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ASML首席技术官直言:中国在用一种我们无法阻止的方式前进!

文 | 青茶

前言

当全世界以为“中国芯片被卡脖子”还需十年时,荷兰专家发现情况完全不同,中国企业追赶速度超乎想象,刻蚀机和薄膜沉积机等领域已实现突破。

美国的封锁反而逼出了更坚韧、更独立的中国芯片产业。

这一次,中国能否真正实现反超?

中国芯片崛起

就在五年前,中国半导体产业还被看作全球产业链的“下游代工厂”。

高端光刻机买不到、核心技术受限、设备几乎全依赖进口。

美国、日本、荷兰联手构筑的技术壁垒,仿佛一堵看不见的墙,把中国牢牢挡在先进芯片之外。

可没想到,这堵墙不但没挡住中国,反而成了它崛起的催化剂。

据荷兰半导体专家海金克透露,ASML工程团队在评估中国市场时发现,中微半导体、北方华创等企业已经能制造出,可商用级别的刻蚀机与薄膜沉积设备。

虽然与ASML的顶级EUV光刻机仍有差距,但在65纳米到28纳米制程领域,中国设备已能全面覆盖,部分性能甚至超过早期的进口机型。

更让西方惊讶的是,中国企业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完整的供应链闭环。

从晶圆制造、材料供应到设备研发,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有本土企业切入。

虽然还不完美,但这意味着,就算被彻底断供,中国也能保持“运转”。

美国本想通过“精确制裁”切断中国芯片发展的命脉,结果却适得其反。

被迫“断奶”的中国企业加大投入,自主研发的资金与人力飙升。

仅2023年,中国半导体设备研发投资增长了78%,芯片制造设备订单增长近40%。

与此同时,AI芯片、存储芯片、功率半导体等多个领域开始出现中国企业的名字。

华为的麒麟芯片、长江存储的3D NAND、中微的刻蚀机……这些曾被认为“不可能”的突破,如今一个接一个实现。

海金克甚至直言:“如果这种发展速度继续下去,五年内ASML将迎来史上最强的竞争对手。”

这一警告并非危言耸听。

中国的强大,不再是“靠进口设备制造低端芯片”的强大,而是正从底层技术向上突破的真正强大。

正如ASML首席技术官马丁在内部报告中所写:“中国的挑战,不在于他们现在能做什么,而在于他们正在用一种我们无法阻止的方式前进。”

ASML的焦虑

ASML曾是荷兰的骄傲,也是欧洲最具战略意义的科技企业。

它生产的EUV光刻机,是全球唯一能够制造5纳米以下芯片的设备,一台价值高达1.5亿美元。

台积电、三星、英特尔都离不开它。

但自从美国介入,这家荷兰公司就失去了“独立”的资格。

2018年,中国一家企业以1.2亿美元向ASML订购EUV光刻机,设备原定2019年交付。

但就在交货前夕,ASML工厂突发火灾,导致部分生产线受损。

表面上是意外,实际上美国早已出手干预。

据路透社披露,美国政府通过外交施压、资本收购和供应链控制,强行阻止这台设备出现在中国工厂。

时任美国驻荷兰大使胡克斯特拉后来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我们非常明确地告诉荷兰政府,有些技术是敏感的,某些地方不能拥有它。”这句话几乎坐实了美国的干预。

问题在于,美国的控制让ASML陷入了两难。

ASML的光源技术确实部分源自美国专利,美国拥有否决权。

而中国市场又是ASML的第二大收入来源,占总营收的20%。

在制裁前,中国每年从ASML购买上百台DUV光刻机,甚至签署了批量采购协议。

失去中国,ASML的业绩会立刻“掉层皮”。但若继续合作,又会触怒美国。

海金克称:“ASML现在的处境,就像站在两座冰山之间,一边是政治压力,一边是市场现实,任何一步都可能被冻伤。”

因此,ASML不得不选择所谓的“去风险化”路线,也就是在全球范围复制供应链,以分散风险。

可这种做法,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ASML真正的风险,不是生产被中断,而是市场被替代。

英伟达CEO黄仁勋就曾警告:“如果你不卖给中国,中国就会自己造出来。”

这句话如今成了现实。中国光刻机团队正以惊人的速度推进EUV替代机型研发。

虽然距离ASML的顶级水平还有差距,但从DUV到准EUV的突破,已说明中国掌握了关键工艺。

美国和荷兰越封锁,中国就越有动力打破壁垒。

ASML的焦虑,还在于美国的“双重控制”。

不仅光源技术在美方手中,连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也多数来自美国本土或盟国。

这种结构让ASML看似荷兰公司,实则早已被美国资本和规则捆绑。

荷兰政府虽然表面“主权独立”,但在半导体领域几乎没有真正的话语权。

制裁的反噬

面对封锁,中国的态度从未模糊。

我国驻荷兰大使徐宏曾公开表示:如果荷兰基于政治原因限制与中国的经贸往来,中方将不得不放弃合作,走向自立自强。

这并非一句外交辞令,而是一种现实宣言。

2020年以来,中国的“去美化供应链”战略全面启动。

政府鼓励本土企业投入核心设备研发,提供税收减免、专项基金和科研补贴。

全国上百所高校设立半导体工程学院,数万名青年科研人员投身芯片研发。

中微、北方华创、上海微电子等企业的进展不断传来捷报。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的国际合作也在重新布局。

过去依赖进口的关键材料,如光刻胶、硅片、氟化气等,正在加速国产化。

更重要的是,中国建立起强大的内部市场支撑。

全球超过六成的电子产品在中国制造,这意味着,只要中国市场能自给自足,哪怕暂时落后几代,也能通过规模效应迅速追赶。

制裁反而成为中国创新的催化剂。

许多技术人员坦言:“以前有现成的可以买,谁还花时间去研究?现在被逼得没退路,反而干劲十足。”

正是这种“被逼创新”的力量,让中国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从0到1的跨越。

荷兰媒体也注意到这一趋势,报道称ASML内部早已意识到,中国市场的竞争将不再只是购买者,而是未来的制造者。

甚至连部分欧洲学者都警告:一旦中国掌握EUV级光刻技术,全球半导体格局将彻底改写。届时,ASML的垄断地位将不复存在。

美国以为制裁能遏制中国,结果却让中国的自主芯片产业提前十年觉醒。

如今,中国不但有能力制造主流芯片,还在AI芯片、汽车芯片、通信芯片等领域全面发力。

一个更完整、更自足的“东方芯片体系”正在成形。

未来的半导体竞争,不再是单一技术的较量,而是体系对体系的较量。

而在这个体系里,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建从材料到设备的全产业链。

美国和荷兰想“去风险化”,而中国的应对,是彻底“去依赖化”。

结语

当年,美国通过技术封锁,试图让中国永远做不了高端芯片的“上游梦”。

但现实告诉他们:越封锁,中国越强大。今天的中国芯片产业,不再只是模仿者,而是开创者。

ASML的专家说“中国的进展比想象中糟糕”,其实他们心里明白,这个“糟糕”不是落后,而是危险,对他们来说的危险。

科技的力量从不屈服于封锁,当中国科研力量被逼到墙角,它反而学会了造墙。

未来的芯片世界,不再只是荷兰和美国的舞台,而将迎来一个更加平衡、更具竞争力的东方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5

标签:科技   荷兰   中国   首席   方式   技术   美国   芯片   三星   光刻   半导体   设备   中国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