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遵义以东,一个名为“沙滩”的小村落,在清中晚期至近代,上演了一场持续百年的文化传奇。

沙滩全景图

沙滩村旧照
从这里走出的郑珍、莫友芝、黎庶昌等代表人物,以卓绝的学识、才华,以及广阔的“朋友圈”,编织了一张辐射全国的文化网络,将一个偏隅之地推向了中国学术文化的中心。
郑珍自幼受教于外祖父黎安理,师从大舅父黎恂,17岁中秀才。他一生以教育为志,三度出任府、县学训导,并主讲遵义启秀、湘川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

郑珍
莫友芝16岁考中秀才,21岁中举人,穷尽毕生从事文化教育、古籍校勘、诗文创作、金石书法。1860年起,受聘于曾国藩幕府,搜集散佚古籍,传播文化。

莫友芝
黎庶昌自26岁入职曾国藩大营,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并称“曾门四大弟子”,成为桐城派著名散文家。他历任英、德、法、西等国参赞,两度担任驻日公使,“文化外交”卓有成效。

黎庶昌
这个西南文化群体能够打入全国“顶流”圈层,靠的是多方面实力。
卓绝的学术造诣是根本。郑珍在经学、文学、文字学、史志学上取得了颇高造诣;莫友芝的版本目录学、金石学冠绝一时;黎庶昌熟读经史,酷好古文,面对清廷的求言诏令,上“万言书”痛陈时弊,尽言改良之主张。
非凡的个人魅力与实干才能同样重要。郑珍的朴拙笃实、莫友芝的温雅渊博、黎庶昌的干练通达,使他们在文化圈中备受尊敬。
共同的学术理想更是关键。他们与主流学界人物一样怀揣“经世致用”的理想,致力于在动荡时局中保存和弘扬国学,这种精神共鸣是他们获得认同的核心。
而曾国藩则是他们进入全国文化圈的核心人物。

曾国藩
1847年,莫友芝赴京应考,在琉璃厂书肆与曾国藩偶遇。莫友芝学识令曾国藩大为惊异,叹道:不意黔中有此宿学耶。于是在虎坊桥设宴,与莫友芝订交,结为挚友。

曾国藩在虎坊桥设宴与莫友芝订交图
曾国藩对郑珍颇为仰慕,盛赞其为“硕学”。1864年的春季,曾国藩致信莫友芝,希望他邀请郑珍赴金陵一晤。但此时的郑珍身患口疾,步履艰难。当年九月十七日,郑珍溘逝于禹门山。
1871年,时任清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应黎庶昌之请,为其父黎恺作墓志铭。不仅如此,该墓志铭还由直隶总督李鸿章篆盖,四川总督丁宝桢书丹,堪称清代文化圈的“顶级配置”。

李鸿章

丁宝桢
“当时三位‘重量级’人物为黎庶昌父亲的墓志铭协力合作,不仅是对黎氏家族的礼遇,更是对沙滩文化圈的极大认可,也体现了沙滩文人的影响力。莫友芝去世后,曾国藩给他撰写了一副挽联,表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遵义师范学院原副院长、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刚这样说道。

《遵义黎君墓志铭》
通过与全国顶尖学者交流,郑、莫、黎等人接触到最前沿的思想与信息。同时,他们也将西南地区独特的学术视角输入中心圈层,丰富了主流学术构成。这种双向互动使沙滩文化始终保持活力,吸引外界关注贵州,为本地学子树立榜样,形成良性文化生态。
王刚说:“沙滩文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梁启超盛赞郑珍、莫友芝合撰的《遵义府志》为‘天下府志第一’;钱仲联评价郑珍说‘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这些都是非常高的评价。”

《遵义府志》
如今,我们重访沙滩文化发展的历程,如同翻阅一份精彩纷呈的“朋友圈”记录,不仅呈现了一段段历史佳话,更展示出一种文化生长模式,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思想与力量。
作者:向婧 徐晃
来源: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
责任编辑:李俊 欧阳博婧 肖静君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