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又引爆热搜了!
最近,印度富士康要求中国大陆技术团队撤离的事件,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焦点。
如今iphone17上市在即,正是印度工厂生产最忙的时候,却把主抓技术的工作人员撤离,难道就不担心不能如期交付?
毕竟同样的生产线,同样的施工流程,在中国风生水起的超级工厂,去了印度竟然出现水土不服、合格率低、工作效率慢等等问题。
甚至,还出现大肠杆菌严重超标,导致手机质量不过关等离谱地事件出现。
现下又搞出撤离事件,富士康究竟又在搞什么花样?
富士康与苹果之间的多年合作,可以说一直在相互成就。
苹果设计出“最伟大”的产品,富士康则保证了苹果产品,能保质保量的落实出来。
而富士康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郭台铭几次看准市场时机及时入局,才有了当下这享誉全球的电子加工厂。
1985年,想要离台闯闯的郭台铭,敏锐捕捉到美国电子组装市场的商机,当即就亲身下场跑市场,在短短15天内横跨美国32个州,签下了多个代工合作代工。
虽然当时郭台铭的厂子还是个小透明,可他也没让这些甲方失望,凭借过硬的技术和高性价比,很快创下10亿营收的好业绩。
自此也让郭台铭实现了,从塑料加工到科技精密制造的产业升级。
1998年,富士康基于对中国大陆市场发展前景的战略判断,将深圳作为首个投资地点进行建厂,开始逐步断扩张自己的电子业务。
工厂成立仅1年的时间,富士康就接下了IBM、英特尔、索尼等一众欧美大牌的电脑组装订单。
2001年,富士康更是靠着过硬的组装实力,征服了对品质要求极其严苛的乔布斯,从此开启与苹果长达20多年的合作。
几年的沉淀与发展,富士康已然走在了世界组装前列,公司的收益也一路水涨船高。
2005年,郭台铭曾经连续4年荣登台湾科技榜首富。
可此时已经成为代工大佬的郭台铭,竟然自信心爆棚的说到:“是我在给大陆人饭吃”。
说起来,富士康所到之处,确实拉高了当地GDP。
以河南为例,富士康进驻之前,河南GDP产值仅有200亿人民币,到了2019年,河南产值就已经提升至5000亿元。
可赏饭碗这种狂妄的言论,也实在言过其实,全然忘河南人对其大力支持。
堪称现实版的白眼狼,郭台铭去了印度后才知道,云泥之别的真正含义。
富士康在中国的一路建厂、招工、经营、发展,吃尽了中国大陆的各项政策福利。
或许是觉得这样的模式,也能到东亚市场薅一波羊毛,当印度发出合作邀约时,富士康果断与印度牵手,企图将中国的办厂经验,快速复制到南亚市场。
为了能让富士康成功落地印度,当地可谓是煞费苦心。
印度先是给富士康织了一张梦幻大网,什么高额补贴、什么税收减免、什么政策扶持等等,只要你来就统统给你。
而富士康也考虑到,印度人工价格极其廉价,工人的平均年龄也比中国小很多,在成本投入上就能省下不少。
还有就是,受中美贸易争端影响,苹果公司陷入供应链重构困局,既要收缩在华制造规模,又被迫加速向东南亚转移产能。
富士康作为苹果最重要的代工厂,早晚都是会被波及进来。
2019年起,富士康开始着手撤离中国,并加速在印度市场实施多元化产业布局。
富士康在印度前后累计投入,约35亿美元资金,重点覆盖iPhone手机制造、半导体技术研发以及,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等高新技术领域。
可真的到了印度才发现,不管是当地的信誉、还是工人、甚至是生产加工,没有一处能像在中国那般顺利。
首先,就是之前承诺的建厂补贴。
印度堪称招商引资届的“画饼大师”,曾经画出去的高额补贴大饼,不是不给,就是延期到账。
富士康-韦丹塔合资项目,原定的97.5亿美元补贴,迟迟不肯发放。
再三受骗的富士康,拒绝追加投入,最后只得叫停在建项目。
其次,印度富士康与工人之间,存在严重文化冲突。
印度工会要求工人每周执行35小时工作制,而一向生产连轴转的富士康,一直采用的都是每日10小时+弹性加班的工作模式。
这就导致印度工厂的生产效率,远不及中国工厂。
在几次与工人之间发生冲突后,经多方调解下,工会才允许工厂实施12小时倒班工作制度。加班上限也从原来的75小时,提升至1倍的时长,才解决了这项争端。
还有就是,富士康怎么也没想到,人难搞就算了,基建问题也能成为绊脚石。
在印度日均停电6小时都是基础操作,富士康工厂只能频繁切换发电机维持生产。
因此电压不稳造成的精密零件受损,在印度工厂也是常有发生。
更极端的是2024年,印度为缓解城市电网压力,间接关停了富士康部分生产线。
可让富士康破防的事,还远不止于此。
郭台铭自从决定带着富士康走出印度之后,先后关停深圳、昆山等地20多家工厂,累计裁员34万名工人,大有放弃中国市场的态势。
可在印度蹭了一鼻子灰后,2024年又演起了浪子回头的戏码。
先后在河南、广西等地富士康开始扩招工人,光是河南一处就累计招工5万人。
可腹水终是难收,每天都有新变化的中国,一个不留神就有可能掉队,更何况富士康已经将重心转走多年。
现阶段中国本土制造企业已实现,从代工模式向自主创新的转型升级。
像立讯精密这样的新兴企业,就是这一段发展历程中的典型范例。
立讯精密是2004年在深圳创立的,创始人王来春就是从富士康流水线,走出来的优秀员工。
早年间,立讯精密也只事接一些大厂子甩下来的小订单,甚至还有富士康看不上的小活。
可业精于勤,立讯精密一路稳扎稳打,凭借精良的制作工艺,不仅成功加入到了苹果公司的供应链之中。
如今更是将业务多维度扩展,横向拓展新能源汽车业务,纵向深耕智能设计与雷达技术,展现出强劲的研发实力。
截止到2025年7月,立讯精密市值已达到2600亿元,成为业界一路高歌猛进的黑马企业。
反观富士康,除了已有的苹果代工这一项老业务外,并未有太多出彩的新业务出现。
尽管富士康去年回归河南后开始涉足电动车及新能源赛道,但由于入局较晚,其能否后来居上夺回市场地位尚难预料。
此次召回众多中国员工,虽然富士康未说明原因,或许是将重心放回国内开发新业务。
也可能是印度工厂生产平稳,可独立运营相关生产操作。
可不管怎么样,重新回归的富士康,早已没了曾经的优势,甚至将面临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环境。
-END-
参考资料:
1.三联周刊:《撤离大陆的富士康,为什么又要回来了?》
2.36氪:《撤离大陆的富士康,为什么又要回来了?》
3.投资界:《2500亿,潮汕女王要去IPO了》
作者:裴不了
编辑:柳叶叨叨
更新时间:2025-07-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