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鸿兵:中美AI竞赛,电力成为胜负手!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算力与电力实则为同一回事,因为算力归根结底需依靠电力来驱动。

当前中国电力与美国电力相比,优势明显,中国可稳操胜券。例如,8月14日美国《财富》杂志有文章提及,一位美国人工智能专家到访中国后深感震惊,回国后表示中美人工智能竞赛实则已落幕,核心原因在于美国电网实力薄弱,难以在竞争中取胜。

如今在美国人工智能领域,其面临的突出短板与尖锐矛盾十分显著:一方面是人工智能发展所需算力的急剧增长,另一方面是支撑算力的电力体系(即电网)极为脆弱。这种悬殊差距会严重阻碍美国人工智能行业的大规模发展,致使美国虽能在人工智能原创领域开展探索,却无法推进大规模应用,根源便在于电力供应难以跟上需求。

美国人工智能领域专家访问中国时发现,各地在相关规划与实践中均未将电力供应纳入考量范畴——人们已将电力供应视为理所当然,默认其为已解决的问题,因此不再对其展开讨论。

最终,该专家得出一个令硅谷深感不安的结论:在中国,为数据中心建设提供充足电力,已不再是需要探讨的议题;而在美国,这仍是整个行业关注的核心话题。

首先,美国电网是明显的制约因素,其城市电网尤为脆弱。美国的主要电网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仅未实现智能化,各项电压负载也已达到极限。如今面对极端天气,以及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用电量攀升,美国电网的容量与冗余度均处于较低水平,仅为15%。

反观中国,电网冗余度达80%至100%,即电网的电力生产能力接近实际需求的将近一倍。而美国15%的冗余度,仅能应对极小幅度的用电增长。一旦遭遇极端天气,或是人工智能持续推动用电需求上升,美国电网将难以承受此类压力。

这种压力会进一步引发普通民众、其他行业与人工智能领域之间的电力争夺,最终将导致电力通胀现象的出现。

当前美国已出现“电力通胀”概念,多地电力成本同比去年上涨,涨幅高则10%,低也达5%至6%,且这尚处于数据中心用电需求初步释放的阶段。

未来,美国人工智能领域的电力需求占比预计将增长两至三倍,情况会更为严峻。人工智能无止境的电力需求,已远超美国电网约十年的升级周期,使得电网成为美国发展人工智能的关键瓶颈。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中国而言,电力供应完全不是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7

标签:科技   中美   电力   宋鸿兵   美国   人工智能   电网   中国   需求   领域   冗余   通胀   专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