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字,最早始于这个朝代

来源:原创 史小生 历史多棱镜 2025年11月4日 19:00 福建

‌“中国”二字最早出现在西周青铜器何尊上。

其铭文记载了“宅兹中国”一词,距今约3000年(公元前1039年)‌,这是目前考古发现中“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录。

那么西周是一个怎样的朝代呢?

翻开历史地图,“中国”是我们最熟悉的名字;提起文明传承,“中国”是刻在血脉里的印记。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这两个字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最早就出自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三千多年前,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西周,不仅开启了一个延续近三百年的王朝,更用“中国”定义了华夏文明的核心疆域与精神内核。

01

从牧野之战到烽火戏诸侯

西周的故事,要从一场改变历史的战争说起。商朝末年,商纣王沉迷酒色、滥用民力,东夷叛乱耗尽了国力,而渭水流域的周部落却在文王姬昌、武王姬发的带领下悄然崛起。姬昌广纳贤才,连隐居在渭水边的姜子牙都被他的诚意打动,成为谋士;姬发继位后,继承父亲遗志,联合庸、蜀、羌等八个部落,组成联军向商朝都城朝歌进军。

公元前1046年,联军与商军在牧野(今河南新乡)相遇。商纣王仓促间武装了七十万奴隶和战俘,可这些人早已对纣王不满,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朝歌。纣王见大势已去,在鹿台自焚,商朝灭亡。这场“牧野之战”打得迅猛又惨烈,后世用“武王伐纣”记载这段历史,西周也由此正式建立,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

武王灭商后,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统治商朝留下的广阔土地?他没有直接吞并,而是想出了“分封制”——把王室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比如把弟弟周公旦封在鲁,功臣姜子牙封在齐,商朝贵族微子启封在宋,让他们代替周天子管理地方,同时承担纳贡、出兵助战的义务。这种制度像一张大网,把周的势力范围撒到了黄河流域乃至长江流域,也让“周”的文化慢慢渗透到各个角落。

可西周的安稳并没有持续太久。武王去世后,儿子周成王年幼,周公旦代为执政,这引起了管叔、蔡叔等诸侯的不满。他们联合商朝旧贵族武庚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周公旦亲自率军东征,花了三年时间才平定叛乱,还顺便征服了东方的淮夷部落,把西周的疆域向东推进到了海边。东征结束后,周公旦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又在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了一座新都城,叫做“成周”,镐京则被称为“宗周”。从此,西周有了两座都城,一西一东,牢牢掌控着中原核心区。

周成王、周康王时期,西周迎来了最繁荣的“成康之治”。这时候政治清明,刑罚四十多年没有使用,农业丰收,百姓安居乐业,诸侯国也都臣服于周天子,是西周的黄金时代。可到了周昭王、周穆王时期,王朝开始走下坡路。周昭王南征楚国时,在汉水淹死;周穆王虽然四处征战,最远打到了西域,但频繁的战争消耗了大量国力,周天子的权威也慢慢减弱。

西周真正的危机,始于周厉王时期。周厉王贪婪残暴,把山林川泽都归为己有,不准百姓使用,还派人监视百姓的言论,谁敢批评他就抓起来,这就是“道路以目”的由来。公元前841年,百姓忍无可忍,发动暴动把周厉王赶出了镐京,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这一年也很特殊,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共和行政十四年后,周厉王去世,儿子周宣王继位,他努力整顿朝政,打败了西戎、淮夷,让西周出现了短暂的“宣王中兴”。可到了西周最后一位君主周幽王时期,王朝彻底走向灭亡。周幽王宠爱妃子褒姒,为了博她一笑,竟然点燃了用来传递军情的烽火,欺骗诸侯带兵前来救援,这就是“烽火戏诸侯”。后来犬戎(西北的游牧部落)真的入侵,周幽王再点燃烽火,却没有诸侯来救。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第二年,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把都城迁到了洛邑,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从武王灭商到幽王亡国,西周一共存在了约275年,它虽然落幕了,却给“中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02

西周划定的华夏疆域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西周早期的一件青铜器上——这件青铜器叫做“何尊”,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尊内底部刻有122字的铭文,其中有一句“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意思是“我要住在这天下的中心,在这里治理百姓”。这里的“中国”,指的是当时西周的核心统治区——以洛邑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因为在古人眼里,中原是天下的中心,所以叫“中国”。

西周的疆域,比商朝扩大了不少。商朝的疆域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而西周通过分封制,把势力范围拓展到了更广阔的区域:向东到了今天的山东半岛,向西到达甘肃东部,向南延伸到长江流域的湖北、湖南一带,向北则到了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这些诸侯国像一个个“据点”,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周边地区,也让“华夏”的概念逐渐清晰——住在“中国”(中原)的人是华夏族,周边的部落则被称为蛮、夷、戎、狄,这种“华夏居中”的观念,就是“中国”概念的雏形。

更重要的是,西周不是靠武力强行扩张,而是靠文化认同来凝聚疆域。周天子把礼器、历法、文字赏赐给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封国里仿照周的制度治理百姓,慢慢的,不同地区的人都接受了周的文化,形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共识。这种“文化疆域”比地理疆域更有凝聚力,也让“中国”从一个地理概念,慢慢变成了一个文化概念。比如当时的楚国,原本是南方的部落,后来接受了周的文化,也逐渐融入了华夏体系,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可以说,西周第一次用“中国”定义了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也第一次用文化纽带把不同地区连接起来,为后来“中国”疆域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03

超越商朝

如果说商朝是华夏文明的“奠基者”,那西周就是“塑造者”。西周在商朝的基础上,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有了巨大进步,这些进步直接塑造了华夏文明的核心特质。

从“神权”到“德治”

商朝的统治者特别迷信神权,大小事都要占卜,认为王权来自“天命”,只要讨好神灵,就能长久统治。可西周推翻商朝后,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念——“以德配天”。他们认为,商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纣王失德,上天把天命转给了有德的周人;周天子要想保住天命,就必须“敬德保民”,关心百姓疾苦,不能像纣王那样残暴。

这个观念的改变,让西周的政治从“神权至上”转向了“民本”,也让政治制度更成熟。比如商朝的王位继承没有固定制度,经常出现兄弟、叔侄争夺王位的情况(比如“九世之乱”),而西周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正妻生的长子优先继承王位,其他儿子则被分封到各地。这个制度避免了王位争夺,让政权更稳定,也成为后来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制度之一。

另外,商朝的“内服外服制”中,外服的方国独立性很强,而西周的“分封制”更强调周天子的权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贡、述职。同时,西周还建立了“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联系起来——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诸侯是小宗;诸侯在自己的封国里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这种制度既巩固了分封制,又让整个社会形成了严密的等级体系,增强了凝聚力。

从“祭祀”到“周礼”

商朝的文化核心是祭祀,青铜器主要用来祭祀神灵和祖先,甲骨文中大部分内容也是占卜祭祀之事。而西周把文化的核心从“祭祀”转向了“礼仪”,创造了一套非常完备的礼仪制度——“周礼”。

周礼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祭祀时有祭祀礼,结婚时有婚礼,丧葬时有丧礼,朝见周天子时有朝礼,打仗时有军礼。这些礼仪不是简单的形式,而是为了区分等级、规范行为。比如天子用九鼎八簋(盛放食物的礼器),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谁也不能僭越。通过周礼,西周把“等级秩序”深深植入了社会,也让“礼”成为华夏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后来孔子一直提倡“克己复礼”,就是想恢复西周的礼仪制度。

在文字方面,西周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金文”(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比甲骨文更成熟,字数更多,内容也更丰富,不仅记录祭祀、战争,还记录了分封、赏赐、契约等日常事务,成为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资料。比如前面提到的何尊,就是用金文记录了周武王营建洛邑的事情。

从“粗放”到“精细”

商朝的农业虽然有一定发展,但主要靠奴隶集体耕作,工具也比较简陋。西周时期,农业有了很大进步:一方面,西周废除了商朝残酷的奴隶制度,实行“井田制”——把土地分成九块,像“井”字一样,中间一块是公田,由百姓共同耕种,收获归周天子或诸侯;周围八块是私田,百姓可以自己耕种,收获归自己。这种制度提高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大增加。

另一方面,西周的手工业也比商朝更精细。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兵器,而西周的青铜器除了这些,还有更多生活用器,比如食器、酒器、水器等,造型更精美,纹饰也更细腻。比如西周的“大克鼎”,不仅体积大,鼎身上的饕餮纹还加入了云纹、雷纹,显得既庄重又华丽。此外,西周的纺织业、制陶业也有进步,已经能织出精美的丝绸,制作出带釉的陶器(原始青瓷)。

04

除了“中国”,西周还有这些了不起的成就

除了前面提到的疆域、制度和文化,西周在科技、军事、思想等方面也有很多成就,这些成就同样影响深远。

最早的“二十四节气”雏形

西周的历法比商朝更精确,商朝用的是阴阳合历,但闰月设置还不够规范;西周在商朝的基础上,完善了闰月制度,还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划分了节气。虽然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是在后来形成的,但西周已经有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概念,并且能通过观测天象来确定这些节气的时间,指导百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此外,西周还有专门观测天象的官员,他们记录了很多天文现象,比如日食、月食,为后来的天文学发展提供了资料。

从“步兵”到“车战”的成熟

商朝的军队主要是步兵,而西周的军事主力变成了战车。西周的战车设计很精巧,一般由四匹马拉动,车上有三名士兵:左边的士兵负责射箭,中间的士兵负责驾车,右边的士兵负责用戈刺杀。战车不仅速度快,冲击力强,还能和步兵配合,形成强大的战斗力。西周的军队编制也更规范,比如“三军”制度——周天子有六军,诸侯大国三军,小国一军,每军有一万多人。这种车战模式,成为后来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作战方式。

“民本”思想的起源

前面提到,西周提出了“敬德保民”的观念,这是中国最早的“民本”思想。西周的统治者认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这种思想虽然是为了巩固统治,但第一次把“百姓”放在了重要位置,对后来的儒家思想影响很大。孔子的“仁政”、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都是从西周的“民本”思想发展而来的。

#中国历史 #中华文明 #西周 #中国



夏朝,真的存在吗?I 夏朝

狗血的宫斗 I 闽国的覆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6

标签:历史   朝代   中国   西周   商朝   诸侯   华夏   疆域   百姓   周礼   制度   祭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