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0 16:20
来源:中国网
链接已复制
字体:小大
8月17日,2025年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圆满闭幕。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刚刚落幕的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让赛场上的“钢铁运动员”彻底火了一把,百米跑道上,它们奋力冲刺;足球场上,它们射门、对抗,甚至摔倒后还能迅速爬起。这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一场科技大秀,厂商的比拼、观众的惊叹、未来生活的缩影在这里得以集中体现。机器人在这些多场景、多功能、多形态的运用颠覆了人们对体育赛事的认知,也让人们提前感受到了人类与机器人“共生”的未来图景。
8月17日,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100米决赛中,天工队的人形机器人以21.50秒成绩夺冠,成为人形机器人首个人形机器人“百米飞人”。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比赛项目:人形机器人的极限挑战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赛事设置目前主要参考人类体育竞技项目,可以说是人类体育竞技的机器人版本,但是在比拼过程中又不仅只是让机器人模仿人类,而是对机器人各项性能的大比拼。观众在看比赛的同时,也见证了这次“运动员”的性能进化。
百米赛场上,“具身天工Ultra”以21.50秒的成绩问鼎,虽还远不及人类世界纪录,但这背后承载的是机器人在动力学、稳定控制、感知系统上的整体突破,意义重大,相信不久的未来这一成绩会被不断刷新。
8月16日,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100米障碍赛落幕,杭州宇树科技及其子公司组成的“宇树系”战队包揽该赛事前三名。展现了其优秀的算法和极强的运动控制力。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8月15日,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400米比赛中,一名机器“选手”在冲线前实现反超,这种情况此前只在人类竞技比赛项目中出现过,可以想象未来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这样的竞技体育“绝杀”瞬间会越来越多。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8月15日,北京国家速滑馆内,身高1.7米、体重70公斤,身披3D打印秦俑战甲的机器人与自己的真人队友一起在群体舞蹈项目中拿到92.54的高分。远远看去,其协调的动作几乎与真人队友无异。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机器人运动员:拟人运动控制水平实现技术“飞跃”
本届运动会的机器人选手最显著的特点是越来越“像人”。它们可以像人类一样双足奔跑、扭动各个关节跳舞,甚至在摔倒后来个优雅的“鲤鱼打挺”迅速起身。这背后有仿生结构设计、动态平衡算法和智能感知系统的支撑。正如今年机器人马拉松赛场所验证的那样,随着柔性驱动、力矩反馈及动态平衡算法的飞速发展,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水平已实现“质的飞跃” ,跑步速度已接近人类慢跑水平,并能自动调整重心保持稳定。
现场观众在观看比赛的同时也纷纷感叹:这些机器人看起来并不像冰冷的“机器”,而更像真正的“选手”。机器人运动员的拟人化趋势不仅提升了比赛的观赏性和代入感,也预示着未来机器人或将成为人类的“伙伴替身”,在运动场、工厂、医院、家庭中与人类并肩作战。
搭载了“通智大脑”的双足人形机器人“通小舞”夺得了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单机舞蹈项目冠军。它的肢体动作协调流畅,能够驾驭街舞、查尔斯舞、太极等多种风格舞蹈动作。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在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自由搏击赛场,两名机器人在场边为参赛“选手”加油鼓劲,情绪价值拉满。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8月17日,由前女排国手薛明(左二)担任操控手的奥林1队获得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自由搏击赛冠军。这支特殊战队的成员分别来自跆拳道、拳击、排球、游泳、花样游泳等运动领域。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参赛阵容:百花齐放各有千秋
本次运动会汇聚了全球五大洲16个国家的280支参赛队伍和500余台机器人,涵盖了26个赛项和538个比赛项目。这280支队伍中,来自高校的赛队192支,中学队3支,企业赛队有88支。宇树科技、加速进化、松延动力等国内领先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均参加了本次运动会。
实力方面,参赛队伍也充分展现了各家之长。例如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具身天工Ultra”机器人在短跑比赛中夺冠,展现了其在机器人自主奔跑控制方面的综合实力;宇树科技队伍则凭借其机器人在障碍赛、舞蹈等项目上的高光表现赢得关注。此外,国际队伍如德国HTWK Robotics、荷兰Tech United Eindhoven等冠军团队也悉数亮相 ,展示了不同国家在机器人技术上的独特思路。这种多元化阵容让比赛不仅是竞技角逐,更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研发成果的展示舞台。正如组委会所言,这不仅是一场开放创新的国际盛会,也是各国前沿科技交流与发展的重要平台。
来自德国的队员庆祝自己的球队在5V5足球项目中获得胜利。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来自北京工业大学的师生在单机舞蹈项目赛后合影,队伍中不仅有计算机、机械等专业的学生,还有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老师加入其中。 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小观众在场外体验格斗机器人操作。中国网记者郑亮摄
观赛体验:身临其境感受未来
对观众来说,观看机器人运动会与观看传统体育赛事有着截然不同的体验。本届比赛现场观众中有超过一半是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观赛,许多孩子全程惊呼“太酷了”,成年人则纷纷拿出手机记录这些历史瞬间。赛场上的灯光、音乐与机器人奔跑、踢球等动作相互映衬,营造出强烈的科幻感和沉浸感,让观众仿佛置身未来科幻世界。这种前所未有的观赛体验被视为赛事迅速登上热搜的关键因素之一。
与此同时,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赛事体验正在逐步改变公众对机器人的固有偏见,通过这类活动,人们对机器人“恐怖谷”效应的担忧正在淡化。而对这一代年轻人而言,机器人不再是冰冷的符号,更像是与他们共同成长的“童年玩伴” 。
比赛现场一名小观众在卖力的为机器人选手加油助威。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几名小观众在场外与机器狗进行互动。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计划在下次比赛时采用全自主模式,进一步挖掘人形机器人速度潜力,推进其在工业、科研教育、服务业等领域的应用。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赛场内外:技术与市场的竞争
运动会不仅是机器人选手的竞技赛场,也是机器人厂商的展示舞台。参赛企业队覆盖了国内众多主流机器人公司,如天工、宇树科技、加速进化、松延动力等。赛道上,机器人选手比拼的是速度、动作精准度和耐久度;赛道外,各家厂商则较量传感器响应速度、算法稳定性和电池续航等核心技术。例如在“5V5全自主足球赛”中,10台机器人在无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同场对抗,体现了群体智能与协同决策技术的重大突破。据业内分析,本届赛事对企业而言不仅是产品性能的展示,更是检验研发实力和市场前景的大比拼。
相比成绩,参赛厂商更关注从比赛中获得的数据反馈:顺利完赛固然可喜,但“摔倒”或“宕机”也能提供宝贵的数据样本供算法优化。可以说运动会现场既是秀场也是赛场,各家厂商都在此展示实力、比拼技术、吸收经验、争夺市场。借此舞台,各企业既能检验自身技术优劣也为行业发展探索方向。
获得1500米冠军后,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表示,现在普通老百姓已经无法追赶人形机器人1500米的速度了。我们的目标是追求极致速度,但忽略了陪跑人员体力不支这种情况,我们下次比赛肯定会选择自主模式。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科技突破: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本届运动会的每个细节都凝聚着科技的突破,其意义远超奖牌本身。从运动控制算法到硬件材料,从感知决策系统到群体协同,机器人迈出的一小步都见证了技术演进的一大步。
与此同时,本届运动会也是让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应用场景的一次重要尝试。例如,通过模型预测控制和动态平衡算法,机器人可以实现在复杂地形下保持稳定奔跑;通过传感器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的升级,机器人能在足球等复杂竞技中进行自主感知和决策;新一代轻量化结构和高能电池的结合,让机器人能保持长时间稳定输出等。这些技术在运动赛场的“实战演练”为人形机器人在物流、医疗康复、酒店服务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可以说,本届运动会见证了机器人科技的一系列跨越式发展,为人类科技进步再添一座里程碑。
在医药场景的拆药分装比赛中,机器人选手已经可以实现对药品进行细致拆装。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畅想未来:人机共生的美好愿景
人类运动员在赛场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而机器人运动员则延伸出“更远、更稳、更持久”的维度。本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不仅展现了体育竞技的魅力,更展现了未来人机共生的无限可能。运动会不仅是竞技场,更是为人机融合提供了一个演练场和想象空间,今天机器人运动员在赛场上奔跑,明天它们就可能在工厂流水线、医院康复室和家庭生活场景中与人类并肩作业。
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协同将更加紧密,共创更美好的未来。正如媒体报道中所言,对如今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机器人已经成为与他们共同成长的“童年玩伴”,人机共生无需多言,自然且理所当然。
在酒店场景的迎宾服务竞赛中,我们可以看到服务型机器人可以完成大部分酒店服务工作。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本届运动会的工厂场景比赛分设物料搬运技能竞技和物料整理技能竞技。若人形机器人能在这些环节的实际应用中实现突破,将大幅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减少人为操作误差,推动工厂生产向智能化、自动化迈进。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闭幕式上的人机足球表演赛,或许将成为未来真正人机比赛的“发令枪”。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写在最后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虽已落幕,但机器人在更广阔的赛场上则刚刚“鸣枪起跑”,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势必与他们携手并进。
更新时间:2025-08-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