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成长是发展自我,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别人。做你自己,因为别人都有人做了。
——“言论”,《读者》(校园版)2021年第4期
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本来想去找个自己喜欢的工作,可父母说公务员有保障,于是你只好放弃喜欢,按照家人的意愿去考公;
本来计划放假去爬山,可是听别人说大海更广阔,于是按照别人推荐去了海边;
看到网上大家都指责某人行为不当,你也自然而然地这样认为……
我们总是习惯按照别人的经验去生活,被别人的观念牵着走,过着所谓正确选择的生活。
可这样的日子久了,我们会发现,自己过得不仅不快乐,还时常感觉空虚、烦闷。
究其原因,我们是被束缚在了“二手生活”里。
所谓“二手生活”,指的是借鉴别人的经验,依赖别人的肯定,按照别人认为好的方式去生活。
可那些所谓的正确的、好的生活,只是别人的认为,也许并不是幸福的真谛。
二手目标,让眼里没有自己
单位有位同事,她和老公两人都是工薪阶层。
孩子上小学后,她觉得孩子没人看管不行,就辞去了工作,每天在家看孩子。
后来孩子长大点了,要去国外学习画画,她也跟随到国外,每天陪着孩子。孩子毕业留在了国外,她也陪在国外。
其实,孩子希望她能有自己的生活,不想让她老是陪着自己。
可是,她怎么都不愿意离开孩子,觉得如果离开孩子后,自己就无事可做了。
几经争论,她还是强行留在了孩子身边。
丈夫无奈地评价她:她这一辈子就是围着孩子转了。
没有自己的目标,没有自己的生活,孩子的目标就是自己的目标,孩子的生活就是自己的生活。即使孩子不乐意,也要强行和孩子捆绑在一起。
“二手目标”的生活,让她的眼里早已没了自己。
《我的前半生》里的罗子君也是如此。
她信奉“家庭就是全部”,为了老公和孩子,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和追求。
她认为老公混得好,就是自己混得好;老公挣得多,就是自己有钱,自认为过着别人都羡慕的完美生活。
可是有一天老公居然出轨了,她极力挽留也无济于事。
直到被离婚的那一刻,她才明白,老公的成功与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将老公的人生目标视为自己的目标是多么可笑。
她远离职场多年,又无一技之长,根本没有办法养活自己和孩子。后来,在好友的帮助下,她从底层做起,重拾信心,重树目标,慢慢成长起来。
亦舒说:
我们若不是自爱,就没有资格爱人,首先我还是得为自己着想。
照顾家庭理所当然,为家庭牺牲也是无可厚非。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首先都要爱自己,有自己的追求和喜好。
不要把目标建立在他人身上,错以为家人的目标就是自己的目标。
说到底,二手的目标即使再好,也终究不是自己的。
人到中年,千万不能为了他人,忘了自己本来的模样。
来源:视觉中国
二手情绪,带偏我们的能量场
单位老李和小王分到了一组。
老李总是喜欢在小王面前抱怨,不是说谁人品不好,就是说谁哪件事情做得不对。
有一次,老李又对小王抱怨:“凭什么别的组都涨薪了,我们组却没有!”
“领导就是不公平,看我们不顺眼,我们平时的努力都看不见,真是白废了。”老李一个劲儿地发牢骚。
小王被老李这么反复唠叨,越听越上火,也越发觉得领导太不公平。
想想自己平时工作没少努力,他气得立刻去找领导理论。
谁知,小王刚跟领导提起薪水的事,就被领导批评了一通:“你们业绩上不去,下面员工反馈也很差,怎么涨薪?
本来都要给你们降薪的,可是考虑到你们平时工作也不容易,为了照顾你们的情绪,这次才保持原薪资水平没有下降的。”
被领导批评的小王瞬间清醒,意识到自己太冲动了。
刚才是被老王的负面情绪感染了,一时间怒火上头,没有理清事情缘由就来找领导。
薪水的事涉及到的不止一两个人,也不是领导随随便便就做的决定,怎么一个“偏心”就给定调了呢。
想起心理学家伊莱娜•哈特菲尔德说过的一句话:
人类很易受他人情绪感染,交谈时会不自觉地模仿他人的表情、声线、姿势和动作,以代入对方感受。
小王本没有任何不良情绪,可接过老李的“二手情绪”,自己怒火攻心失去了理智。
生活中,我们切不可高估自己的定力,不可忽视不良情绪的传染力。
一位心理咨询师说,他们工作中会接触到很多不良情绪的人,他们在听别人诉苦水的过程中,也会被负面情绪感染。
这种“二手情绪”堆积多了,也会影响到他们自己的情绪。
所以他们自己会定期参加一些心理疏导课,把内心的不良情绪排泄出去。
作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尚不能避免被负面情绪的感染,何况普通的我们。
我们以为好心地跟他人共情,殊不知会不知不觉掉进别人的情绪“垃圾桶”里。
生活中,我们不要整天垂头丧气,满腹戾气,让“二手情绪”波及到朋友和家人。
更要远离负面情绪的人,莫让他们带偏了我们的能量场,让本就忙碌的生活平添一层苦涩。
来源:视觉中国
二手压力,被迫紧张
什么是二手压力?
一位佛罗里达州的心理治疗师布朗说:
当你在试图帮助别人时感受到紧张与遭受打击,‘二手压力’就会出现。
朋友单位里,有位年轻的小伙子找她帮忙,去追办公室的一位小姑娘。
朋友本就古道热肠,很爽快地答应了下来。随后,朋友赶忙去找姑娘,问她对小伙子的态度,姑娘没说同意也没说不同意。
朋友还帮小伙子给姑娘传递礼物,天天想着如何拉近两人的距离。
可突然有一天,有人跟朋友说:“人家姑娘不同意,你也不跟小伙子说,小伙子说你看他笑话呢!”
“人家姑娘也不高兴,说你为什么老是帮小伙给她送东西。”
朋友一听,顿感委屈,姑娘也没跟自己说不同意啊;还有,自己是真心实意地帮助小伙子,怎么就成了看小伙子的笑话呢?
朋友一时间非常焦虑,一夜都没睡好觉。
后来同事的一句提醒,让朋友顿时醒悟:“这本来就是他俩的事,关你什么事?你管那么多干吗?有啥事让他们自己说清楚,你不要在中间来回传话。”
《被讨厌的勇气》里说: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当你在社交中感到烦恼、焦虑、压力大之前,先分清到底是谁的课题。
既然不是自己的课题,那就不必去多管,更不用把它放在心上。
人到中年,不要轻易接受别人的二手压力,活得轻松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来源:视觉中国
二手信息,失去了自己的判断
之前,二姨得了一种挺难治的病。
医生说,坚持按照方案治疗,治愈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表姐不放心,上网搜索信息,想看看别人患这种病的,到底有没有治好。
结果,网上查到的信息让表姐心里凉了半截,好多人都说根本治不好,只会越来越严重,没多长时间能活了。
表姐越查心里越难受,忍不住大哭起来。
我们劝她,既然已经住院治疗了,就要听医生的,医生都说大概率能治好,就不要随便相信网上那些信息。
可表姐不听,即使接受医生的治疗,依然整日愁眉苦脸,以泪洗面。
后来,二姨的病慢慢有了好转,再后来就康复出院了。
表姐说,以后再也不信网上那些乱七八糟的信息了,害得自己整日担惊受怕。
其实,即使是同一种病,病的程度未必一样,每个人体质也不一样。
不信医生的“一手信息”,反而相信网上查来的“二手信息”,表姐真是自找苦吃。
不可否认,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我们随便动动手指头就能获取大量的信息。
可是我们却忽略了,信息虽多,可也是鱼龙混杂,掺杂了不少不真实的信息。
来源:视觉中国
前不久,作家莫言就专门在其微信公众号发表了一篇文章:《莫言打假系列:这些话确实不是我说的!》。
文章内容看了让人忍俊不禁,里面记录了很多“莫言说”的话,可其实都不是莫言说的。
想想这些“莫言说”到底是从哪来的?不都是来自“二手信息”吗?
网上搜索的、听别人说的或挪用别人文章里的,有原话被加工修改的,还有压根就是子虚乌有的。
我们没看过原文,被“二手信息”迷惑,还以为这就是莫言先生的原话,惹得他亲自发文辟谣。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二手信息”的干扰?
如作家李尚龙所说:
寻求一手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方式和态度。
人到中年,多读书,学会寻找一手信息;多思考,带着思辨的立场去评判与接纳,不盲信,不盲从。
少一点人云亦云,多一些自我觉察。
来源:视觉中国
写在最后
尼采曾说:
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很多时候,看似自我选择的生活,不过是同质化的“二手生活”。
中年以后,不妨静下心来,仔细倾听自己的内心,不被外界的声音干扰而轻易改变,不因别人的评判而迷失方向。
愿我们都能有自己的判断,不要轻易接受“二手生活”,成为更加真实的自己。
作者:Lily。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