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正丧心病狂地洗白南京大屠杀,而中国还在等待一句道歉…

没有人会忘记12月13日。这一天,被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只要南京还存在,就会有人在这一天怀念。无数亡灵似乎默默归来,城市的空气变得凝重。到底85年前,那一场浩劫怎样在南京发生?那些数字背后到底藏着什么?!

不少人只记得“三十万”这个数字。数字是冰冷的,每一条生命都是鲜活的。是什么让一个城市在1937年底沦为修罗场?面对如此残暴,日本人除了不承认,还做了什么让人难以接受的事?

南京曾经很现代。上世纪三十年代,国民政府在这里设置首都。城市有了电灯,自来水,电车。电话和汽车也逐渐普及。官员们的生活,应该没什么可以抱怨的。富人的孩子在家安稳睡觉,难以想象几年后这里会尸横遍野。

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枪声响起时,南京其实还算平静。可是,只过了一个多月,8月,上海战火蔓延。之后,南京城每天都能听到远处的爆炸声——日军的飞机开始轰炸。人们惶恐,疏散,只是没人相信离灭顶之灾只剩几个月。

12月13日,日军进城。烧杀抢掠。强暴妇女。很多人记得“大门义雄”——当时侵华日军第16师团的士兵。他回忆杀中国人时毫无快感,好像只是完成工作。甚至官兵还举办“杀人比赛”。有些人疯掉了。百人斩事件真的如新闻报道那样吗?日本不少媒体后来都否认了这事,但历史早被见证者记录。

根据央视纪录片,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在战后统计,集体屠杀案有28起,零散屠杀858起。死亡人数30多万。平均每12秒一条命没了。本多胜一在《朝日新闻》笔记里写下大量证词,为了这些笔记,他多年拒绝媒体采访,最后悄然隐身。现场太残酷,有些正义的日本记者也被压力吓跑。

中国军队其实一直在抵抗,从12月5号到13号,战死的士兵超过万人。居民里,孕妇都敢和日军拼命。挣扎。哪怕知道胜算渺茫。日本兵把杀人当作比赛。中国军人不怕死,却把希望寄托在不确定的人和事。

不仅如此,日军还洗劫城市。根据斯迈思教授调查,88%的房屋被毁。城外达90%。城北甚至99.2%。日军将南京图书馆里88万册藏书抢走。比他们本国最大图书馆还多。不只杀人,知识也被掠夺。

20,000宗妇女强暴案,是真实统计。只要夜里有人说听见哭声,第二天家里少一个女人。有人跑到安全区,求拉贝和魏特琳保护自己。可是魏特琳被现实击垮,选择自杀。她每天都写日记。有时候她会犹豫,到底要不要继续。拉贝也无力,说日军再闹就只能闭嘴。

张纯如呢?她一直用英语写书,与西方主流社会对抗。她甚至因为写南京大屠杀,“抑郁到崩溃”。书出版后,英国人、法国人才知道有这些事。可日军驻美大使齐藤,从未正面道歉。张纯如公开质问,却换来沉默。她还是死了。读她书的日本读者,有人悄悄联系,说自己会反思,但很快不了了之。

日本,连数据都在销毁。侵华时,他们通过漫画为自己辩护,说是“解救中国人民”。日本皇军走过的地方就是乐土?荒谬。南京大屠杀期间,日本阻止所有外国记者报道真相。部分资料被偷偷传到国外,但大部分都销毁了。日本学者只有去美国查资料才能看到南京的事。意思是,自己的国民根本不让了解历史本相。

到了80年代,日本右翼掀起否认大屠杀的风潮。几十本书,一律说南京大屠杀是捏造。21世纪后,“新生代政治家”更是推波助澜。民间变得愈发右翼。这几年,两国民调显示,对中国持负面看法的日本人高达89%。这种仇恨是什么时候生的呢?有些人本来没事,突然就变成“精日”。

@JM帝国,这个去日本留学的画手也能有点影响。他画出侮辱慰安妇的作品,轻轻松松就能让群体愤怒。有些中国年轻人,莫名其妙地就受到蛊惑,说实话,挺离谱的。

事实就是,日本战后迅速销毁所有南京记录。多次有学者试图收集资料,无功而返。相关统计,大屠杀幸存者在南京援助协会登记,在世只剩54个人。只要还有人喘气,他们依然盼着一句“对不起”。但直到现在,无人回应。

到底这些事情为什么这么让人介怀?中国人,为了活下去,被逼得躲、逃。不敢哭。怕招来杀身之祸。史料显示,南京百姓在日军入城时几乎没任何反抗,人太少,太弱。大多数人选择避让,只是没用。日本兵不管你是谁,直接动手。

日本屡次否认南京大屠杀,同时还向外宣传自己有多文明。国际友人也被刻意封锁消息。甚至,有的无线电员只要违背规定,就可能再也见不到。日本学者解读时,发现信息一片混乱。历史本身变得模糊。真相,谁去追?

国际社会对此次事件观感复杂。很多国家早期没关注,直到拉贝、魏特琳、张纯如这些人写报告、写书。惊讶、同情,混杂着不理解,为什么中国年轻人总是对历史如此敏感。到底能不能释怀?

但事情其实不太好说。有学者认为,日军在南京只是遵循军事命令;也有史料证明他们的暴行是有组织的。到底那30万数字准不准?南京审判法庭给出了详细案卷,但日本学者说都是中国人夸张。两种声音并存,很难让谁信服谁。可现场照片、目击者口供难以全盘否认。

有些人觉得,中国人其实早该“原谅”过去。也有人说,国家屈辱不能丢,恨要一直记着。这种观念其实一直有矛盾。说实话,痛苦已无法改变,把所有情绪停留,只会加重民族负担。可是谁能放下呢?!

某些角度讲,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者计划中最恶劣的一环。对中国人来说,这场杀戮不仅毁掉城市,更是留下深刻的屈辱,“生死一线”的感受只要经历一次,此后很难再平静。没有什么可以完全淡化伤疤。

还有细节被忽略。很多人记得大屠杀期间的死亡数据,却忘了之后南京重建过程——经济、民生、学校、普通人的生活。重建之路并不平坦。幸存者呢?他们大多数不愿多谈。只说今天一碗饭吃完了,明天还在就行。苦难,并不能让记忆消失。

另外,日本官方与民间态度不一致。政府偶尔承认有“暴力事件”,但社会普遍否认。历史课本要么不提,要么一笔带过。年轻一代说自己没听说过南京大屠杀,也谈不上什么愧疚。这是中国人难以理解的点。

全世界其实对南京记忆有好奇心。英国、美国、德国曾有不少学者专门收集档案、采访幸存者,出版专著。每年南京公祭日,有外国青年来南京参观。感受现场氛围,有人流泪,有人觉得“距离很远”。不同国家,观感不尽相同。

最后,这段历史的复杂性,在于它的真实和难以彻底复原。过去几十年,南京幸存者人数逐年减少,记忆逐渐模糊。每一次纪念,都像一次重新梳理苦难。年轻人看见这一天,或许都在问,还需要一直记得吗?有人说应该,有人反对,其实没人能决定。

南京大屠杀发生85年了。这个日子,中国始终铭记。无论今天的南京如何繁华,历史总在那里。过去的事情,说不清的痛,偶尔会冒出来,提醒一代人,不要忘记辛苦、不容易以及那些难以言说的羡慕和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9

标签:历史   丧心病狂   日本   中国   南京   日军   幸存者   学者   中国人   城市   数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