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行业数据让小毋特别揪心,中国葡萄酒产量10年前一年还能有140万吨,现在直接掉到11万吨,连一折都不到。
更惨的是整个行业利润,足足下降了95%,眼看就要撑不下去了,有人说中国葡萄酒行业想活下来,未来必须得去兑雪碧。

卖红酒的要是还不明白这点,很快就得彻底完蛋,这话听着有点极端,但仔细想想,隔壁咖啡、茶叶都是国外传进来的饮品,怎么人家就能在中国火起来,葡萄酒却越做越差?

中国葡萄酒行业现在的日子,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10年时间,产量从140万吨跌到11万吨,利润砍半再砍半,只剩原来的5%。
不少酒庄要么减产,要么直接关门,曾经想跟国外葡萄酒掰手腕的雄心,现在连保住基本盘都难。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说到底就两个字,难喝,不是小毋故意抹黑,而是很多消费者的真实感受。
现在市面上不少中国葡萄酒,都在照着欧美的标准做,非要追求那种酸涩感,还说什么“单宁醇厚”是高级的表现。
可中国人的味觉早就习惯了酸甜适口的味道,谁愿意花钱买一口“涩”啊?
就像把好好的葡萄汁,硬是做成了“红色白酒”,又酸又烈,喝一口都得皱眉头,这样的酒怎么可能有人爱喝?
更有意思的是,行业里还总想着“教育消费者”,说什么“太甜的酒不高级”“单宁是红酒的灵魂”。

可消费者哪管你什么灵魂不灵魂,好不好喝一口就知道,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拿外国的标准来框中国人的舌头,这不就是本末倒置吗?
你做出来的酒是给中国人喝的,不是给国外评委打分的,连消费者的基本口味都满足不了,还谈什么行业发展?

同样是外来饮品,咖啡和茶叶的境遇跟葡萄酒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
这两个行业的成功,其实早就给葡萄酒指了明路,可惜很多人就是看不见。

先说说咖啡,以前中国人喝咖啡的少得可怜,人均一年消费量不到10杯,不少人觉得咖啡又苦又涩,还不如喝杯茶舒服。
可自从瑞幸推出9块9的生椰拿铁,把咖啡做成甜口的之后,整个市场直接炸了。
生椰拿铁一年就卖了几亿杯,现在中国人均咖啡年消费量已经干到20多杯,翻了一倍还多。
说白了,咖啡能火,就是因为它放下了“洋架子”,迎合了中国人喜欢甜口的习惯,把原本苦涩的饮品,变成了大家日常能喝的“甜饮料”。

再看茶叶,以前提到喝茶,大家都觉得是中老年人的爱好,年轻人不爱碰。
可现在呢,满大街都是奶茶店,不管是十几岁的学生,还是二三十岁的上班族,手里都能攥着一杯奶茶。
奶茶不就是把传统茶叶做成甜的吗,加奶、加糖、加各种小料,既保留了茶的香味,又符合年轻人喜欢的甜爽口感。
现在奶茶反而成了中国茶文化的“新传承”,走到哪儿都能看到,这难道不是最成功的本土化案例吗?
咖啡和茶叶的例子摆在这里,其实道理很简单,任何外来饮品,想在中国活下去,都得跟着中国人的口味走。

你不能指望消费者来适应你的产品,只能让产品去适应消费者,葡萄酒要是还抱着欧美标准不放,继续做那种酸涩的“高级酒”,最后只能被市场淘汰。

现在中国葡萄酒行业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学咖啡奶茶,走本土化甜口路线。
要么跟着白酒学,继续端着“高端”的架子,最后可能连白酒都不如。

先说说白酒的现状,很多葡萄酒行业的人还想着学白酒的“文化营销”,什么酒桌礼仪、高端定位。
可他们没看到,白酒现在自身都难保了,白酒真要是好喝,哪会有那么多酒桌尴尬?
你见过端上一道好菜,让领导“随意吃”,自己却“干了”的吗,可喝酒的时候,这话天天都在说。
酒桌上犯错了要罚酒三杯,没人会罚吃半只龙虾,因为大家都知道白酒不好喝,喝了难受,罚酒本身就是一种“惩罚”。
葡萄酒要是学这套,把自己弄得又难喝又端着,不就是走了邪路吗?

那正确的路该怎么走,其实很简单,就照着咖啡奶茶的思路来,先把度数降一点,别跟白酒似的那么烈,喝着顺口。
再把味道调甜一点,符合中国人的味觉习惯,别再死磕酸涩感,瓶子也做小一点,一个人能喝完一瓶,还不觉得难受。
这样一来,大家吃烧烤的时候能顺手开一瓶,家庭聚会的时候能一起分着喝,既有氛围,喝着又高兴,这不比现在的“高级红酒”强多了?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别再想着教育消费者了,现在是消费者教育行业的时代,消费者喜欢什么,你就做什么。

中国人的自尊和自信早就上来了,不需要外国人告诉我们什么是“好味道”,我们自己的体验就是最准的答案。
就像奶茶没按国外的标准做,照样火遍全国,咖啡加了糖,照样成了日常饮品,葡萄酒只要放下身段,迎合消费者,肯定能找到活路。
中国葡萄酒行业现在的困境,不是市场不行,也不是消费者不懂行,而是自己把路走窄了。
10年减产9成,利润下降95%,这些数据已经够刺眼了,再不改弦更张,真的就要彻底不行了。

咖啡和茶叶的成功已经证明,外来饮品只要做好本土化,迎合中国人的口味,就能活得风生水起。
葡萄酒与其抱着欧美标准死磕,不如学学奶茶咖啡,把味道做甜一点,把门槛降一点,让更多人能喝、爱喝。
毕竟所有食品饮料,最后都是靠广大群众喜欢才能发扬光大,守着老黄历是没有活路的。
小毋真心希望做红酒的朋友能早点想明白这个道理,别再走弯路了。

要是真有人想试试这个办法,说不定还能给行业带来新的希望,中国葡萄酒行业能不能活过来,就看现在能不能抓住消费者的胃,抓住市场的需求了。
更新时间:2025-11-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