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大作家马伯庸也有同款育儿难题啊!

最近,大作家马伯庸因儿子不爱阅读,语文不好,只能硬着头皮送儿子去上作文班的事情上了热搜。

因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外加对于历史的深刻挖掘,马伯庸的作品广受好评,他的《长安十二时辰》、《长安的荔枝》等作品更是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深受观众喜爱。

从基因层面来看,马伯庸文化功底好,作文底子肯定也没的说,结果到了他儿子这,非但没有遗传到老父亲的文化功底,还不爱阅读,作文功底还不行。

无奈的老父亲马伯庸直言“我真的没法教”、“还千叮嘱万嘱咐,不许对老师说你爸是谁”,也只能送去上作文班。

网友直呼,原来大作家马伯庸也用同款育儿难题啊。

其实,马伯庸的这种情况,在成功人士中比较常见。

很多成功的父母,因为自己平常比较忙,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导致在面对自己孩子的学习上问题时,尤其是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也是很头痛。

一来是这些自身成功的父母,平常大多比较忙,将孩子交给长辈或者保姆,对于孩子的陪伴上时间较少,对于孩子的教育更谈不上。

等到孩子在某方面出现问题,才引起父母的注意。但往往这时的问题就比较明显了,对于父母来说,教育起来已经比较麻烦了,也很难快速的纠正孩子。

二来是这些自身成功的父母,虽然自身比较成功,在某些方面有成就,但他们缺乏科学合理的教育子女的方法,自然也是教育不好孩子的。

父母成功只代表他们自身在某个领域成就很高,威望很大,但他们的这种成就仅限于他们自己个人,他们的成功方式只适应于他们自己,并不适合用来迁移到孩子身上,用来教育孩子。

好父母并不一定是好老师,这个道理需要做父母的懂得。

三是这些自身成功的父母,往往容易站在自己的视角看问题,认为孩子成长太慢了,而忘记了孩子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要比成人慢,要循序渐进。

很多自身比较成功的父母,看到自己孩子某些方面的成绩不行时,往往会武断的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聪明,缺乏某一方面的潜力,就比较着急了。

其实,作为孩子,因为其心智还没完全成熟,还处在成长阶段,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相对于成人要慢一些。

这种认知上的偏差,自然就会造成父母对于教育孩子上的焦虑问题。

面对教育孩子上的焦虑问题,做父母的可以从以下方面提升:

1.亲自抚养很重要

心理学家李玫瑾认为,亲自抚养很重要,尤其对于孩子的性格上面的养成,非常重要,做父母的要引起重视。

做父母的尤其需要注意6岁之前的孩子的教育,这个阶段是孩子性格养成的重要阶段。

尤其是3岁之前的孩子的抚养,做父母的要多上心,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2.把握孩子的认知进度

一定要了解自己孩子的认知程度,从熟知自己孩子认知程度基础上出发,制定相应的学习机制。

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让孩子找到自己学习的节奏,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

同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和鼓励,让孩子树立自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2

标签:育儿   大作家   难题   孩子   父母   认知   教育孩子   功底   长安   儿子   成就   阶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