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锐析风云局
编辑 | 锐析风云局
最近,新加坡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公开“劝”中国,说要和美国搞“经济可持续发展”,别一头扎进自给自足的路子里,转头又有新加坡媒体出来炒作,说美国手里还攥着“最后绝招”——把中国金融机构踢出SWIFT。
一边是美国之前在科技、贸易领域对中国层层加码施压,一边是新加坡这番“两头喊话”,这真的是为全球经济着想,还是藏着别的小心思,面对所谓的“绝招”,中国又凭什么能反过来掐住美国和新加坡的命脉?
2025年10月这段时间里,新加坡总统尚达曼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活动上提过,中国应该和美国推动经济可持续合作,话里话外都在暗示不建议中国走完全自给自足的路线。
没隔多久,新加坡发展部部长徐芳达也跟着发声,说中国在关税问题上别搞“你做初一,我做十五”的反制,但明眼人都清楚,这场关税战的源头根本不是中国。
2025年9月,美国商务部刚出台了“50%规则”,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把中国高科技实体尽可能都纳入限制范围,一点余地都不留,可新加坡对美国这个“始作俑者”半句不提,反而盯着中国的反制措施说事儿,这“拉偏架”的倾向,实在太明显了。
新加坡这么说其实跟它的自身定位脱不了关系,它作为东南亚的“贸易中转站”,经济基本就靠区域供应链里的中介角色吃饭。
中国要是真降低了对外依赖,把自主产业链完善起来,很多原本要经过新加坡流转的商品、服务都会减少,这直接就影响到它的中介价值。
而且从过往的动作看,新加坡和美国的关联也一直很紧密:美国海军每次在南海搞所谓“航行自由”行动,舰艇几乎都会去新加坡停靠补给,说它是美国在东南亚的“战略支点”,一点都不夸张。
更早些时候,新加坡还曾给台当局提供过所谓“军事援助”,甚至派兵和台军搞“联合演练”,直到中方采取了反制措施,它才稍微收敛了些,现在中美博弈越来越激烈,它跳出来帮美国说话,其实不算意外。
再说说新加坡媒体炒得火热的“美国绝招”——把中国踢出SWIFT,新加坡《联合早报》特意写了这事儿,还说特朗普性格不稳定,“不排除”会用这招,可稍微琢磨一下就知道,这招看着吓人,实则就是个“自杀式提案”。
先不说别的,中国现在的工业产能就摆在那儿,翻国家统计局2024年的报告就能看到,中国工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经超过30%,比G7国家加起来还高,小到日常用的家电、大到工厂里的工业设备,全球很多国家都依赖中国的硬通货产品。
要是美国真把中国踢出SWIFT,等于直接切断了自己和中国的贸易结算通道,到时候美国国内肯定会面临大面积商品短缺,供应链一断,物价必然飞涨,金融体系大概率扛不住这种冲击。
更重要的是,中国早就不是只能依赖SWIFT的阶段了,截至2025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已经和超过40个国家签订了本币互换协议。
覆盖了亚洲、欧洲、拉美多个地区,其中中俄之间的本币结算占比更是超过40%,巴西、沙特这些资源国也纷纷开始用人民币结算大宗商品。
除此之外,中国自主的跨境支付系统(CIPS)也在稳步发展,2025年上半年CIPS交易额同比增长了35%,虽然暂时还不能完全替代SWIFT,但应付大部分与中国的贸易结算需求,已经绰绰有余。
美国要是真敢动SWIFT这念头,反而会倒逼更多国家改用人民币结算,加速美元霸权的松动,这可不是特朗普政府想看到的结果。
事实上,美国自己也在悄悄给局势“降温”,《华尔街日报》2025年10月的报道里提到,特朗普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北京非常强大,不得不进行尊重”,这和他之前的强硬态度比起来,反差特别明显。
更实际的是,美国政府已经发布了“附件二”清单,取消了部分矿物、化学品、金属产品还有黄金的对华关税,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在为缓解关税战做准备,毕竟关税战打了这么久,美国的国际公信力消耗得差不多了。
之前说加税就加税,说改规则就改规则,其他国家早就不敢完全信任美国主导的经贸体系,现在不少国家都在找“备选方案”,全球经贸体系重塑已经是大势所趋,美国再硬撑下去,没什么好处。
而中国的应对,不光顶住了美国的压力,还顺带掐住了新加坡的“生存根基”,新加坡的核心优势,说白了就是它卡在马六甲海峡这个“黄金水道”的位置上,全球大概四分之一的海运贸易都要从这里过,新加坡也靠港口、物流赚得盆满钵满。
但这些年中国一直在破解“马六甲困局”,没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中欧班列开通这么多年,就算偶尔遇到波兰等国的阻拦,也能快速调整路线,不耽误运输。
在巴基斯坦建设的瓜达尔港投入运营后,中东的能源可以直接通过陆路运往中国,不用再绕远路走马六甲。
更关键的是北极航道,2025年中国和俄罗斯合作优化航线后,货物从中国北方港口出发,20天就能抵达欧洲,比传统的马六甲路线缩短了近一半时间。
面对这些变化,新加坡明显急了,《联合早报》特意发文章说“北极航线不安全也不环保”,劝中国别用这条路线,但这话根本站不住脚。
北极航线的安全有中俄联合巡逻保障,环保标准也符合国际规范,中国用不用这条航线,看的是贸易效率和风险分散,不是新加坡的“建议”能左右的。
更要命的是,新加坡自身的短板特别明显:查新加坡公用事业局(PUB)2025年的《国家水资源报告》就知道,新加坡淡水自给率只有约40%,大部分都要从马来西亚进口。
经济上又高度依赖港口和物流,一旦中国减少经马六甲的运输量,新加坡的经济会直接受影响。它之前帮美国说话、炒作“SWIFT绝招”,或许也有怕自己被边缘化的焦虑,但这种焦虑,显然改变不了中国推进贸易渠道多元化的决心。
美国想靠施压让中国让步,可中国有实打实的工业产能、有成熟的本币结算网络,根本不怕所谓的“绝招”。
新加坡想靠依附美国、阻拦中国发展来保住自己的优势,却没看清全球经贸重塑的大势,也没意识到自己的“生存根基”早被中国的多渠道布局给“捏住”了。
未来不管是美国还是新加坡,要是还抱着旧思维不放,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更被动的境地。
而中国,只要继续稳住自身优势,把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做好,就能在博弈中始终掌握主动权,这或许就是新加坡和美国最不愿看到,却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