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1943年11月,苏联大使馆的宴会厅里暖意融融。
罗斯福放下手中的香槟杯看向对面的丘吉尔,缓缓地说了一段话,大致意思是要想开拓亚洲战场,如果没有中国帮忙是绝对不行的。
这让原本激烈反对中国成为常任理事国的丘吉尔瞬间沉默了。
这就是鼎鼎有名的三巨头会议——德黑兰会议。
当时二战正进入关键转折期,表面是讨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协调对德作战,美国坚持要将中国纳入未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英国则坚决反对。
丘吉尔的反对理由听起来很直接,中国连自身国土都没能完全收复,凭什么和英、美、苏平起平坐?
他在私下里对幕僚抱怨,认为中国的实力连南斯拉夫都比不上,给常任席位纯粹是美国的一厢情愿。
更重要的是,英国在亚洲拥有大片殖民地,一旦中国拥有话语权,必然会支持亚洲的民族独立运动,直接威胁到英属殖民地的统治。
罗斯福心里很清楚,中国压制了日军,如果没有这支力量,太平洋战场的美军至少要多付出五十万伤亡。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独自抗击日本侵略达十年,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始终在亚洲大陆牵制着半数以上的日军主力,为美军在太平洋的反攻争取了时间,这是罗斯福认为中国理应获得席位的硬底气。
而斯大林的态度起初很微妙,他更关心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对亚洲事务兴趣不大。
所以他只是冷淡地表示只要不影响苏联在欧洲的利益,中国是否入常无所谓,这种中立态度,无形中给了美国支持中国的空间。
罗斯福在白宫的一次闭门会议上曾经说,未来世界不能再靠国联那种松散的机制,得有几个能管事的警察,
美国管西半球,苏联管东欧和中亚,英国管非洲和印度洋,中国管东亚和太平洋西岸。
这个构想的核心是让各国在自己的责任区内维持秩序,避免再出现全球性战争。
对美国而言,中国的角色尤为关键。
当时美军在太平洋战场虽逐步推进,但要完全占领日本本土、控制广袤的亚洲大陆单靠美国兵力远远不够,
罗斯福需要一个在亚洲有影响力、且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的国家,作为战后制衡苏联和英国的力量。
(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宋美龄)
中国战场的实际贡献让这个构想有了落地的基础。
1943年的中国虽然大片国土仍被日军占领,却证明了持续作战能力,尤其是滇缅公路打通后,中国军队配合盟军收复缅甸北部展现出协同作战的潜力。
然而,丘吉尔对这套逻辑嗤之以鼻,他认为罗斯福想让中国当警察,可这个警察连自己的国土都没护住,怎么管别人?
他更担心的是,中国一旦获得常任理事国地位,会成为英国殖民地独立运动的榜样。
当时印度国大党已经提出战后独立的诉求,缅甸、马来亚的抗日武装也多带有民族独立色彩。
会议进行到第三天,丘吉尔再次明确反对,罗斯福没有直接反驳,而是指着中国战场说,
日军被拖在中国没法去太平洋打美军,如果中国投降了,这些师团腾出手来,你觉得英军在印度能顶住?
他顿了顿,拿起铅笔在地图上圈出缅甸、马来亚,战后想保住这些地方,光靠英国军队不够,
中国就在旁边,它要是站在我们这边,能帮你省掉多少麻烦?要是把它推出去,你猜猜它会跟谁合作?
这句话戳中了丘吉尔的痛处——英国在亚洲的兵力本就捉襟见肘,若失去中国这个潜在伙伴,苏联或日本残余势力可能趁虚而入。
给中国席位,不是看现在,是看未来。
一个稳定的中国能管住日本,能平衡苏联,这符合英美双方利益,这是罗斯福的想法。
并且他也已经有了行动,当时美国已经开始加大对华援助,不仅是军事装备,还有经济重建计划,目的就是让中国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
斯大林在一旁插了句话,苏联不反对让更多国家参与管理世界,只要每个国家的责任区划分清楚就行。
这句话让丘吉尔意识到苏联不会站在自己这边反对中国入常。
此时的英国正需要苏联在对德作战中继续发力,不愿因中国问题与美苏同时产生分歧。
最终丘吉尔松了口,中国可以入常,但必须承诺尊重现有国际条约。
罗斯福当即表示同意,对他而言,只要中国能进入常任理事国名单,细节可以后续再谈。
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半殖民地国家,坚持抗战并获得大国地位,本身就向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殖民统治的时代即将结束。
罗斯福支持中国,既是对中国抗战贡献的认可,也是顺应这一历史潮流的选择。
德黑兰会议上的那场争论,早已超越了当时的利益博弈,成为历史的转折点。
它标志着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国家,真正登上世界政治舞台,也预示着以平等、协作为主导的新国际秩序的到来。
1. 《德黑兰会议记录》(美国国务院编,1945年解密版)
2. 《丘吉尔回忆录:第二次世界大战》(商务印书馆,1974年译本)
3. 《罗斯福日记》(纽约时报出版社,1950年版)
更新时间:2025-07-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