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 济 热 点 一 线 探 访
问题
●年卖30多万碗面,庆云面为何能在“面海”中站稳脚跟?
回答
●薄利多销,主动作为,拓展新的消费群体
通过流程化、标准化,留住面的味道
摆摊破圈,开发场景,让吃面也有场景感和仪式感
“日夜双轨”经营,老店成为附近市民的“深夜食堂”
结论
●味道是根基,但“场景+味道”或许是打动新一代消费者的一大竞争力
“成都人有多爱吃面?对他们来说,“留到下面吃”是对菜的顶级认可。公开数据显示,成都有2万余家面馆。这意味着,在拥有2000多万常住人口的成都,平均每1000人共享一家面馆。
在面馆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庆云面——一家在成都开了30多年的老面馆,最高峰时一年能卖出30多万碗面。它凭什么能在“面海”中站稳脚跟?带着疑问,9月9日,我走进庆云面寻找答案。
拓展新群体 推出优惠套餐,发力外卖平台
“老板,一两兔丝面,花生米多加点;再来一两海味面。”当天中午,在庆云面双林店,不少人在点餐。“在这儿吃了好多年了,兔丝面是特色。”市民张先生说。
“庆云面就是干拌兔丝面。以前成都有款人气小吃,是用锅盔夹着凉拌兔丝,我爸把这款小吃融进了面食里。”庆云面老板娘贺然告诉我,以前面馆饭点几乎是满座,但随着成都新式面馆越开越多,庆云面面临着很大冲击。2019年,贺然夫妻接手面馆。由于面馆老旧、品种较为单一,他们接手时,面馆的经营状况已下滑不少,“一天的流水较生意好时减少了50%。”
为了找回客流,贺然夫妻决定先用性价比破局,推出优惠套餐,并同步发力外卖平台做推广。靠着薄利多销,渐渐地,客群开始回流。
“不能总守着固有人群,重要的还是拓展新的消费群体。”贺然说,2020年,他们投入80多万元,在装修老店的同时,接连在麓山、麓湖片区开分店。她认为,该片区上班族多,也有戏剧节、露营等新业态,是年轻人主要聚集地。
打开新思路 去摆摊破圈,开发新场景
他们还在变与不变中找平衡。不变的,是老成都味道。“开分店,最怕的就是客人觉得味道变了。”贺然说,老派面馆,以前全凭煮面师傅的经验和感觉。“我们把经验流程化、标准化,让它变得可复制——红油几滴、盐放几勺、兔丝切多细,都有明确参数。”虽然标准化的成本不低,但贺然觉得,这是面馆打开市场的必经之路。
变化的,是吃面的搭配和场景。针对品种单一问题,庆云面推出四季小吃,冬天有药膳蹄花汤,夏天加甜水面、凉糕,粉蒸肉成吃面客人的必点配菜。一次偶然机会,贺然将庆云面摆上麓湖的岛集。“当时只是试试,没想到摆一天摊就赚了2000元。不仅如此,还有很多年轻人在岛集上吃了之后,慕名来到店里。”贺然说。
这给他们提供了新思路——摆摊破圈,开发场景。“把庆云面引流到一些年轻人喜欢的场合,与水上市集、啤酒节、音乐节、露营等相结合,打造‘面+音乐节’‘面+集市’,让吃面也有场景感和仪式感。”贺然说。
和堂食比,摆摊的收益如何?“摆摊的毛利率大概是堂食的70%至80%。”贺然说,摆摊有季节性,不稳定,更多是看重曝光率。“面馆不像大餐饮,客人会专门打车去聚餐。面馆复购率主要来自附近的居民,所以多刷‘脸卡’很重要。”
培育新模式 “日夜双轨”经营,变身“深夜食堂”
这碗面,还靠“情绪价值”赚钱。老店会营业到凌晨3点,成为附近市民的“深夜食堂”。“双林店周围娱乐性较强,很多人聚会完可能就想吃碗夜面。”贺然说,晚间的营业额大概比白天高出三分之一。
凭借这种“日夜双轨”的经营模式,庆云面三家店最高峰时一年共卖出34万碗面。
那利润高吗?“毛利润也就六成,还没有刨去水电、房租、3个店的人工成本等。”贺然说,主要是食材成本高,面馆对食材品质有严格要求。“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事,创新的同时,不能丢掉味道和品质。不打啥子爆款,我们希望面馆细水长流。”
谈及下一步的场景创新,贺然表示,现在的市场竞争比前两年更大,正考虑轻食外带模式。“就像外卖咖啡,客人可以不考虑堂食,拿了面直接走。”此外,贺然称,最近和朋友在考察欧美国家的市场和地段。“有机会让老面馆出海,也是一件很酷的事。”
庆云面的故事,给传统面馆发展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新思路:味道是根基,但“场景+味道”或许是打动新一代消费者的一大竞争力。(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行晓艺)
更新时间:2025-09-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