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火电厂易主!北仑9号机组今日投产,超托克托成世界第一

我国早已是世界电力第一大国,虽然近几年我国的风电光电发展速度特别快,但实际上还是火电在唱主角,在每年的发电量中,火电的产出都占了60%以上。比如,2024年我国火力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为63.19%,较2023年下降约2.81个百分点,已经是历年来占比最少的一年,但仍为我国最主要的电力来源。

我国也是世界火电第一大国,2024年的火力发电量达63742.6亿度(千瓦时),这个数额超过了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的总发电量,是世界发电量排名第二的美国的1.5倍,可见我国的火力发电规模有多么庞大。虽然早已是世界第一的规模,但火电装机容量仍在扩张。正在发生的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是,我国内蒙古的大唐托克托火电厂作为全球最大火电厂的位置,已经被我国浙江宁波北仑火电厂取代。

据《央视新闻》今年11月3日的报道,随着浙江宁波北仑电厂9号机组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并正式投产,这座有着31年发展历史的火电基地迎来里程碑时刻——其总装机容量跃升至734万千瓦,正式取代了内蒙古大唐托克托电厂(装机容量为672万千瓦),成为全球在役装机规模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这一“易主”不仅是单一电厂的量级突破,更折射出我国火电行业在“双碳”目标下,从“规模扩张”向“绿色高效”转型的深层逻辑。

从“托克托时代”到“北仑时刻”:数据背后的量级更迭

在北仑电厂崛起之前,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大唐托克托电厂已执掌“全球最大火电”桂冠多年。这座依托准格尔煤田与黄河水资源优势的能源基地,凭借12台机组、672万千瓦的总装机容量,成为京津唐电网的“能源粮仓”,其单日最高发电量可达1.06亿度,相当于三峡电站的单日发电水平的1/3,一度被业内称为“火电航母”。

而如此巨大的火电厂如今已经被北仑电厂的超越。回看北仑火电厂的发展,其建设速度相当快,1994年一期工程投产后,该厂便持续推进扩容与升级:2009年三期工程竣工时,总装机容量突破500万千瓦,首次跻身国内火电第一梯队;2025年则成为其“登顶之年”——先是8号机组投产,再到11月9号机组落地,两台百万千瓦级机组的相继投运,直接将总装机容量推至734万千瓦,较托克托电厂多出62万千瓦。

从核心指标对比来看,北仑电厂的“世界第一”更具技术含金量。托克托电厂虽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实现规模领先,但受限于投产时间跨度长,部分机组仍采用传统技术;而北仑电厂8号、9号机组则是当前国内最先进的超超临界二次中间再热燃煤机组,供电煤耗低至257.24克/千瓦时,这意味着“一斤煤接近于可发两度电”,较全国火电平均煤耗水平降低约15%,每年可减少标准煤消耗超60万吨。

技术突围:百万千瓦机组如何平衡“规模”与“低碳”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最大”的头衔早已不再单纯指向装机容量,更考验“绿色度”与“效率值”。北仑电厂此次投运的两台机组,正是通过技术创新,破解了火电“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标签。

其核心突破在于烟气处理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双重升级。9号机组首次在百万千瓦级机组上应用烟气冷凝技术,配合全负荷脱硝、高效脱硫除尘系统,使污染物排放较传统机组下降60%——经测算,该机组每发一度电,颗粒物排放量仅为5毫克以下,氮氧化物排放量低于30毫克,远优于国家超低排放标准,甚至低于天然气发电的排放水平。远远看去,北仑电厂新机组“冷却塔排出的只有水汽,没有黑烟”。

与此同时,机组的灵活性与稳定性也得到大幅提升。华东地区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用电需求最旺盛的区域之一,夏季空调负荷、冬季采暖负荷波动剧烈,对电网调峰能力要求极高。北仑电厂两台新机组可实现“秒级响应”,在电网负荷骤降或新能源发电出力不足时,能迅速调整发电功率,填补供电缺口。

数据显示,9台机组满负荷运行时,单日发电量可达1.76亿度,相当于三峡发电站的一半,能满足2000万户家庭的单日用电需求,预计年发电量超400亿度,相当于为华东地区新增一座“稳定能源补给站”,有效缓解该区域“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的供电压力。

能源布局深意:为何在华东建设“全球最大火电”

当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机占比持续提升时,大家不免发出“为什么还要大规模建造火电厂”这样的疑问,更何况浙江宁波一带并没有大型煤矿,不是我国的主要产煤区,那么为什么还要在此地建造一座世界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呢?其实从我国能源地理与电网安全的视角来看,这一布局实则是“多元互补”能源体系的关键一环。

我国华东地区经济密度高、用电负荷大,但本地能源资源匮乏——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的煤炭、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超过90%,新能源发电受天气影响存在波动性。

此前,该区域的电力供应高度依赖“西电东送”工程,但特高压输电通道的输送容量有限,且受西部来水、来风情况影响。

而北仑电厂电力的规模化产出,恰好填补了这一缺口:作为区域内的“基荷电源”,其稳定的发电能力可与新能源形成“互补”——当风电、光伏出力充足时,火电可降低负荷;当新能源出力不足时,火电迅速补位,保障电网频率稳定。

从煤炭供应来看,北仑电厂也具备独特优势,因为这里靠近大海,海运十分方便,其煤炭来源采用“北煤南运+进口补充”的双渠道模式,既能通过海运接收来自秦皇岛和黄骅港等地的煤炭资源,也可以从陆路经大秦铁路、朔黄铁路接收来自山西、陕西的优质动力煤,还能通过宁波舟山港进口印尼、澳大利亚的低价煤炭,形成稳定的煤炭燃料供应链。这不仅降低了单一来源的供应风险,也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了燃料成本,为机组的运行奠定基础。

此外,该项目还承载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作为浙江省重点工程,北仑电厂可直接带动电力设备制造、建筑安装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创造超5000个就业岗位;同时,其低碳技术的应用也为国内火电行业树立了标杆,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加速绿色转型——例如,为机组配套的高效除尘设备、脱硝催化剂等,均来自国内企业自主研发,实现了“技术国产化、设备本地化”。

全球对比:中国火电转型的“不一样路径”

北仑电厂的登顶,与全球火电行业的发展趋势形成鲜明对比。就在2025年7月,德国莫尔堡火电厂被爆破拆除——这座耗资30亿欧元、装机容量1654兆瓦的“先进火电项目”,仅运行6年便因环保压力与能源转型政策退出历史舞台。这一案例折射出部分国家在能源转型中“一刀切”式淘汰火电的激进路径。

而我国则走出了一条“升级替代”的渐进式转型之路。以托克托电厂为例,其并未因“被超越”而停滞,而是持续推进“三改联动”:通过供热改造,利用发电余热为呼和浩特市5300万平方米区域供暖,替代低效高排放的小煤炉,每个供热季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2万吨;通过深度节水技术,每年用水量较十年前下降1500万吨,实现全厂对外零排放。这种“边运行、边升级”的模式,既保障了能源供应安全,又逐步降低了碳排放。

相信北仑电厂的运营将进一步证明,火电并非新能源的“对立面”,而是“合作伙伴”。其734万千瓦的装机容量中,两台新机组预留了与新能源协同的接口,未来可通过“火储联调”“风火互补”等模式,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

据测算,若北仑电厂配套建设200万千瓦储能电站,可将区域新能源消纳率提升15%-20%,为华东地区构建“新能源+储能+灵活火电”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支撑。

北仑电厂“最大”之后的更高追求

北仑电厂登顶“全球最大火电厂”,并非我国火电发展的终点,而是“绿色转型”的新起点。从托克托电厂的“低碳改造”到北仑电厂的“高效新建”,我国火电行业正在用实践证明:在“双碳”目标下,火电不是“落后产能”的代名词,而是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成为能源安全的“压舱石”、新能源发展的“稳定器”。

根据我国的能源战略规划,随着碳捕捉、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成熟,北仑电厂等大型火电基地还将向“零碳电厂”迈进。有报道称北仑电厂已启动CCUS示范项目前期研究,预计2030年前实现碳捕集率超90%,届时这座“全球最大火电厂”将真正实现“燃煤不排碳”,为全球火电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消息来源:《央视新闻》11月3日报道《我国装机规模最大,火电厂今日投产》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4

标签:科技   托克托   火电厂   机组   今日   火电   电厂   我国   新能源   发电量   能源   华东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