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是全球化工产业的重要代表,是全球第二大化工品生产区域,2023年全球化工品销售额接近4万亿欧元,其中欧盟销售额就接近5000亿欧元,约占到全球销售额的13%左右。虽然占比较大,但是在过去几年中,欧盟占全球的销售份额在快速下降。2002年左右,欧盟化工品销售额约占到全球的27%左右。在过去几年中,欧盟占比以年4%左右的速度在降低。
7月7日,陶氏宣布,其董事会已批准关闭欧洲三处上游资产及相关其他资产,具体关闭如下:
●德国博伦乙烯裂解装置,拥有51万吨/年乙烯产能和25万吨/年丙烯产能,预计于2027年第四季度停产。
●德国施科保的氯碱和乙烯基 (CAV) 资产,拥有氯气产能25万吨/年,烧碱产能27.5万吨/年,还具备74万吨/年二氯乙烷 (EDC) 和39万吨/年氯乙烯单体 (VCM)等衍生产品,预计于2027年第四季度停产。
●英国巴里基础硅氧烷工厂,该工厂隶属于陶氏高性能材料和涂料部门,预计于2026年中期停产。
今年4月,陶氏曾宣布对这三项资产进行审查,考虑是否可能停产或关闭。
此次关停,陶氏约有800个岗位将受到影响,此为今年1月宣布的10亿美元成本节约措施(全球裁员约1500人)的补充。
在此之前,陶氏关闭了阿根廷的聚醚多元醇工厂、中国台湾的烷氧基化工厂,推迟了加拿大的Path2Zero项目的建设,并出售了软包装粘合剂业务以及其在碳纤维合资企业DowAksa中持有的50%股权等非核心资产。
除了陶氏,近期包括亨斯迈、塞拉尼斯、英力士、科思创、SABIC、利安德巴赛尔、阿科玛、西湖化学、科慕、阿克苏诺贝尔、壳牌、道达尔能源等巨头相继收缩或优化欧洲业务,涉及乙烯、聚氨酯、碳纤维、芳纶、醋酸乙烯单体(VAM)、环氧丙烷、苯酚、丙酮、液体环氧树脂、涂料等多种化工产品。
塞拉尼斯
据相关媒体报道,近日塞拉尼斯由于欧洲醋酸乙烯市场状况依然疲软,因而决定关闭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醋酸乙烯单体(VAM)工厂,工厂重启日期未知。
此次关停是其2024年关闭比利时梅赫伦工程材料基地后,对欧洲高成本市场的又一调整,今年5月计划剥离其Micromax®产品组合。
去年11月,塞拉尼斯因业绩不及预期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到2024年底,通过暂时闲置各个地区的工厂(含德国VAM工厂)以降低制造成本,涉及醋酸、醋酸乙烯单体(VAM)、酯类和醋酸乙烯乳液(VAE)等产品,并计划到2025年底前削减超7500万美元的成本。
英力士
英力士6月17日宣布计划永久关停德国格拉德贝克的苯酚和丙酮生产基地,直指欧洲高昂能源成本与二氧化碳税使其丧失竞争力。今年1月,其还关闭了英国仅存的一家合成乙醇工厂。
西湖化学
美国西湖化学(Westlake Corp. )6月17日宣布决定停止荷兰佩尔尼斯工厂运营,将关闭15万吨/年双酚A (BPA) 和10万吨/年液体环氧树脂装置,并不再重启于2024年7月停产的烯丙基氯和环氧氯丙烷装置,计划由美国产能供应欧洲客户,并称欧洲业务 “恶化” 是主因。
利安德巴赛尔
利安德巴赛尔(LYB)6月5日宣布拟出售欧洲4家烯烃和聚烯烃资产及相关业务给AEQUITA,预计于2026年上半年完成。2024年LYB曾宣布对部分欧洲资产进行战略评估,评估重点包括位于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的O&P-EAI部门的五家工厂,约占该部门产能的30%,而此次出售的就是其中四家工厂:分别位于法国贝尔、德国明希斯明斯特尔、英国卡灵顿和西班牙塔拉戈纳。
今年3月,其还与科思创联合宣布,永久关闭了位于荷兰Maasvlakte工厂的环氧丙烷/苯乙烯单体生产装置(31.5万吨/年环氧丙烷和64万吨/年的苯乙烯单体)。
亨斯迈
亨斯迈5月28日宣布关闭德国默尔斯(Moers)的马来酸酐工厂。今年2月亨斯迈表示,由于持续的市场压力,公司正计划裁员并关闭聚氨酯业务的下游工厂,还包括评估欧洲马来酸酐业务的战略选择。
据了解,亨斯迈已经关闭或出售了位于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意大利的PU系统工厂,另外还宣布了关闭位于德国Deggendorf和英国Kings Lynn的工厂。
壳牌
壳牌3月25日宣布,将重组全球化工业务,计划为其在美国的化学品组合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在欧洲的化工部门可能面临部分或全部关闭。壳牌在欧洲拥有乙烯产能171万吨/年,并在德国莱茵兰、荷兰莫尔迪克和英国莫斯莫兰运营大型化工综合体。值得一提的是,壳牌已于今年4月完成了出售新加坡能源化工园(包括毛广岛和裕廊岛的炼油和化工资产)。
业绩方面,2024年壳牌净利润同比下降16%,其化工业务的处境已经连续三年出现了亏损,2024年年度亏损3.92亿美元,较2023年有所收窄。
阿克苏诺贝尔
全球涂料巨头阿克苏诺贝尔5月22日宣布计划关闭荷兰瓦彭费尔德和比利时马赫伦的生产基地,并将生产整合至该地区的其他工厂。
今年1月其宣布了重组精简法国业务,而去年5月已决定关闭位于欧洲和非洲的荷兰格鲁特-阿姆斯、爱尔兰科克和赞比亚卢萨卡三个生产基地;去年9月宣布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下一步措施,包括在2025年底前在全球范围内裁员约2000人,旨在简化运营、加快决策制定,并简化公司的管理结构。
除此之外,科慕正在对欧洲先进性能材料 (APM) 业务的资产进行战略审查(生产基地:比利时梅赫伦和法国维勒圣保罗);西格里碳素将关闭葡萄牙Lavradio的碳纤维生产基地,预计于2026年底全面完成;日本帝人计划关闭荷兰阿纳姆的芳纶纤维生产基地,同时在未来几年裁员15%;阿科玛将重组法国Jarrie工厂,重组后的工厂将关闭氯、苏打、氯甲烷和技术流体的生产活动,并撤裁154个工作岗位。
在裂解装置方面
在裂解装置方面,陶氏的此次关停是欧洲一系列裂解装置关闭的最新举措,据相关数据显示,预计到2027年底将导致欧洲约460万吨/年的乙烯产能、228万吨/年的丙烯产能和43万吨/年的丁二烯产能永久退出市场。
在过去18个月内欧洲已关闭或宣布计划关闭多家裂解装置:
SABIC于今年6月决定永久关停英国蒂赛德威尔顿的烯烃6号裂解装置(86.5万吨/年乙烯,41.5万吨/年丙烯),于2024年永久关闭荷兰赫伦的烯烃3裂解装置(拥有55万吨/年乙烯和32.5万吨/年丙烯);
道达尔能源将于2027年年底永久关闭比利时安特卫普的一座老旧裂解装置(拥有55万吨/年乙烯和23万吨/年丙烯);
埃尼集团计划于2025年关闭意大利普里奥洛和布林迪西的两座裂解装置;
埃克森美孚也于2024年关闭了位于法国格拉雄翁(Gravenchon)一座蒸汽裂解炉(42.5万吨/年乙烯、29万吨/年丙烯),涉及聚乙烯、聚丙烯等衍生品。
这些调整的背后,是欧洲化工行业面临的共性困境:能源成本高企(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欧洲天然气价格为美国的3.3倍)、惩罚性碳税加重负担、全球产能结构性过剩与需求疲软叠加。
据欧洲化学工业理事会(Cefic)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欧洲化学工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欧盟化工产能利用率仅74%,低于2024年第四季度的74.4%,远低于81.4%的长期均值。
今年1-2月,欧盟多国化学品产量下滑,荷兰、法国分别下降6.1%、5.5%,西班牙下降了0.5%,德国和意大利的增长不到0.5%,波兰增长了3.8%,而比利时增长了9.1%,超过了所有其他国家的增长率,预计2025年欧盟化学品产量增速不足0.5%,低于2024年的2.5%。
今年年初Syensqo首席执行官Ilham Kadri博士在接受国外相关媒体采访时发出了严厉警告:欧洲化工行业正处于临界点。不断上升的能源成本、监管负担以及日益加剧的全球竞争正在威胁该行业的生存。如果不采取紧急政策行动,欧洲的工业将面临进一步衰退的风险。
而英力士董事长吉姆·拉特克里夫( Jim Ratcliffe)也曾警告,英国正“梦游般地走向去工业化”——过去25年英国三分之二的制造业消失,而人口却增加了1000多万。
欧洲化工巨头的收缩,本质是全球化下成本竞争与环境治理的博弈。能源成本与碳税是直接导火索,全球供需失衡与产业转移则是深层原因。未来,欧洲化工竞争力取决于绿色技术创新与政策灵活性的平衡;对中国企业而言,这既是市场机遇,也需警惕贸易保护主义,加快绿色转型以应对全球格局重构。
来源:Cefic、陶氏等各公司官网、化工新材料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持中立态度,本文仅供参考、交流。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声明: 本文图片来源于版权方,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版权方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