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封之殇:七三一遗址前的凝视

十二月末的哈尔滨,寒气如刀,积雪成冰。在这座城市的最后一日,我站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心中百感交集,一种肃穆的沉重压上心头。连续几日的预约失败并未打消我的执念,我抱着微弱的希望来到现场,却只见长龙般的队伍在凛冽寒风中蜿蜒。执勤的工作人员脸冻得通红,清涕凝结在寒风中,他无奈地摆手,声音几乎被寒风扯碎:“今天的号,早就没了。”

我只能转身,走向那片露天遗址。铅灰色的天空下,旧址区的枯枝张扬而扭曲,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苦难。未能进入新馆,我决定沿着旧址区的路线缓缓行走。脚步异常沉重,踏在积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在这片寂静中显得格外刺耳。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本部大楼旧址,连同相连的器材供应部和兵器库,当年分别被称为“一栋”与“二栋”。“一栋”是七三一部队的办公楼,而“二栋”则承担物资与武器储备之职。站在本部大楼旧址前长长的通道上,寒风似乎带来了历史的低语。

在本部旧址中心走廊一楼,殉难者名单墙上,三千个长方形石碑上刻录了惨遭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人体试验与细菌战的殉难者名单,那是无数冤魂的哭泣与控诉,走廊两侧竖放的一枝枝鲜花寄托了对那些惨死的同胞的哀思。

本部大楼沿直线向北一直延伸的通道就是七三一部队的核心区域中心走廊,由中心走廊向北直行到本部大楼与四方楼的交界处,那里的通道是通往四方楼、特设监狱、解剖室、焚尸炉等地下通道入口。仿佛间还能看到当年穿着军装的身影穿梭其间。如今这些建筑只剩下空荡的走廊和斑驳的泥地,在寒风中发出呜咽般的声响。但曾经,这里却盘踞着一群丧失了人性的恶魔,在此策划并实施了罄竹难书的罪行!

在这里的每一分钟都感到窒息!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遗址虽然已被炸毁,但残留的地基和断壁依然清晰地勾勒出当年的恐怖空间。我站在这里,仿佛能听到痛苦的呻吟,能看见那些被称作“实验材料”的无辜生命在极度痛苦中挣扎。中心长廊如一条冰冷的脉络,串联起各个犯罪的单元。每一步都仿佛踩在历史的神经上,刺痛感由脚底直抵心脏,令人窒息。

锅炉房旧址孤寂地矗立着,它的破损仿佛象征着那段历史的残缺记忆,需要我们不断拾起和拼凑,才能还原真相的全貌。

未能进入新馆,无疑是一种遗憾。新馆中陈列的文物、档案和研究成果,本可以更系统地揭示这段历史的真相。但站在这片旧址上,我突然明白,这些露天的废墟或许是最真实的陈列馆。没有玻璃展柜的隔离,没有灯光的修饰,只有赤裸裸的历史痕迹,直接而残酷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寒风依旧刺骨,但比寒风更冷的是人性的黑暗。七三一部队,全称日本关东军驻满洲第731防疫给水部队,建立于1932年,是当时全球最大的细菌武器研究和生产基地。其以“防疫给水部”为名,行惨无人道之实,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永远无法抹去的污点。这些遗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未来的警示——当科学脱离人道,当权力不受制约,人类会堕入怎样的深渊。

离开时,我再次回望这片土地。铅灰色的天空下,遗址静默而立,但它们的声音震耳欲聋。虽然没能进入新馆,但旧址的参观已在我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这份遗憾,或将成为我再访的理由,但更重要的,是让我对“铭记”有了更痛彻的感悟。铭记,不止于一次参观、一场展览,而在于如何将沉重的记忆,转化为永不磨灭的共识与警醒。七三一部队的罪行,是人类文明的伤疤,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让它被时间湮没,不让它被冰雪覆盖。



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同德国纳粹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并称为世界两大灭绝人寰的杀人魔窟。七三一部队败逃之际炸毁了大部分建筑,形成现在旧址的整体格局。七三一遗址现有本部旧址、焚尸炉旧址、冻伤实验室旧址、病毒实验室遗址、锅炉房遗址等2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2

标签:历史   遗址   旧址   部队   本部   寒风   走廊   大楼   通道   陈列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