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刷到清华杨振宇前辈的生日纪念视频,评论区全在刷 “杨老比我80岁爷爷还精神”!镜头里103岁的杨振宁坐在书桌前写公式,钢笔在稿纸上划过的痕迹虽有颤抖,却一笔一画没断连,聊起2022年学术会议的观点时,连具体日期都记得清清楚楚。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打破外界对高龄的想象了,2023年港大颁授名誉博士,他对着镜头站立致辞 2分钟,背景里的书架堆得比人还高,2021年百岁生日那天,拄着拐杖讲了40分钟,提到邓稼先突然哽咽,却没乱过一句逻辑。
经历过心脏搭桥手术的老人,怎么能活成这样?他在《晨曦集》里写的看见天亮比诺奖珍贵,现在才算懂了意思。
清华物理所的人说:杨先生只要能下床,每周必来所里,比打卡上班还准时。
视频里的书房藏着太多动人细节:1957年的诺奖证书封皮磨出毛边,2024年的学术期刊上画着铅笔批注,邓稼先的照片摆在书桌正中间,相框边贴了张便签,写着下周再读《邓稼先传》。
上周刚落幕的首届中国计算艺术大会上,他的手书寄语还在展牌上 “科学与艺术携手创造美好未来”,字里的力道根本不像百岁老人写的。
而公开资料里却藏着他更实在的日常:从不吃保健品,每天读一小时书,饭后绕着院子走20分钟,90多岁时改本科生论文,连标点错了都要标出来。
想起我家爷爷总花几千块买保健品,再看杨老的习惯突然顿悟,真正的养生从不是花钱买健康,而是把对的事融进日常。
翻遍山西广电的专访和南开葛墨林院士的口述史,发现杨老的长寿秘诀全是 “笨办法”,却比任何养生课都实用。
1读书治心:他跟叶嘉莹先生互赠著作,书房里既有物理专著也有《红楼梦》,睡前常读半小时古籍,还说书架比药箱重要,书读进去心就静了。
2细嚼慢咽:每口饭嚼20下,连酸奶都慢慢抿,医/生说就这习惯,让他80岁后没犯过胃/病。
3碎片化运动:接电话时来回踱步,改论文累了就举举胳膊,散步时盯着落叶看半天,说观察自然比跑步机管用。
4情绪 “断舍离”:当年网络上传他病危,他正帮学生改超导论文,身边人说 “他眼里只有公式,根本没工夫焦虑”。
5零食选 “燃料”:下午饿了就吃5颗杏仁,不吃蛋糕饼干,说 “食物是给大脑供能的,不是给身体添负担的”。
6精神有锚点:书桌摆着邓稼先照片,总说1971年那次回国见他,才懂 “共同途” 比什么都重。
这点真该学!我前阵被网络流言搅得失眠,再看杨老对传言的无视态度,才懂情绪稳定是最好的 长寿药。
2021年百岁生日会上,他拿出邓稼先1971年写的信,念到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突然哽咽:这 50年我没辜负他。
这话不是空话,1980年他在美国筹款建了CEEC基金,资助80多位中国学者出国,这些人后来大多成了院士,在南开建理论物理研究室时,特意规定 “学生出国后必须回国”,30个学生里出了6个杰青。
最让人动容的是 2003年,西蒙斯包机来中国没报批,杨老急得亲自找清华协调,最后促成对方捐了一座楼给学者用。2023年西湖大学讲座上,他对着镜头笑:“中国物理从跟跑到领跑,我真的看见了”。
想起我爸退休后坚持教社区老人用智能手机,这不就是普通人的 “共同途” 吗?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越挖细节越发现,杨老的活法根本没秘诀,全是普通人能学的日常。
养生不用刻意,不用办健身卡,接电话时多走两步,看手机间隙伸个懒腰,碎片化运动反而容易坚持。
精神要有牵挂,不管是爱研究的事,还是惦记的人,有个奔头就不容易老,
接受不完美,他说公式都有误差,人生哪能没遗憾,90岁后记不住新名字,就笑着说记公式就够了。
葛墨林院士说的太对了,杨先生教会我们,长寿是副产品,活得有方向才真的厉害。
回看杨振宁103岁生日记录,看着他书桌前的灯光,突然觉得长寿从来不是数字,而是18年在清华教本科生基础课的坚持,是资助学者时必须回国的叮嘱,是写公式时一笔一画的认真。
当然也有网友说杨先生是在妻子的照顾下气色才如此好的,翁帆功不可没!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