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治疗肝病的点滴体会
作者/邹良才讲,左言富整理
本文摘自 《中医杂志》(1975)
介绍:邹良材(1910-1988),名家栋,字良材,江苏常熟人,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著名中医肝病专家。1927年春拜师常熟名医陆敬臣,刻苦学习,尽得其传,于1931年挂牌行医,渐闻名乡里。1956年3月,邹良材接受某医院邀请就任内科主治医师,后在中医肝病的诊治方面治验俱丰,享有“南邹北关(关幼波)”美誉,《邹良材肝病诊疗经验》一书记载了其相关经验。
今天我所谈的肝病的治疗,主要是指以中医药治疗现代医学所称的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现在就将我过去对肝病中若干问题的治疗和看法谈一谈,和同志们一起学习和讨论。
重症肝炎的治疗
一、黄疸的分类和退黄的重要性
中医学中关于黄疸病证治的论述,始于汉之《伤寒杂病论》,现存的《金匮要略》分列为五疸,且说:“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可见退黄之时间长短说明预后吉凶。
迨至宋《圣济方》又有九疸三十六黄之说。元罗天益氏删繁就简分为阳黄、阴黄两大类,这样分类至今仍有其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
个人体会,阴黄是由阳黄发展而来的,如阳黄失治或误治则就可能转为阴黄。湿从寒化是阴黄;湿从热化是阳黄。“急黄”可归属于阳黄,其势凶猛而急,故又称为“疫黄”“瘟黄”。
总之,肝病出现黄疸即标志肝细胞已被损害,如其黄疸来势急,则说明其肝脏已趋大块坏死;当黄疸迅速加剧,出现有胆红质迅速上升,谷丙转氨酶下降的胆酶分离现象时,亦即示有急性或亚急性黄色肝萎缩之先兆的情况,如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使其黄疸消退,则有可能转危为安。故如何使黄疸迅速消退,即直接关系本病之预后,因此退黄有其重要的意义。
但退黄的治法,中医辨证有热重、湿重之分。如热重则以清热解毒为主要方法;若夹有湿邪,苔见白腻、舌不红绛者,则必须佐以化湿之平胃或四苓之意。
例如一九七〇年我在某医院会诊,有二例因发现有重症肝炎趋向,即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投清热解毒之剂,但苔见白腻乃配用茅术、苡仁、藿香、白蔻仁之类以醒脾化湿。该二例因措施及时,故能控制病情未转向恶化。
二、对大黄运用的体会
中医治疗阳黄时所常用的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及大黄硝石汤等方剂,均有大黄。茵陈为退黄之药,大黄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茵陈与大黄协同使用,退黄的效果甚为理想。便结者可辅以元明粉、枳实。如大便稀溏者可用制大黄,连续服用后大便不但不拉稀,反而会正常,可见大黄如不配伍元明粉亦仅是缓下剂。
大黄除有清热、解毒、缓下、退黄作用外,并有止血、消瘀、化癥之功,故个人不仅在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时用大黄,而在治疗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时亦常用大黄,但需结合病情给以酒制,或用大黄炭对症分别施用。
例如一九七〇年在门诊经治一例,患慢性肝炎已十余年,就诊前一个月曾神志昏迷过,当时诊断为肝硬化腹水(少量)继发肝昏迷。就诊时症见纳少无味,口干欲饮,全身乏力,面色晦暗,视力减退,腹大觉胀,大便干色褐,时有齿衄,溲黄灼热,舌苔黄腻而厚,舌质暗红,脉细弦,肝功能不好,诊为肝阴脾气两虚而瘀热湿浊内阻,三焦气化失司,本虚标实,治疗殊为棘手。
急则有再度昏迷之可能,缓则可以演变成单腹胀。采取急则先治标之旨,即给以茵陈蒿汤清热解毒,辅平胃散以化湿泄浊,或参以丹栀,或参以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以止衄。但每次方中几乎都用大黄,调治近二年,先后共服大黄累计有百两许。在治疗中若单用养阴药,不配化湿药和不用大黄,病人就觉不舒服。该病人迄今症情稳定,未生他变。
近人张锡纯氏云:大黄“能入血分,破一切瘀血。为其气香故兼入气分,少用之亦能调气,治气郁作疼。”又云:大黄“力虽猛,然有病则病当之,恒有多用不妨者。”古人云:“祛邪即是安正”,患者虽病已历久,有正虚的一面,但瘀热湿浊邪势仍盛,如误认为正虚而补之反可助邪甚矣!
三、对肝病出血和蜘蛛痣的治疗体会
各种出血亦是肝脏病的常见症状,如齿衄、鼻衄、消化道出血等。对一般的鼻衄我常用黑山栀粉嗅之;如齿龈出血用地骨皮八钱至一两,微火煎汤漱口可以止血;消化道出血可内服三七粉、白及粉等。
如见蜘蛛痣,个人认为系由血热所造成,可采用清营活血行血之法,如藕节、茜草、夜明砂、瓦楞等,若见阴伤可加用二至丸或一贯煎之类,但需长期服用,方可见效。
例如文化大革命前曾治一患者,诊断为肝硬化,口鼻经常出血,蜘蛛痣明显,肝脾肿大,肝功能不正常,脉数,苔少、舌红,临床表现为阴虚火旺之症,药用一贯煎为主加藕节、茜草、瓦楞之类,连服一年余,蜘蛛痣消失,症状、精神均好转,迄今仍在工作。
四、降低血氨的尝试
肝脏病人如血中血氨含量增高,示有肝昏迷的可能。一九七三年曾遇两例血氨高的病人,自觉头昏,语言迟钝,神情淡漠,有昏迷前期之兆,我就在原有方剂中加入水牛角三钱煎服,作了尝试观察。一例血氨高至280微克/分升,经治后逐渐降至60微克/分升。另一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血氨为180微克/分升,每日用水牛角三钱,水煎服,治疗一个月,血氨恢复正常。
我想虽然二例偶获效,但根据现代药理研究,水牛角与犀角之作用类同,是否同样具有凉血解毒之功,而促使血氨下降,今后当不断观察,今天提出来仅供参考而已。
关于降酶的治疗
一、谈谈五味子的应用
五味子是目前降低转氨酶的常用有效药物之一。五味子其味酸咸,其性温收,按中医的传统认识,酸可以敛邪。而中医对转氨酶的升高,大都认为由于湿热郁蒸所致。若湿热不重而有肺肾阴虚之症者用之较为恰当,若湿热重时配伍清利湿热药同用也未尝不可。
根据现代医学的解释,由于肝细胞损害而致转氨酶释放于血液之中,而五味子则酸收入肝,是否由于酸收缓肝的作用,而促使肝细胞功能之恢复,从而使转氨酶不释放出来,其机理是否如此,还待研究。目前不少病例在用五味子降酶以后,常存在停药后转氨酶反跳现象,这个问题尚未解决,有待进一步研究。
【书友会按:关于“五味子降酶以后,常存在停药后转氨酶反跳现象”的解决方案,我们曾发过徐书老师的→五味子治转氨酶升高易反复,咋办?】
二、清热解毒药的应用
中医对肝病转氨酶的升高,大都采用清热化湿解毒来治疗。常用药物有紫参、糯稻根、野芹菜、茵陈、板蓝根、连翘、凤尾草、秦皮、白薇、虎杖、龙胆草、美人蕉、马兰、过路黄、田基黄、酢浆草、垂盆草等等,约有三十味左右。有的单味使用,有的配合应用,均能收到一定的疗效,个人以往常用夏枯草与蒲公英二味为主,不少病例能降低转氨酶,但其疗效也不能尽如人意。
据个人在临床使用中体会:如见肝热明显,症见舌红、苔黄、口苦者,用龙胆草、黄芩、大黄;肝经郁热不重者,用秦皮、土茯苓、蒲公英;如热不重,湿亦不甚者,用夏枯草、蒲公英、凤尾草;若热较偏重的,可加连翘、板蓝根;如脾虚不明显者,用秦皮、凤尾草、土茯苓,脾虚明显的可加苍白术;两腿痠软无力加虎杖、苡仁;如出现明显的肝阴不足者,则以柔肝养阴为主,以一贯煎为基础再加降酶药物;若见脾阳不振者则当以平胃、理中为基础再辅以降酶之品;如见舌胖质淡紫者则用桂枝、泽兰、马鞭草。
总之,个人认为,有证可辨时,必须以辨证为主,辨病为辅,这样或可更适合病机,这仅是个人的片面看法与肤浅体会。
三、转氨酶与浊度的关系
我在临床诊治急性肝炎病例时,往往碰到单项转氨酶升高,经治疗以后转氨酶已属正常而浊度反形升高,病人思想顾虑颇大。我在临床实践观察,这类病人在用调肝和络,清热化湿佐以健脾助运的治法后,大都短期能恢复正常,其中机理如何,还有待研究。
关于降低浊度和提高血浆蛋白的治疗
一、注意肝脾的关系和恰当运用扶正与祛邪
一般讲,降低浊度、调整蛋白比例,在慢性阶段当以补为主,但是补肝还是补脾,要看病人具体病情而定。
肝阴不足的补肝阴为主;脾阳不振的以补脾阳为主。如肝脾两虚者我常用归芍六君来平补肝脾,往往能收到一定疗效,这样的病例很多。
但也有服平补肝脾药而疗效不显的,这些病例虽病程已长,诊断属于慢性肝炎或早期肝硬化,但察其症状,尚有湿热夹杂,如苔见黄腻、纳少腹胀,或口常干苦、便溏、尿黄,这都是表现有邪实的一面,如投补益无疑助长其邪势。
例如有一个肝硬化患者,长期肝功能不好,面色晦黧,精神萎靡,苔黄腻、质紫红,有明显肝掌等症状,当时认为病久必虚,即投双补肝脾之剂,屡服少效,后因病者要求用成药调治,同时审察证情,正气虽虚,然湿热稽留未尽,乃改投清化湿热之清肝膏(本院自制方,主要药物:茵陈、茅术、夏枯草、蒲公英、陈皮等)佐以二至丸,连续服用三个月,肝功能恢复正常,黄腻之苔亦化,食欲增加,精神亦振,现已上班工作。正如古人所云:“大实有羸状,误补益疾。”为医者,必须详审细辨,才不至贻误。
二、注意整体观念
中医治病是辨证论治。辨证的目的是“审证求因”,从而在复杂的证候中认清疾病的主要原因,寻求正确的治疗方药,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因此,我们治病要避免头痛医头,足痛医足的局部观点,而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因脏腑之间在功能上是互相促进而又互相制约的。
古人所云:“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就说明了相互制约的关系,故在治肝脏病的时候就必须联想到与他脏的关系。例如见有失眠梦多,心悸胸痛等就要考虑是否与心有关。如经常出现怕冷便溏,肢软脘痛,阳痿早泄等症状就要考虑是否与脾肾有关等等。
因此,对肝功能的异常,如单纯的见肝治肝,就是只看到现象没有抓住本质,所以在复杂的情况下,应遵照毛主席的教导:“看问题要从各方面去看,不能只从单方面看”,从而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
例如一例原有肺结核病史的患者,近又感染肝炎,长期肝功能损害,转氨酶时时波动。初诊时给以治肝炎的常用方,服药后未见效果。后见患者经常咳嗽,间或痰中带血,虽有肝区痛等但并不经常,故改投清养肺阴之剂为主,佐以调肝和络之品,不久转氨酶即恢复正常,肺病之症状亦渐消失。故病情百端不可执一而论。
腹水的治疗
一、谈谈对攻与补的体会
在腹水(单腹胀)的治疗中,对攻与补的问题,历代医家争论很多。从我们实践过程中认为,攻则弊多利少,补则反之。但是,在具有攻下条件的情况下,攻后可减少痛苦,缩短病程。但补并非是蛮补,而应予攻补兼施,所谓三分攻七分补或七分攻三分补,主要看病人的具体情况。
据个人看法,如病人胃气未败,食欲尚好,大便比较正常者,则可以适当的攻逐,可先用小剂量攻逐,观察其反应。如病人体质较差,胃气已败,大便稀溏,则应以补为主,佐以消运利水。所谓攻,即攻逐其水邪,常用以十枣丸、舟车丸等为主。
我们常用一味逐水药研粉投服,通过临床观察,其逐水之力大致是大戟最轻,甘遂较强,芫花则反应大,易致恶心呕吐。因此,我们常用大戟或甘遂二味,每次三至五分,在早晨空腹时给服,同时加用温阳利气之肉桂、沉香以助逐水之力,以红枣十个煎汤送服。
一般服后二、三十分钟即出现反应,如泛恶欲吐,继则肠鸣腹泻,泻出先粪后水,泻五、七次,大约二小时即能停止,小便有增多的现象者最为理想。如用药后二、三小时无反应亦不泻者为无效。
关于服后要不要继续给药的问题,主要看患者的耐受力。
如服后病人自觉舒适,腹胀减轻可再次给药。一般最多连续三次(可以天天服,也可以隔天服)。如服后虽得大便下泻,腹胀暂减而小便不见增多,腹围依旧或反见增加者亦属无效,可不予再给攻逐,免生他变。总之,治疗腹水补乃常法,攻属权变也。
二、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
在文化大革命前,曾系统观察总结100例肝硬变腹水病例,初步分为四个类型如下:
1. 脾虚气滞型:其病机在于脾虚,而致水湿中阻,常用方剂以胃苓汤或春泽汤为主,一般大都具有攻的条件。
2. 脾肾阳虚型:其病机则由于脾肾阳虚而致水气泛滥,常用方剂以真武汤或桂附理中汤为主以温阳利水。
3. 肝肾阴虚型:其病机一般是由阳虚及阴而成,但在现阶段既见阴伤则需滋养其阴为主,但“独阳不生,孤阴不长”,故方以六味地黄汤加少量桂枝以通阳化气而利水,如阴虚不甚则用一贯煎或兰豆枫楮汤(即泽兰、黑料豆、路路通、楮实子)加淡渗利水之玉米须、白茅根、芦根之类。
4. 阴虚湿热型:病机既现阴虚而夹湿热,治疗时矛盾重重,但应先祛其邪,兼护其阴,常以先用清热解毒之茵陈蒿汤为主,若湿重可加化湿药,如川朴、茅术或佐四苓之意。服后如湿热渐化,小便增多,观其动态,随机应变,或可挽救,总之这型死亡率较高。再要说明的,凡属阴虚者则应慎用攻逐之剂。
上列四型是较常见的类型,对不属上述类型者,那就需根据不同的矛盾用不同方法去解决。
如有一例患者,入院时高烧、腹水、黄疸、鼻衄、口干、有蜘蛛痣、苔黄腻、舌红,肝功能有严重损害,经西医会诊谓肝硬化腹水并发肺炎,中药用西洋参合白虎汤,一面肌注青霉素,热渐退,但腹水仍甚,苔亦未化,说明内蕴之湿热未撤,热势有复起之可能。
如此局面,攻固不能,补亦难施,乃采用化浊利湿清热解毒之甘露消毒丹以观动静,服后由于内蕴之湿热得以分化,气机亦随之转输,小便由每日二百毫升增至一千毫升,自后一直守用该方,竟得黄疸腹水均告消退而获全功。
另一例患肝硬化腹水,因高烧而急诊于某医院,烧退即出院,而高度腹水依然存在,乃来门诊,当时除纳少、腹胀、尿少外,并发现满口糜点,舌红无苔,辨症认为肝脾两伤,而为单腹胀。但现满口糜烂,说明心脾两经郁热炽盛。若投温阳健脾,等于抱薪救火;给予养阴滋水,又恐缓不济急。乃以导赤散为主,以清心养阴导热利水,佐以人参、麦芽、芦根以养肺。
药进五剂,小便即得畅行,据述每日有二千毫升左右,复诊时口糜尽脱,舌红依然,乃改投一贯煎合兰豆枫楮汤意。一月后新苔渐生,腹水尽消,化验肝功能亦渐改善。
从这两例所用方剂来看,均不是治疗腹水之常用方剂,但既见是症即用是方,竟能收到桴鼓之效,说明不能固执成见,而需灵活应变,从而也证实辨证的重要意义。
肝昏迷的治疗
据临床观察,大出血、放腹水、感染、电解质紊乱或肝功能衰竭时,常可导致肝昏迷的发生。
按中医分析,诱发肝昏迷的原因有:一是正虚邪陷,由于病久脾阳失运,肝阴竭绝,造成阴阳不能维系,邪毒乘虚内陷而致神昏嗜睡或手足清冷,指甲青紫,治疗方面虽急投回阳救逆,养阴救脱,往往难以见效;
二是邪毒攻心,造成阴津亏耗,风火相煽,而致神昏躁动,四肢抽搐,甚则狂妄谵语,有的高热面赤。治疗宜重用清热解毒,平肝熄风,育阴生津配以清心开窍之剂,促使昏迷苏醒,或可挽救于万一。
例如某一肝硬化脾肿大患者,会诊时深度昏迷已三昼夜,躁动狂叫,给予汤水尚能吞咽,舌红绛,苔少,脉弦滑有力,认为肝阴肾水耗竭,痰火肝风相互交煽,故即给予养阴泄火、平肝熄风药,用沙参、麦冬、生地、黄连、栀子、川贝、钩藤、石决明、玄参等,另给羚羊粉二分吞服。服后神志渐清,终于挽救,以后行脾切除,康复如常。
总之,肝昏迷的发作已标志着病已危笃,预后不良者多,且病者由于重度昏迷,吞咽困难,妨碍给药,故在此情况之下,必须采取中西医综合措施进行抢救,或可化险为夷。
中医书友会推荐搜索
肝炎腹水五味子
更新时间:2025-07-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