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秋节,您的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是一家老小围坐桌前,分食一块象征团圆的月饼?还是文人雅士对月怀古,吟诵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句?在我们的普遍认知里,中秋节似乎总是带着一种温情脉脉、安静祥和的滤镜。
中秋的安静与狂野(by 豆包)
但是,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它总有出人意料的另一面。如果我告诉您,在中国的某些地方,中秋节的过法,不仅不“安静”,甚至可以用“狂野”来形容——冲天的烈焰、震天的锣鼓、全民出动的狂欢……这些看似与中秋不搭边的元素,却实实在在地构成了这个传统节日最生猛、最富生命力的一面。今天,就让我们暂时放下手中的月饼,去探寻那些被主流叙事所“遮蔽”的中秋习俗,看一看我们所熟悉的这个节日,到底还隐藏着多少令人惊叹的“B面”故事。
一、月下烈焰:一场以“塔”为名的全民狂欢
在中秋节的众多“狂野”习俗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莫过于流行于南方多地的“烧瓦塔”。这绝非小打小闹的篝火,而是一场声势浩大、极具仪式感的社区活动。根据记载,尤其是在广东、福建、江西等地,这项习俗曾盛极一时。
烧瓦塔示意(by 豆包)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八月十五的夜晚,当明月升上中天,村中最开阔的场地上,一座用碎瓦片、砖块精心堆叠起来的中空宝塔早已矗立待命。这些塔的高度不一,矮的有一两米,高的甚至能达到五六米,形制各异,有的像笔尖,有的则更粗壮。塔的内部塞满了干透的禾秆、木柴,塔身则留出了许多通风的“塔眼”。随着村中长者一声令下,烈火被点燃,瞬间,熊熊的火焰便从塔的底部直冲塔顶,将半个夜空都映照得通红。塔身上的数百个“塔眼”同时向外喷射着火舌,远远望去,整座塔仿佛变成了一条吞云吐雾的火龙,场面极为壮观。
烧瓦塔示意(by 豆包)
此时,围观的村民们情绪也被彻底点燃。人们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欢呼声、喝彩声与火焰燃烧的噼啪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首狂放的交响乐。孩子们则绕着火塔追逐嬉戏,大人们则一边赏月,一边感受着火焰带来的炽热暖意。大家相信,这塔烧得越旺,火光越亮,就预示着来年的日子会越红火,五谷会越丰登。
“烧瓦塔”的习俗曾广泛流行于我国东南地区,各地的名称和具体流程都有差异,前面咱们描述的这个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这场月下的火焰盛宴,据传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可能和反元起义有一定的关系,但其实就像月饼与杀鞑子的传说一样,真实的历史已经不可考。但仪式活动中将人们对丰收的喜悦和对未来的祈盼,用最直接、最热烈的方式宣泄了出来,这种原始而磅礴的力量确实真实而悠远的。
二、神前密语:在“听香”与“拜月”中窥探命运
如果说,“烧瓦塔”展现的是中秋节阳刚、火爆的一面,那么在月光无法照亮的角落,还流传着一些更为神秘、更偏向阴柔的习俗,充满了对未知命运的好奇与探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听香”。
所谓“听香”,是一种颇为古老的占卜方式。在八月十五的深夜,想要占卜的女子会独自一人,在自家神案前焚香祷告,默念自己想要卜问的事情(通常是关于姻缘、前程或寻人等),然后拿着香,循着心中所想的方向,在静谧的街巷里悄悄行走。一路上,她必须屏息凝神,仔细聆听遇到的第一个人所说的话。无论对方说的是什么,哪怕只是只言片语的梦话或是无心的感叹,都会被她当成是神明通过路人之口给予自己的“启示”。她会将这句“天机”牢牢记在心里,回家后根据话语的内容和自己的问题,来解读其中的吉凶祸福。
听香(by 豆包)
这种行为充满了强烈的心理暗示和宿命感。在万籁俱寂的深夜,皎洁的月光笼罩着大地,一个怀揣心事的女子,将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一句偶然听来的话语上,这本身就构成了一幅极具神秘色彩的画面。它反映了在科学尚不昌明的时代,人们面对无法掌控的未来时,一种试图与神明沟通、寻求指引的渴望。
与“听香”的私密性不同,在潮汕地区,“拜月娘”则是一场属于女性的、半公开的社交活动。中秋夜,家家户户的女子会在户外摆设香案,上面除了月饼、瓜果,还会放上她们亲手制作的精致点心和胭脂水粉等女性用品。她们成群结队,在月光下对月膜拜,向“月娘”(也就是嫦娥)祈求美貌与智慧,更重要的是,祈求一段美好的姻缘。整个仪式充满了少女情怀的浪漫气息,与其说是一场严肃的祭祀,不如说是一场以月亮为名的“闺蜜派对”。她们在袅袅的香烟中,低声分享着彼此的心事,月亮女神在此刻,成为了她们最忠实的倾听者。
拜月娘(by 豆包)
文史君说
从烈焰冲天的“烧瓦塔”,到神秘诡异的“听香”,再到温情脉脉的“拜月娘”,我们不难发现,中秋节的面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这些看似“小众”的习俗,恰恰撕开了节日温情脉脉的面纱,让我们看到了它背后更真实、更具活力的内核。
多元的中秋(by 豆包)
节日的本质,其实就是为人们提供一个集中宣泄和表达情感的出口。丰收的喜悦需要用熊熊烈火来庆祝;对未来的迷茫需要通过神秘的占卜来寻求慰藉;对爱情的憧憬则需要向温柔的女神来倾诉。吃什么、玩什么,这些具体的习俗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或许会有天壤之别,但它们所承载的那些最基本的人类情感——对美好的向往、对未来的祈盼、对团圆的渴望——却是永恒共通的。
或许,这才是传统节日能够穿越千年,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当我们了解了中秋节这些“狂野”的另一面后,再去看天上的那轮明月,或许心中涌起的,会是更多元、也更深刻的感受。
参考资料
孙雪梅:《潮南中秋节习俗的变迁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陈立锦:《福清中秋节习俗烧瓦塔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作者:浩然文史·文史君)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