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底领证那天,李晨鹏把结婚证揣在怀里,笑着对张琦琦说"以后再也不用孤单了"。谁能想到,这份踏实日子只过了半年就戛然而止。
2022年春天,李晨鹏开始莫名消瘦,短短三个月瘦了20多斤。辗转多地求医一年后才确诊:全国仅百例的罕见癌症。
花光187万积蓄抗癌三年后,29岁的他还是走了。
657
2020年,离异带娃的张琦琦遇到了同样离异的李晨鹏。
这个一米八五、体重200斤的壮小伙对她一见钟情,追了整整八个月才抱得美人归。相似的经历让他们格外懂得珍惜,都明白重组家庭的不易。
2021年底领证那天,两人挤在张琦琦娘家的老房子里,对着结婚证发誓要一起攒钱买新房。李晨鹏把红本本揣在怀里,笑得像个孩子:"以后再也不用孤单了。"
可这场婚姻的甜蜜期却只维持了短短半年。
2022年春天,李晨鹏突然开始莫名消瘦,三个月掉了20斤,四肢细得皮包骨头,但肚子却越来越鼓,越来越硬。他还开玩笑说自己的肚子是不是在和孩子抢营养。
但张琦琦摸到李晨鹏肚子里的硬块时,心里却咯噔一声。
为了健康着想,两人去了县医院做全面检查。医生看了片子,只说是肝硬化前兆,开了点保肝药就让他们回家了。可李晨鹏的床头很快就放满了整瓶整瓶的止疼药,每次都得吃上一大把才能缓解疼痛。
张琦琦看着他的样子,深知病情没这么简单。
她强硬地带着他前往唐山、沧州等多地的大医院看病。每次检查都要等上一周,结果却五花八门:结核性腹膜炎、良性囊肿......前前后后做了三次穿刺活检,愣是没查出个所以然。
有位医生看着病理报告直摇头:"从没见过这种细胞,去北京大医院看看吧。"
谁也没料到,这只是噩梦的开始。
可北京的专家号要等一个月,他们只能先在附近城市的医院继续检查。
那时候李晨鹏的肚子已经鼓得穿不上裤子了,只能裹着孕妇裙在医院走廊里等。直到2022年底,李晨鹏突然呕血,急诊CT显示腹腔多发占位,夫妻俩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2023年初,托病友关系,他们终于挂上了北京三甲医院的号。
诊断结果却犹如晴天霹雳: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一种全球仅百余例的罕见病。医生直言不讳:"美国也没特效药,最多活两年。"
李晨鹏躲在病房厕所里哭,说不治了,钱留给老婆孩子。
张琦琦把诊断书拍在他面前:"你走了,我和孩子怎么活?"
手术最后定在了天津。打开腹腔的那一刻,医生倒吸一口凉气:肿瘤像撒了把小石头,密密麻麻布满整个腹腔,根本切不干净。术后感染发烧的20天里,张琦琦每天都在床边打地铺,硬生生学会了换引流袋、量腹围。
肚子上那道40厘米的疤痕,成了这场噩梦最直接的证明。
为什么罕见病这么难确诊?不是医生不尽责,而是这种病太罕见了,相关文献资料少之又少,基层医生缺乏诊断经验和工具。数据显示,中国罕见病患者误诊率高达60%,平均诊断时间1年。
李晨鹏辗转县医院、唐山、沧州、北京,整整一年才确诊。
这一年里,他的病情在恶化,最佳治疗时机在流逝,积蓄在一点点耗尽。更痛苦的是那种不确定感,每次满怀希望去检查,换来的却是"查不出来"的答案。
确诊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2023年,李晨鹏做了27次化疗。
头发掉光了,口腔溃疡疼得吃不下饭,只能插鼻饲管。有次白细胞降到0.8,高烧40度,张琦琦三天三夜没敢合眼。长期卧床导致他脑后被新长的头发扎出血痕,那些硬硬的头发茬像针一样扎进头皮。
钱像漏斗里的沙,怎么攒都留不住。
他们无奈将家里值钱的车子和老家的房子统统卖掉,筹得了38万。然后又借遍了亲友,凑了40万。靶向药每月7980元,化疗一次1.2万......张琦琦的记账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欠款和众筹数字。最后累计花费187万。
发起众筹后,却遭到了亲友的质疑:"钱都花哪儿去了?"张琦琦委屈又愤怒,把187万的医疗票据全晒了出来,哭着说:"卖了房、借了债,就想让他多活一天。"
你要说怕人财两空吗?那谁会不怕的,可是再怕也得治啊。
2024年,李晨鹏的病情终于稳定了下来。肿瘤不再生长,李晨鹏也能下床走路了。夫妻俩选择回到了村里种地,陪孩子放风筝。李晨鹏还去参加了家长会,笑着说:"想多活几年,看孩子上小学。"
那段日子,张琦琦常常觉得,能这样平平淡淡地过日子,就是最大的幸福。
但命运没有给他们更多喘息的机会。
2025年春天,一场感冒引发肺炎,李晨鹏的肿瘤复发了。
肚子再次鼓起来,压迫神经带来的剧痛让他蜷在床上直喊"疼得想跳楼"。止疼剂从每天2针加到6针,依然止不住疼痛。那些曾经有效的药物,现在就像清水一样毫无作用。
8月31日,李晨鹏血氧降到了70。
救护车送医路上,他抓着琦琦的手,用尽力气写了"谢谢"两字。可真当他的心电图变成直线时,她还是瘫在地上哭晕了。9岁的儿子问起爸爸去哪了,琦琦强忍悲痛说:"去了没有疼痛的地方。"
9月25日,张琦琦在社交平台写下:"你终于不用再疼了,我们也不用拼命赚钱续命了。"
处理完后事,张琦琦还欠着60万外债,但她却把众筹剩下的35万全部捐出,成立了"罕见肿瘤援助基金"。她说:"不想再有人因为没钱放弃治疗。"
网友们也不再争吵"值不值",转而感叹:"他们没赢过病魔,但赢了彼此的陪伴。"
张琦琦则回复:"不后悔,至少拼过。"
值得欣慰的是,AI诊断系统正在普及,罕见病诊断时间将从平均1年缩短至3个月。互助保险试点、罕见病专项行动计划也在推进,100个诊疗中心将覆盖全国。医保改革后,罕见病患者自付比例已从50%降至30%。
虽然李晨鹏没能等到这一天,但未来会有更多罕见病家庭看到希望。
李晨鹏和张琦琦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从不是"永远不分开"的承诺,而是"只要在一起就拼尽全力珍惜"的担当。那些共同扛过的苦难,那些彼此守护的瞬间,会比生命更长久。
李晨鹏的故事虽然令人心痛,但张琦琦的坚守和不放弃,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在生命面前,金钱固然重要,但亲情和爱情更加珍贵。
值得欣慰的是,AI诊断、互助保险等新模式正在改变罕见病治疗的困境。张琦琦成立的基金,也让更多罕见病家庭看到了希望。
我们能做的,是定期体检早发现、购买重疾险防万一、关注罕见病公益传递爱。因为生命无常,但爱可以延续。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