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嘲编辑
这张文凭是1900年(清朝光绪二十六年)正月由天津大学前身北洋大学堂颁发给法科毕业生王宠惠的“钦字第壹号考凭”,形状为上梯形加下矩形,上方有“考凭”字样,顶端为蝙蝠图案,下方是祥云纹饰,正文左右两侧各有两条龙,外围书有“钦字第壹号”。文凭详细记载了王宠惠的培养过程、考核结果以及所学课程,包括英文、几何学、律法总论、万国公法等20门科目,还列出了其曾祖父、祖父和父亲的名字。
北洋大学堂是天津大学的前身,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现代大学。中日甲午海战失败后,洋务运动实业派代表人物盛宣怀意识到“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于是开始筹备办学。1895年9月19日,中国第一个大学章程《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章程禀》起草完成,9月30日由直隶总督王文韶奏折呈报清军机处,10月2日光绪皇帝朱批御准,天津北洋西学学堂成立,盛宣怀出任首任督办。1896年,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学堂仿照美国哈佛、耶鲁大学的模式建立,初创时是综合性大学和本科层次的大学,二等学堂为大学预科。头等学堂分设律例、工程、矿冶和机械4个学科,学制为4年。北洋大学堂的创办,结束了中国延续长达一千多年封建教育的历史,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航程,为中国高等学校初创时期体系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培养了一大批如王宠惠、张太雷、马寅初等优秀人才。
1912年1月,北洋学堂改名为北洋大学校,1913年改称国立北洋大学,1951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定名为天津大学。
王宠惠(1881年-1958年),字亮畴,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法学家、政治家、外交家。王宠惠祖籍广东东莞,出生于香港的传教士家庭,6岁时在香港圣保罗学校学习英文,1891年升入香港皇仁书院。1894年,他考入天津北洋大学法律系,1900年以第一名最优等生毕业,获得中国第一张大学毕业文凭。随后,他前往日本、美国留学,获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1911年,王宠惠回国参加辛亥革命,次年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长,成功解决了泗水事件。袁世凯上台后,他担任北洋政府首位司法总长,后因不满袁世凯专制统治辞职。1922年,王宠惠组成“好人政府”,但仅存在72天便垮台。抗日战争时期,他于1937年出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1941年改任战时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曾跟随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1945年,王宠惠参加旧金山会议,并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王宠惠著有《宪法刍议》《中华民国刑法》等书,是第一个将《德国民法典》翻译成英文的人,其译本在很多美国大学被当作教科书。他还参与了《中华民国刑法》及《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草案》等的起草制定工作,是海牙国际法庭的第一任中国籍法官。
1947年,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开始了第一届院士的遴选,王宠惠担任法学院士。
1948年,海牙国际法学院评出比较法学专家,全世界共50人当选,中国仅有两人:王宠惠和杨兆龙。
1949年,在蒋介石的多次催促下,王宠惠最终选择去了台湾。王宠惠在台一直担任司法机构的最高首长。他所领导下的“留法学派”一直置身于国民党诸派系之外。在国民党内,王宠惠所代表的这一批人“以专打硬战而得名”,而且“彼与‘元首’直接发生关系,被‘元首’鉴定为政治安定后最合理想之‘行政院长’”。舆论称“王宠惠之外征,冲和平淡,若与世无争,其内心实充实精炼,敏于观物而巧于自处,从不投身政争之漩涡”。也正是如此,王宠惠在台湾被誉为“党国”元老,一直受到政坛各界的推崇。1956年,王宠惠受命翻译“中华民国宪法”。因原英文翻译版本较多,王宠惠只能重译,此时他已经常年抱病,带病坚持完成后,王氏译本遂成为官方统一版本。1957年,王宠惠所著文选《困学斋文丛》经谢瀛洲编辑在台出版,此年中王宠惠多次住院。
1958年3月15日,一代法学大师王宠惠,因肺癌病逝,享年77岁。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