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失眠缠上?试试老一辈传的“助眠方”,简单有效不花钱


夜深人静,躺在床上数了五百只羊,眼皮却还是顽固地不肯闭上?

别急着翻箱倒柜找安眠药,也先别急着怪手机蓝光太毒,其实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失眠不一定是“病”,但一定是“信号”。这信号响得轻的时候,是生活节奏乱了点,响得重的时候,往往是身体、情绪或环境出了问题。

最近几年,全球失眠率上升得比房价还快。根据《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年的一项调查,城市居民中,超过38%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障碍。而在老年人群体中,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50%。明明现代医学发达,为什么人越来越睡不好了?

睡不着,不是你一个人的事

失眠这事,说白了,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闹别扭了。正常状态下,我们的褪黑素会在天黑后分泌增多,促进睡意;同时,大脑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也该逐渐“关机”,进入夜间模式。但当人长期处于压力、焦虑、过劳或作息紊乱状态时,这套系统会“卡壳”。

也就是说,你的身体还在开工,大脑却想睡觉,两者一打架,失眠自然就来了。

药不是不能吃,但别一上来就靠药

很多人失眠的第一反应是找药。苯二氮䓬类药物(比如地西泮、劳拉西泮)虽然起效快,但长期使用会导致依赖、耐受,甚至影响认知功能。《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曾有研究指出,连续服用超过4周,就可能出现停药后更难入睡的“反跳性失眠”。

更别说那些非处方的“助眠保健品”,褪黑素吃多了可能干扰内源性激素分泌,反而打乱了生物钟。换句话说,药是救急的,不是救命的。真正解决失眠,还得从根子上动手。

老一辈的“助眠方”,其实有科学依据

你可能听过老人念叨:“晚上泡泡脚,睡得香”“喝碗小米粥,比药都好使”……乍一听像是“土方子”,但从现代医学和营养学角度看,这些做法并不“土”,反而颇有讲究。

热水泡脚。一项发表于《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的小型临床试验发现,睡前用42℃左右的热水泡脚15-20分钟,可以显著缩短入睡时间,改善主观睡眠质量。这不是迷信,是因为热水泡脚能扩张足部血管,促进血液回流,降低核心体温,而体温的下降正是入睡的“信号”。

喝点小米粥。小米富含色氨酸,这是合成5-羟色胺(血清素)和褪黑素的前体。血清素能稳定情绪,褪黑素能调节睡眠节律,这碗粥看似平平无奇,实则是个“天然助眠套餐”。

睡前别想事?不如主动“换个频道”

很多人晚上睡不着,是因为脑子停不下来。越想睡,越焦虑;越焦虑,越清醒。心理学上这叫“认知唤醒”,是失眠的常见机制之一。

这时候,“清空大脑”这种建议基本等于让人在火里洗澡——不现实。你不妨主动给大脑“换个频道”。研究表明,睡前听轻音乐、做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或者练习腹式呼吸法,都能有效降低皮质醇水平,让神经系统回归“副交感状态”。

最有意思的是,“数羊”这事其实有科学根据。一项发表在《行为研究与治疗》杂志上的实验发现,与其数羊,不如想象一幅安静的画面,比如瀑布、森林、湖边。这样能更快让大脑“转向”非焦虑内容,反而更容易入眠。

有些“助眠食物”其实是反效果

很多传言说香蕉有助睡眠,牛奶也能让人放松。听着挺对,但要一分为二地看。

香蕉的确含有镁和色氨酸,但也含较多糖分,晚上吃太多容易升高血糖,反而刺激大脑清醒。牛奶中虽有色氨酸,但剂量非常低,作用有限。而像咖啡巧克力这些“黑名单”就不说了,很多人不知道,绿茶、铁观音、乌龙茶也含有咖啡因,喝错了时间,睡意全无。

那些打着“助眠”旗号的饮料,如果标明含有“天然提神草本”或“B族维生素”,很可能越喝越清醒。维生素B1、B6虽对神经有益,但本质是“提神族”,在白天吃合适,晚上则像是在脑子里装了个闹钟。

中医讲“心肾不交”,其实就是现代医学说的“神经调控失衡”

在中医理论中,失眠常被归为“心肾不交”“肝火扰心”之类,看着玄乎,其实也有逻辑基础。比如“心主神志,肾藏精”,讲的就是神经系统要稳定,内分泌系统要配合,而“心肾不交”,就是神经失调、激素紊乱的另一种说法。

中医调理失眠,讲究“安神养心”,很多经典方剂如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其药理作用已被现代药理学部分证实。酸枣仁中含有皂苷、黄酮类成分,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远志则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对焦虑型失眠尤为有效。

不过中药虽温和,但也要辨证施治,不是人人都适合喝“安神汤”。比如虚寒体质喝多了容易腹泻,肝郁气滞型失眠反而需要疏肝解郁。

你可能不知道,失眠还和肠道菌群有关

这是近年来比较新的研究方向。2023年《中华神经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长期失眠者的肠道菌群结构明显不同,尤其是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比例偏低。这些菌群不仅影响消化,还能通过“肠-脑轴”调节神经递质分泌,影响情绪和睡眠。

换句话说,你的“睡眠质量”可能藏在肠子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调整饮食、补充益生菌后,睡眠质量会有所改善。

睡不好也别太着急,越急越睡不着

失眠的人最怕“越想睡越睡不着”。偶尔一两晚没睡好,对身体伤害并不大,真正有害的是对“睡不着这件事”的恐惧。

医学上有个词叫“条件性失眠”,就是因为害怕失眠,结果每晚一躺下就焦虑,从而真的睡不着。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行为治疗,比如认知行为疗法(CBT-I),通过改变对睡眠的认知、优化睡眠习惯,逐步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健康建议,换个思路说一点

别再想着“睡个好觉靠意志力”,也别指望“躺下就秒睡”。真正的好睡眠,是白天和夜晚的“合谋”。

试试白天晒晒太阳,哪怕十分钟;别在床上干别的事,比如刷手机、看剧;晚上别让灯光太亮,睡前别讨论让人上头的话题。你会发现,睡眠不是“争取”的,是“顺其自然”的结果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张红,李春华,周晓丽.睡前热水泡脚对老年人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3,38(10):1153-1157.
[2]王文静,刘晓明.中医药在失眠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43(04):402-406.
[3]赵娜,陈志宏.肠道菌群与失眠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23,22(08):789-793.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7

标签:养生   简单   睡眠   焦虑   神经   大脑   色氨酸   医学杂志   中华   晚上   认知   肠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