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擎”)的实验室内,随着工作人员一声令下,机器人PM01挥舞手臂、迈动双腿,动感起舞,重现了电影《功夫》中的“斧头舞”,引得前来参观的“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团纷纷拍摄记录。
这并非众擎机器人首次技惊四座——成立不到两年,这家深圳企业已多次以突破性创新震动科技界。从全球首个拟人直膝步态到前空翻特技,再到如今赋予机器以艺术表现力,众擎的进阶恰是具身智能产业狂飙的缩影:每一次精准活动,都在探索控制边界;每一次跌倒爬起,都在积累数据厚度。
这场深圳南山实验室里的机械之舞随节拍而结束,而真正的演出才刚刚开始。
过去,人形机器人大多采用“屈膝步态”,走路时弯着腿、小碎步,颤颤巍巍,这种笨拙如鸭的行走姿态,不仅能耗高还动不动就会摔倒。不少业内人士坦言,双足机器人的核心难题在于“行走”。实际上,要让一台机器像人一样稳稳当当地迈步,背后需要机械结构、AI算法、传感器融合等多方面的硬核技术协同发力。
2024年10月,众擎打破技术桎梏,推出全球首款实现拟人“直膝步态”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SE01,其行走自然流畅,能耗直降30%。英伟达高级AI科学家JimFan在观看其行走视频后惊叹:“这个视频是真的吗?真的不是Sora生成的吗?”
更大的震撼接踵而至。今年2月,众擎发布旗下机器人PM01在全球首次完成人形机器人前空翻特技的视频——在深圳南山实验室的聚光灯下,这台身高1.38米、通体银灰的机器人骤然发力,足底推进器喷出气旋,机体如银色闪电般完成270度前空翻,精准落地。
据了解,要实现前空翻,在硬件层面,需确保机器人在高速运动中各部件能承受巨大冲击,避免硬件损伤;软件方面,要精准调控复杂算法,实现对机器人姿态、速度的实时精确控制,防止失稳。凭借这一动作,众擎一举斩获2亿元融资,公司估值飙升至15亿元。
“PM01全身具备24个自由度,瞬时奔跑速度最快可达每小时12公里,具有机械步态和拟人自然步态两种行走模式,腰部配备320度自由旋转电机,可完成大量高难度动作。”众擎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姚艾文告诉记者,该款机器人已获有数百台订单量,主要用于科研教育领域。
今年4月初,国际网红“甲亢哥”在深圳直播,与PM01共跳“斧头舞”,让这台机器人在全球圈了一波粉。在同样一间实验室内,PM01向记者们展示了舞蹈能力,流畅的动作引来阵阵欢呼,然而在跳到不平整的地面上时,PM01也难免踉跄、跌倒。
有专业舞蹈演员,为什么还要看机器人跳舞?这样一款机器人,我们该送它上春晚还是进工厂?“机器人跳舞并不是‘花拳绣腿’,研究人员希望通过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直观展现机器人在运动控制与灵活性方面的技术实力。”姚艾文告诉记者,机器人现在可以灵活地做动作,那么未来的拓展和落地也会更简单,在不同场景以不同角色延伸出不同的应用方式。
姚艾文表示,为了完成这套舞蹈,机器人经历了跌倒、被扶起、再跌倒、再被扶起的反复过程,跌倒并不意味着失败,每次跌倒都是在为下一次“站稳脚跟”打牢基础。
从完成惊险前空翻、跳起“斧头帮”舞蹈的众擎机器人,到汽车工厂里实现分拣搬运、精密装配等多任务协同作业的优必选,有了人工智能的加持,深圳具身智能机器人能够通过训练与学习理解周边的环境,根据生活与生产场景及时作出反馈并实时调整,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硬件的结合,大幅提升了机器人智能水平的通用性。”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丁宁说,人工智能是计算学科,机器人是装备自动化,在国内这分属于偏软件和偏硬件的两个学科,而它们一旦融合,就能形成一种更为全面且强大的解决问题能力。
2019年,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正式成立,是深圳市政府、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联合多个世界顶级研究机构建立的十大基础研究机构之一,专注于尖端人工智能科技的研究与创新,并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融合发展。
“我们的成立推动两个学科的人员一起研究、互动和成长,并且建立共同的认知,推动跨学科融合,目标是让未来的机器人既能工作、又很聪明。”丁宁表示。
创新不是单打独斗,上下游产业链的聚集效应、产学研的深度互动让企业受益颇多。
“深圳在人工智能‘软’与‘硬’两方面的能力上,已经形成了扎实的基础优势,制造端产生的数据能够提升具身智能的理解能力,充分训练后的具身智能又可以反过来提升生产效率,二者互相结合、互相促进。”丁宁坦言。
产业基础方面,在深圳,华为盘古、腾讯混元等AI大模型提供了“智能大脑”,多模态感知技术、高精度运动控制技术、灵巧操作技术等领域中也形成了一批行业头部企业,它们通过紧密协作不断加速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应用步伐。
“在产业链配套方面,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具备显著优势。”众擎机器人战略经理朱宇翔认为,这些地区既有传统重工业基础,又有轻工业制造能力,能够为机器人产业提供优质的零部件生产和加工服务,确保供应链的高效运转。
数据显示,深圳头部机器人企业国产化率超过90%,供应链本地化率高达60%。
目前,深圳有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此外还有上千家相关产业链公司。《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显示,2024年深圳机器人企业数量达74032家,同比增长39.64%;产业链总产值达2012亿元,同比增长12.58%,逐步从量增向质升转型。
除了创新资源的赋能,新兴产业成长壮大,也离不开有力配套政策的扶持。当众擎等一众机器人公司在实验室寻求技术突破时,深圳已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装上导航仪。今年3月发布的《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勾勒出清晰的产业跃迁路径:
到2027年,在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AI芯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技术、多模态感知技术、高精度运动控制技术、灵巧操作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新增培育估值过百亿元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十亿元企业20家以上,实现十亿级应用场景落地50个以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
放眼全国,机器人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正加速融合,我国机器人产业已稳居全球第一梯队。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多模态AI系统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院士乔红曾表示,我国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迅猛发展,已经构建了人形机器人大工厂这一核心技术底座,它能够快速形成低成本和相对高性能的机器人系统,服务国家的工业和农业。
“机器人系统将面临更大、更重要的舞台。这样的舞台不仅需要考虑机器人系统的批量性,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机器人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通用性、智能性、安全性,这不仅是市场的需求,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的共同梦想和挑战。”乔红说。
在未来,我们迎来的不仅是机器,更是重构生产生活方式的“钢铁伙伴”——它们或许在工厂拧紧螺丝,或许在养老院扶起跌倒的老人,甚至在月球基地开展工作。金属躯壳之下,跳动的是人类拓展无限可能性的永恒野心。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安宁 田新元 王军善)
更新时间:2025-07-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