的是比赛,不是故事。就在大多数人以为他将彻底回归家庭生活时,NBA的养老金制度悄然“续上了剧情”——这位曾在美国打拼5个赛季的中国球星,将从45岁起,每月稳定领到退休金,金额随着年龄水涨船高。
问题来了,这笔钱到底值不值?易建联,是靠篮球吃到了“最后一口蛋糕”,还是这背后藏着职业体育更深的逻辑?

易建联退役时38岁,距离他能领上NBA养老金还差7年。但根据联盟的养老金制度,他已经稳稳地“上了车”。只要在NBA打满3个赛季,就能在45岁起领取退休金。易建联在雄鹿、篮网、奇才、小牛和湖人五队辗转,正好打了5个赛季,资格没问题。
根据现行标准,他45岁时每月能拿到大约7400元人民币,50岁涨到1.1万元,等到62岁全额领取时,能拿到约6万元。别看数目不算惊人,但稳定、终身、无风险,养老金的意义,从来就不只是金额大小。它更像是一种“你曾属于这里”的证明,是NBA对“为联盟卖命”的球员们的一种制度性回馈。
而且,这还不是“慈善发钱”。养老金的金额是按服务年限一层层累加的。像姚明那样打了11个赛季的人,未来能领到的金额自然更高,但即便是像易建联这样短暂效力的球员,也能在多年后享受到这一制度的“余温”。这说明,NBA的养老金制度,并不是“只罩住顶级明星”,而是全覆盖,讲的是公平和底线。
反观很多职业体育项目,比如足球、网球,退役之后能否安稳生活,全靠当年攒下的那点积蓄和代言资源。没有联盟的养老金托底,一个伤病、一场投资失误,可能就把一位昔日明星打回“普通人”。在这方面,NBA确实走在了前面,它不仅让球员在台上闪光,还默默想办法确保他们在台下不至于“断电”。

但问题来了:靠NBA养老金过活,真能解决生活问题吗?还是说,它其实更像是一种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职业纪念品”?答案,得回到易建联自己的故事里去找。
很多人印象中的易建联,是那个在2007年被雄鹿选中、跟姚明一同征战NBA的中国新星。他在那儿打了5个赛季,出场272次,场均7.9分、4.9篮板,数据不算华丽,但也不至于“饮水机球员”。在篮网效力的那个赛季,他打出了场均12分、7.2个篮板的巅峰表现,至少证明了自己在NBA的“存在感”。
但真正决定他命运的,其实是在NBA之外的选择。他早早回归CBA,在广东宏远拿下7次总冠军、5次MVP,成为中国男篮历史得分王。CBA的年薪按平均水平估算,每年大约2000万元人民币,顶峰期甚至更高。再加上NBA那几年的薪资折合约2亿元人民币,易建联退役时的个人总资产超过2.8亿元。
他没靠代言没靠炒股,纯靠比赛打下的家底,放眼整个中国体育圈,算得上是“靠专业吃饭”的典范。

而他退役后的生活,更像一份“提前准备好”的答卷。他没有转做解说、也没有开火锅店,而是悄悄进入了广东宏远的管理层,参与球队重建。从“球员”到“管理者”,他走得并不张扬,却极有方向感。
家庭方面,他与模特出身的妻子荆灵育有两个儿子,定居在东莞别墅区,生活低调,连孩子的正面照片都极少公开。从这些细节看得出来,他过得并不“娱乐化”,反而是极度克制和有边界感的那种“退役生活”。
所以,对易建联来说,NBA养老金并不是“救命钱”,而更像是一份迟来的“职业认证”。他不靠它生活,但它的存在,恰好说明了一件事:职业运动员,若有规划、有节制、有选择,哪怕退役,也能活得像个赢家。
下一个问题是:为什么NBA能做到,而很多其他体育组织却做不到?
在一个讲人情的社会里,我们常以为“照顾运动员”靠的是情怀。但职业体育讲的不是情怀,而是制度。NBA的养老金制度,从1970年代就开始建立,并不断完善。它不靠临时补贴,不看球员名气,而是清清楚楚地写进了集体谈判协议里,年年有更新,人人有资格。
篮球是一项高消耗的运动。球员的巅峰期短,伤病风险高,退役年龄早。如果没有制度支撑,职业生涯一结束,很多人就直接“裸奔”。NBA养老金的存在,至少提供了一个“退路”。这种制度性的“善后”,才是真正的职业体育文明。
看看那些退役后陷入困顿的运动员案例,就知道养老金的意义有多大。比如一些昔日NFL球星,因为伤病导致生活不能自理,最终靠慈善组织救助;又比如有些退役网球明星,因为投资失败负债累累,只能靠参加退役明星表演赛维持生计。这些都不是个例,而是“无托底制度”下的普遍现象。
相比之下,NBA的做法就是:你曾为联盟打球,哪怕只打了几个赛季,只要你不违规、不自毁前程,联盟就不会“放弃”你。它不会让你富,但能确保你老了不穷。
易建联的养老金金额虽然比不上姚明,但也足以说明制度的公平性。这与中国体育中“人治色彩”浓厚的做法形成了对比。在国内,运动员退役后能否有好去处,常常取决于领导是否“器重”、资源是否“倾斜”。而不是靠一套公开透明、人人适用的制度。
这也是易建联“同时领着两份工资”的意义所在:一份是CBA和中国体育体系给予的现实奖励,一份是NBA制度体系长年积累的制度红利。他能稳定拿到两份,是因为他曾在两个体系里都走对了路。
这让我们不得不问:我们能不能也建立起一套不用靠“人情”、靠“关系”、靠“背景”的体育保障制度?
易建联的故事,说白了是一个“退役也能体面生活”的样本。他靠实力打比赛,靠头脑规划人生,靠制度保障老年。这三样,缺一不可。
NBA养老金制度的曝光,不是为了让人羡慕“易建联还有工资拿”,而是让我们看到制度的力量有多长远。它不是“即时奖励”,而是“长期托底”。它不是只给明星的“高光附赠”,而是每个合格球员都能分享到的“集体保障”。
这个制度,不只是体育的制度,更是社会的制度。它告诉我们,职业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当比赛结束、掌声退去,一个人能不能活得体面,很大程度取决于他身处的系统,是否给了他“善后”的能力。
所以,易建联退役后还能“领工资”,不只是他个人的幸运。这背后,其实是体育制度的成熟感,是职业尊严的延续感,也是社会治理的现代感。
而我们呢?是否也愿意为自己的运动员,建立一个让他们“走下赛场也不掉队”的体系?
更新时间:2025-11-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