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I环球锐评
编辑I环球锐评

哈喽大家好,我是小李,2023年4月24日,全球人口格局迎来历史性转折,联合国人口统计预测显示,印度正式取代中国,以超14亿人口登顶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这一数字将攀升至近17亿。
这个新兴经济体手握核武威慑,国际政治影响力持续攀升,正借着人口红利谋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试图在全球舞台上拥有更多话语权。

再加上企业转移带来的供应链机遇、投资大佬马克・莫比乌斯的青睐,以及2004年至今仅两位总理执政的政治稳定性,印度似乎集齐了大国崛起的所有拼图。
但光鲜背后藏着一个致命矛盾,一个立志复制亚洲四小龙奇迹的现代化国家,至今仍被延续3000年的种姓制度捆住手脚,这个看似早已被法律废除的制度,究竟如何成为印度的发展绊脚石?

种姓制度堪称人类历史上最顽固的等级体系,堪称等级制度的终极形态,它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核心是出身定终身,以瓦尔纳为划分基础,这里的颜色并非肤色,而是社会等级的象征,直接决定一个人的职业、婚姻和人生轨迹。

整套体系层级森严,最高层的婆罗门是祭司与学者,掌控精神权力,刹帝利作为统治者和武士,执掌世俗武力,吠舍是商人和手工业者,承担经济活动。
首陀罗为普通劳动者,负责基础生产,而最底层的达利特人被称为不可接触者,被视为不洁之人,只能从事清理粪便、处理尸体等被排斥的工作。
更令人窒息的是,四大种姓之下还细分出3000个种姓、2.5万个亚种姓,再加上部族群体和不可接触者,整个社会被切割成无数个无法跨越的圈层。
一个达利特孩子从出生起,就注定要继承父辈的不洁职业,连与高种姓同桌吃饭、共用水源都被禁止。

2011年社会与经济普查显示,1/4的印度公民属于最低阶层,若加上受歧视的低种姓和表列部落,这一比例高达近30%,而享有特权的普通种姓仅占30.7%,少数人的特权,建立在多数人的牺牲之上。
到2021年,种姓仍直接关联贫困,印度每6名贫困人口中,5人来自表列部落、表列种姓或其他落后阶层家庭。
这意味着近10亿人仅因出身,就面临健康差、营养不足、教育年限短、住房简陋等多重困境,他们的人生天花板从出生那天就已注定。

对印度而言,最惨痛的代价是人力资本的巨大浪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印度中学生人数全球第一,几乎是中国的两倍,且大学生最倾向选择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硬核专业,这本该是发展的黄金底气。
但种姓制度硬生生掐断了一半人的上升通道,基础教育阶段,3/4的学生来自弱势种姓和部落,贫困家庭的孩子辍学率居高不下。
高等教育阶段,近一半弱势种姓学生无法进入大学,更难获得优质职业培训,就像明明握着一把好牌,却被规则限制只能出单张,这种人才浪费对经济发展的杀伤力不言而喻。

更讽刺的是,种姓歧视还跟着印度人才漂洋过海,近年来,硅谷多名印度工程师因种姓歧视起诉雇主,让这一本土特产登上国际新闻。
要知道,印度管理学院、印度理工学院等顶尖院校,虽设有少数配额给弱势种姓,但多数名额仍被高种姓占据,这种特权文化自然被带到了海外职场。
其实印度政府并非没有努力过,独立后,宪法第15条明确禁止基于种姓的歧视,1955年颁布《不可接触制犯罪法》,将职场和教育歧视定为犯罪,1976年扩大适用范围,更名为《公民权利保护法》。

1979年设立的曼达尔委员会,更是提出了激进的改革方案,将27%的公共部门岗位和教育名额,保留给落后社会阶层。
但这项计划因实施成本高、政治分歧大被长期搁置,1990年强制执行时引发大规模抗议,反对者高喊违背精英选拔原则,最终导致总理下台,改革不了了之。
直到1992年,最高法院作出历史性裁决,设立全国落后阶层委员会推动改革,种姓平等才算是有了制度性推进,但三四十年的努力,在3000年的传统面前显得杯水车薪。
如今的种姓制度,早已从明面上的法律条文,变成了暗地里的社会潜规则,在农村,高种姓仍拒绝与达利特人通婚、共餐。

在城市,招聘时看到姓氏就知道种姓,晋升机会悄悄向高种姓倾斜,甚至在婚恋市场,种姓匹配仍是首要标准,跨种姓婚姻可能招致家族排斥。
这种潜规则带来的,是社会流动性的彻底停滞,一个高种姓家庭的孩子,即便资质平平,也能凭借家庭资源轻松获得优质教育和工作。
而一个达利特孩子,即便天赋异禀,也可能因出身被挡在机会门外。当个人努力抵不过出身标签,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奋斗动力都会被消磨。

对想要崛起的印度来说,种姓制度的危害远不止于此,它不仅造成人力资本流失,还加剧了社会分裂,埋下冲突隐患。
当近10亿人长期无法通过公平竞争改变命运,不满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影响社会稳定,而稳定,恰恰是国际资本最看重的发展前提。

印度的困境,本质上是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它想要拥抱全球化、发展高科技产业,却甩不掉骨子里的等级枷锁,它想要吸引全球投资、打造高效供应链,却无法让近一半劳动力发挥最大价值,这种内在的撕裂,比任何外部挑战都更难克服。

不可否认,印度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持续增长的经济和稳定的政治格局,这些都是崛起的重要资本,但只要种姓制度的阴影不散,社会不公就会存在,人力资本就会持续浪费,印度的大国抱负就始终隔着一层难以突破的屏障。
3000年的制度惯性固然强大,但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止向前,印度能否真正成为世界强国,关键不在于人口多少、经济增速快慢,而在于能否彻底打破种姓枷锁,让每个公民都能凭借能力公平竞争。
毕竟,一个国家的真正强大,从来不是靠少数人的特权,而是靠全体人民的潜力释放,印度的崛起之路,终究绕不开这场关于公平与正义的自我革命。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