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这玩意儿中国100%依赖进口。一张A4纸大小的“手撕钢”,明码标价400块钱,进口一吨高达数百万元,而且你给钱还得排队,交货期至少半年。
这就是长期被日本、德国等少数国家垄断的“钢铁皇冠上的明珠”。他们断言中国造不出,可如今,德国人却反过来排队求购中国货了。
要说太钢集团搞这个“手撕钢”,一开始真不是为了争什么世界第一,纯粹是“被逼的”。

时间回到2014年前后,太钢还是个传统的钢铁巨头,但日子很难过。国外,欧美国家三天两头对中国钢材搞“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国内,需求下降,普通钢板大量积压。这个八十多年的老厂,一度陷入了巨额亏损。
外头是寒冬,里头是绝境。
但另一边,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却嗷嗷待哺。当时中国对“手撕钢”的需求量,占了全球市场的80%,可核心技术全在别人手里,随时面临“无米下锅”的窘境。

路走到头了,只能转型。2016年,太钢下定决心,从传统粗钢向“高精尖”全力冲击。一个15人的“手撕钢”创新研发团队迅速组建,其中13人是党员。
可这道坎,哪是那么好跨的。当时精带公司的主要产品是0.5mm的不锈钢,而“手撕钢”的标准是0.05mm以下。目标是0.02mm,这中间差了25倍,根本不是一个维度的东西。
太钢研发中心主任段浩杰说,轧制是第一道工序,每往前推进0.01mm,意味着辊系配备就有2万多种可能性。

研发团队面临最头疼的问题,叫“断带”。
这可不是普通的钢板断了,还能接上。超薄的钢材一旦断带,瞬间就会碎成粉末。首席工程师廖席对2016年12月10日那天的情景记得清清楚楚。
当天,团队正在进行0.02mm穿带轧制,突然车间里传来“噼啪”一声巨响。打开设备一看,里面全是粉末状的白色晶体。
3吨、价值近百万元的钢材,瞬间报废。
这种情况在研发中根本不是偶然,有时候一天内就会遇到好几次。两年时间里,团队面对的是六百多道技术难题,平均两天就要失败一次。
连段浩杰这种“钢三代”(一家三代扎根太钢),都承认“中间一阵子长时间没有方向,一直出问题,说实话我们想过半途而废”。

关键时刻,还得靠制度创新。时任经理的王天翔推行了“容错”管理办法,给每个研究人员一定的断带次数、抽带米数的“免责额度”,鼓励大家勇敢创新。
光亮线首席工程师王向宇第一个请命:“给我1000米,让我试一试!”。结果,他只用了400米的“免责额度”,就成功攻克了这个难题,生产出600米合格产品。
整整三年,经历了711次失败,攻克了175个设备难题、452个工艺难题,太钢终于在2018年,成功轧制出厚度0.02mm、宽度640mm的“手撕钢”,并实现了量产。

中国,成了!
2018年太钢的0.02mm产品一问世,直接就把标准拉满了。以前国外垄断时,宽度不足400mm,而太钢直接干到了600mm(乃至640mm),成为全球唯一可批量生产宽幅超薄不锈钢精密箔材的企业。
2018年8月9日,第一车600公斤的0.02mm“手撕钢”,就从太原运往了德国。
2020年5月,总书记再次来到太钢考察,当他看到0.02mm的钢箔时,用手轻轻扭了一下,称赞道:“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并勉励他们“在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上不断勇攀高峰”。

“手撕钢”团队备受鼓舞,但他们没有满足于0.02mm。
仅仅三个月后,也就是2020年8月,团队再次突破极限,将“手撕钢”的厚度从0.02mm进一步轧制到了0.015mm。
这又是一个新的世界纪录。0.015mm是什么概念?不到头发丝直径的1/6。
但这还没完。段浩杰透露,他们还在继续尝试,大概能到12微米(0.012mm),未来甚至要突破0.01mm。
千万别小看这0.001毫米的差距。段浩杰说,这看似细微的差别,在工业上差异是巨大的。他举了个例子:以电池为例,同样体积的电池,如果使用0.015mm的材料来制造,其电池容量能够增加17%。

这就是极限制造的意义。
市场的回报是丰厚的。“手撕钢”的价格堪比黄金,吨钢利润高达300%到500%。从2021年到2024年,公司的“手撕钢”产值从5亿元增加到近8亿元。
这种“百炼钢”做成的“绕指柔”,成了高端制造业的宠儿。
它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现在市面流行的折叠屏手机,关键的柔性屏材料,几乎都有太钢的产品。正因为有这种比纸还薄的钢,折叠屏才能承受数十万次的使用而不变形、不断裂。
此外,手机音量键里的弹片、柔性太阳能组件的模具、磁悬浮列车电缆的基底材料,都离不开它。

攻守之势,彻底逆转。
曾经我们求着进口,现在是别人上门求合作。上海超导科技有限公司,过去长期依赖进口超薄钢材,如今主动上门寻求合作。段浩杰透露,2024年向上海超导供货10余吨,未来有望达到百吨级。
更爽的是价格。以前进口一吨要300万,现在太钢的“手撕钢”实现了国产替代,平均价格降到了100万元/吨。
如果以为太钢的胜利只是做出了“手撕钢”,那就太小看中国的产业雄心了。
“手撕钢”只是第一步,它代表了一种方向,带动了整个高端制造原材料的变革。

太钢真正的杀手锏,是依托在2013年建立的“先进不锈钢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把“手撕钢”的极限制造能力,变成一个“卡脖子”技术平台,向更多被垄断的领域发起总攻。
第一个新战场:掩膜版(FMM)。
这东西是OLED显示屏幕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模具,密布着千万颗微米级小孔,被形容为OLED行业的“光刻机”。
这个领域,被日本拿捏得死死的。
在产业上游,核心的4J36箔材被日本垄断。在产业中游,日本DNP公司对FMM(精细金属掩膜版)产品实现了垄断,占比95%以上。

最气人的是,日本18-20um厚度的高端FMM,只供给韩国的三星和LG,导致国内的显示屏技术与三星有代差。
国家队再次出手。2022年,工信部工业强基项目立项,太钢负责的就是啃下4J36箔材这块硬骨头。
太钢利用“手撕钢”积累的经验,成功突破了钢质超纯净控制技术、箔材超平控制技术等。2025年5月12日,太钢掩膜版用精密箔材正式首发。
第二个新战场:高温超导基材。
超导技术是能源、交通、医疗等领域的未来。而第二代高温超导基材的首选材料,是一种叫“哈氏合金C276”的镍基合金。
不用问,这玩意的基础材料,我们国内也明显短缺。

太钢又出手了。2023年,工信部“超导长带材料项目”立项,太钢负责基材用箔材的开发。
凭借着极限轧制和张力控制的经验,太钢再次突破,为国产高温超导基材提供了材料保障。目前,太钢在该材料的国内市场占用率已达到80%。
从“手撕钢”到“掩膜版”再到“超导基材”,太钢的逻辑已经很清晰了:从追赶者,变成领跑者,最后成为规则制定者。

2023年2月1日,由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主持起草的国家标准《不锈钢精密箔材》(GB/T41608-2022)正式执行。这结束了我国在不锈钢精密箔材领域没有国家标准的历史。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总设计师鹿宁一语中的:“目前‘手撕钢’在国际上没有通用标准,太钢制定的‘手撕钢’标准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很多国家的标准”。
到2025年,太钢已累计实现国际国内首发产品47项,其中不锈钢产品就有29项。
参考资料:
这是世界最薄“手撕钢”,价格堪比黄金,关键是:中国造!.中国搜索.2022-10-10
“我们的最薄‘手撕钢’量产了”.人民日报.2025-10-05
突破“卡脖子”难题,太钢“手撕钢”首发两类产品.中国冶金报.2025-05-12
段浩杰:历经700余次失败国产“手撕钢”打破垄断.光明网.2022-07-04
中国最薄不锈钢山西问世:厚度仅0.02毫米打破外国垄断.人民日报.2018-08-10
薄如蝉翼、论克计价,太钢“手撕钢”铸就世界不锈钢最薄纪录.澎湃新闻.2023-11-22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