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亚入欧是一个政治术语,字面意思就是脱离亚洲行列加入欧洲国家行列,成为一个欧洲国家。但一个国家属于哪个大洲,是地理决定的,亚洲国家不可能搬到欧洲。因此脱亚入欧是一种政治主张,并不是说把国家搬到欧洲,而是要在政治上融入欧洲。后来又演变成,融入西方。历史上日本和俄罗斯两个国家都试图脱亚入欧,也就是想融入欧洲,融入西方,但都以失败告终。

第一,俄罗斯。俄罗斯是一个地跨亚欧两大洲的国家,总面积约1709万平方公里,大约四分之三的领土位于亚洲。俄罗斯的核心领土位于欧洲,在地理上被视为一个欧洲国家。但欧洲国家并不把俄罗斯看成是欧洲。
从地理方面来看,历史上的亚欧分界线并不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一线。最早的亚欧分界线实际上是顿河,亚速海,土耳其海峡一线。这个亚欧分界线的划分来自腓尼基人,后来古希腊,古罗马继承了这个划分方式。比如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就认为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土耳其海峡,黑海,亚速海和顿河。

而俄罗斯的前身莫斯科大公国,位于现在莫斯科周边地区,位于顿河以东的伏尔加河流域。13世纪蒙古崛起,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西征建立金帐汗国,当时俄罗斯处在金帐汗国统治之下。16世纪时期,金帐汗国瓦解,莫斯科大公国实现了独立。
莫斯科大公国独立后,开始积极向欧洲靠拢。为了脱亚入欧,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庭末代公主,此后俄罗斯人认为自己继承了罗马的衣钵,自诩为第三罗马。但欧洲并不承认俄罗斯是第三罗马。到了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在位时期,加冕为沙皇,开创了俄罗斯沙皇国。

沙俄不断对外扩张,吞并了鞑靼人建立的西伯利亚汗国,1563年,伊凡四世自称“全西伯利亚皇帝”。此时的俄罗斯仍然受到欧洲排挤,到了沙皇彼得一世在位时期,挑起对瑞典的战争,夺取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彼得一世下令营建新都圣彼得堡,将其作为融入欧洲的窗口。但欧洲并不会因为俄罗斯首都靠近欧洲就接纳俄罗斯。
后来俄罗斯又从地理上做文章。18世纪时期,俄罗斯地理学家瓦西里·塔季谢夫认为原来的亚欧分界线已经过时,提出了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作为亚欧分界线,被称为“塔季谢夫分界原则”。如果按照乌拉尔山作为亚欧分界线,俄罗斯的核心领土就位于欧洲,在地理上就被认为是一个欧洲国家。

发展到现在,国际上已经广泛承认了乌拉尔山这一分界原则,但俄罗斯也只是地理上的欧洲国家,实际上没有融入欧洲。这主要是因为俄罗斯的体量太大,历史上不断对外扩张,让欧洲感到恐惧。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再次试图融入欧洲,还听信西方建议,采用休克疗法发展经济,结果导致经济一落千丈,财富被西方洗劫。此外俄罗斯还提出加入北约,也没有被接纳。由此可见,无论俄罗斯怎么做,欧洲,西方也不会接纳俄罗斯。
第二,日本。日本位于东亚地区,是一个亚洲国家。但从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也提出了脱亚入欧,积极向欧洲靠拢。日本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工业,军事和经济,实现了快速崛起。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日本打败清朝,获取了2.3亿两白银的赔款。

这笔钱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是一笔巨款,日本将这笔钱用来发展军事和工业,国力有了很大提升。到了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又打败了沙俄,获得了沙俄在远东的利益。1914年一战爆发,日本加入协约国对德国宣战,日本又打败德国在亚太地区的驻军,获得了德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一战结束后,日本已经从一个弱国完成了华丽转身,开始和欧美列强并列。

看起来日本好像是实现了脱亚入欧,但实际上日本也没有被西方接纳。这是因为西方由白人为主导,西方主要大国美国,英国,法国都是白人国家。而对于日本这个国家,西方将日本拉入自己的圈子,主要是为了利用日本。比如明治维新时期,英国扶植日本,主要是利用日本牵制沙俄。二战后,日本被美国占领,美国重新武装日本,也是为了利用日本维持自己在远东的利益。

实际上美国始终防着日本,一旦日本实力增强,就会被美国剪羊毛。比如1985年,由于日本经济发展太快,美国就逼迫日本签署了“广场协议”,导致日本经济停滞。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开始打压日本,但当时美国只是从经济领域打压,结果美国发现作用不大,才开始对日本动用政治手段和实施安全威胁,最终日本才签署了“广场协议”。由于日本存在大量美国驻军,日本对美国的打压根本无力抵抗,只能接受美国剪羊毛。因此说日本也无法真正融入西方,只能被西方利用。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