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
每年这个时候,国内总会掀起一波热议:“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拿一个诺贝尔奖?”
尤其是理工类奖项,不少人更是感慨:清华北大汇聚了全国最聪明的学生,为什么科研产出还不如美国一个斯坦福?
更扎心的是,今年日本又一次包揽了医学奖和化学奖,距离他们“50年拿下30个理工类诺奖”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而回头看看我们,除了2015年屠呦呦拿下医学奖,中国至今在理工类诺奖上,几乎颗粒无收。甚至不如阿根廷这个以牛肉出名的国家,人家还拿过两次医学奖和一次化学奖。
这到底是为什么?
很多人总以为诺贝尔奖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评选严格、标准客观,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妨先看看一些“被忽视”的中国科学家。
比如王淦昌。这个名字对很多人可能有点陌生,但他可是货真价实的“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物理界的顶梁柱。
早在留学时期,他就提出了中子的实验设想,结果英美科学家按照他的思路做出了实验,拿了诺贝尔奖。
王淦昌作为理论创始人,却连提名都没有。你说诺奖更偏向实验成果?那1959年,他亲自带队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震动整个粒子物理界,结果呢?
还是没奖。后来他又在核聚变领域做出开创性贡献,拿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诺贝尔奖依旧视而不见。
这还只是一个例子。冷战时期,美苏科研实力旗鼓相当,美国却拿了69个理工类诺奖,苏联呢?才拿了5个,甚至不如日本。
你还觉得这个奖项公平吗?
说到底,诺贝尔奖的评选机制,本身就有很强的主观性。
评委是谁?瑞典皇家科学院。
而瑞典这个国家,对中国的态度,一直都不怎么友好。
从历史上看,瑞典科学家卡尔·林奈,是“种族分类”的始作俑者,把亚洲人归类为“黄色、忧郁、贪婪”,为后来的种族歧视提供了理论基础。
进入现代,瑞典在政治、商业领域,更是频频和中国“对着干”:
华为被禁止参与瑞典5G建设,全球最早禁用的就是瑞典;
沃尔沃被吉利收购后,当地舆论长期不满;
宜家、ABB在中国市场遭遇激烈竞争,瑞典媒体充满敌意。
2020年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85%的瑞典民众对中国持负面看法,是全球最高的。在这种氛围下,你指望一个瑞典主导的奖项,会主动认可中国科学家?
说到底,诺贝尔奖只是一个奖项,它的价值,并不能代表科研的全部。德国曾是诺奖拿奖大户,后来两次世界大战把科研砸得稀碎;
美国拿了62个诺贝尔经济学奖,现在债务飙升,金融危机频发;日本真正频繁拿奖,其实是在经济停滞的“失去的三十年”之后。
所以,一个国家科研是否强大,不是看诺奖数量,而是看能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
你知道吗?在过去几十年,中国科研成果密集爆发:
世界首次分离沙眼衣原体;
成功实现断肢再植;
合成结晶胰岛素;
用空气制造淀粉;
测得全球最高精度的万有引力常数;
发明砒霜治疗白血病;
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挽救全球数百万人。
还有最近,吉林大学马琰铭团队,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室温超导材料体系。这些成果,哪一个不是世界级?哪一个不值得奖?
但你看诺贝尔奖会颁给他们吗?
我们必须明白一个现实:中国的科技发展,从来不是靠诺贝尔奖推动的。如果一味追求“拿奖”,我们可能早就被带进了西方设定的“科研游戏规则”。
而现在,中国越来越多科研机构、科学家开始意识到:我们要为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推动全球科学进步而研究,而不是为了拿一个奖牌。
正是因为诺奖的“忽视”,中国才被迫走上了一条更艰难但更自主的科研道路。就像铁矿石定价权那场持久战,中国靠十几年布局,终于翻了盘。
科研也一样,不靠别人“认证”,照样能干出惊天动地的成果。
诺贝尔奖,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唯一标准。
它更像是对“西方认可”的一张入场券。可我们的科研,不需要谁来“发牌”。我们已经在月球背面采样,在搞第六代战机,在研究可控核聚变,在合成室温超导材料。
我们不是在等诺奖,我们是在创造历史。等到那一天,诺奖想忽视都忽视不了。
到那时,中国科学家拿奖,不是因为评委们“赏脸”,而是因为——我们,早就站到了世界科研的C位。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