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多样的桂林文化

永福的福寿文化

龙胜的龙脊梯田

□贺祖斌

梯田上的农耕文化

在龙胜,我们从龙脊梯田寻找农耕文化。据县志记载,龙脊梯田始建于元朝,到明清时期形成现有规模。数千年来,勤劳的中华儿女孕育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智慧,龙脊梯田可谓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代表,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认证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现已成为一张举世闻名的文旅名片。

正值立秋之初,在平安寨的晨光初露之际,龙脊梯田那山峦连绵、云雾缭绕的气势磅礴的景致如一幅巨大而瑰丽的画卷徐徐展开,让人惊叹不已。乳白色浓雾缓缓浮动于层层叠叠的梯田之间,弯弯绕绕的梯田在柔和晨曦的照耀下反射出粼粼波光,宛若神话中巨龙沉睡的脊背。站在高处俯视,只见曲线蜿蜒,梯田连绵起伏,大地被精心雕刻出不朽的诗行,仿若人与土地之间深沉而坚韧的对话。

龙脊梯田的辉煌史诗,始于古代瑶、侗先民面对险峻山势的艰难抉择。他们肩挑手扛,以血肉之躯与非凡智慧,将陡峭山岭驯服为可耕沃土。更令人惊叹的,是那精妙如生命脉络般的水系工程——水源从山巅引下,逐层流淌,滋养每一块田地,其设计之精巧,暗含了顺应自然的古老智慧。每一层梯田皆是一代代瑶、侗先民以锄头为笔、以汗水为墨书写的坚韧不拔之句读。梯田的等高线,是大地无声的皱纹,深深铭刻着人类改造自然的韧性与毅力。

龙脊梯田不仅为耕作之地,更是一座活态的文化宝库。在龙脊,梯田的每一寸泥土,每一滴流水,都浸润着古老而鲜活的农耕文化。我蹲在田埂边,凝视一位瑶族老农赤脚探入水田,用脚趾轻轻捻动泥土,感受水温细微变化,仿佛是与土地交换着无言而亲切的密语。他们培育的稻种,是千百年优胜劣汰后的坚韧生命;农事活动如插秧、收割,则依循着代代相传的农谚,精准契合着节气脉搏。更令人动容的是那独特的生物链共生系统:鱼儿在田中游动除草,鸭子穿梭啄食害虫,鸭粪又成为滋养禾苗的天然肥料——这循环链条里闪耀着生态智慧的光芒,成为一份在时间河流中持续生长的珍贵遗产。

然而,在现代浪潮冲击之下,龙脊梯田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山外世界的引力日渐强大,年轻人纷纷走向远方霓虹闪耀的城市,梯田一度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传统农耕技艺的传承链条,在时代的冲击下显得堪忧。但龙脊从未陷入沉寂,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它正以独特的方式续写着新的篇章。我们到马海村,遇到蒙艳辽,一位回乡的乡村CEO。她介绍,马海村不仅建设了梯田水稻观光农业基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马海辣椒种植基地等,还运营着村史传习馆、古法造纸馆、木雕馆、梯田山居、马海夜宴、马海露营等十多个农文旅新业态项目,村寨中亦涌现出不少农业合作社,用网络平台将梯田孕育的生态稻米送到城市餐桌。随行负责桂林乡村振兴工作的魏承林局长说:乡村CEO,代表乡村振兴的一种新的治理发展模式。

龙脊梯田,这凝结着无数代人血汗的宏大杰作,对今天的乡村振兴而言,恰如一部蕴藏无穷智慧的启示录。其核心价值并非凝固于博物馆的展柜中,而在于它作为“活态遗产”那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龙脊的启示,在于如何将先民与自然共生的深邃智慧,转化为当代发展的活水源头:窗台晾晒的稻穗、网络直播的故事等,更是年轻一代对乡土文化那份重新萌发的认同与自信。守护梯田,不仅是为了保存壮观的风景,更是守护一种坚韧的生存哲学,一种在陡峭山崖上也能开出生生希望的文明密码。

当夕阳将梯田染成熔金,层层叠叠的曲线更显深邃。梯田如镜,映照着天空与云霞,也印刻着人类在土地之上耕作的不朽印记。在传统与现代交汇的隘口,龙脊梯田以它磅礴而沉默的蜿蜒曲线,继续书写着人与大地之间永恒对话的坚韧诗篇——这诗行无需纸张,大地自身即是承载;无须吟诵,那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便是最宏大的回响。

多民族融合文化

龙胜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和谐共居的典范。龙胜各族自治县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以侗族、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为核心,融合自然景观,创造了多民族的独特风情与文化魅力,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旅游模式。

各民族各具特色,文化各异。侗族是龙胜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建筑特色体现在风雨桥和鼓楼,侗族大歌被誉为“天籁之音”,酸鱼、酸鸭、酸肉“侗族三宝”是代表性美食。瑶族以红瑶为主,红瑶妇女蓄长发传统延续至今,红瑶服饰以红衣为特色,晒衣节期间晾晒红衣形成“红衣晒红半边天”景观。苗族的传统建筑,在堂屋的走廊都有横屋、燕子楼,四角起飞檐,衣服以青色为主色调,苗族生活中多以歌来表达感情,刺绣、织锦工艺已有上千年历史,“打油茶”为主要饮食代表。壮族属桂北白壮,吊脚楼是其特色建筑,竹邦舞、狮公舞等歌舞展现民族风情,五色糯米饭、糍粑、龙脊水酒等饮食文化独具特色。

龙胜的侗、瑶、苗、壮、汉族的房屋,各具特色,现在不少的村民,根据自己民族的房屋特点,将其改造为别具韵味的民宿,也保留了象征家族记忆的火塘与木楼结构。同时,将家人精心腌制的酸笋、蒸制的五色糯米饭,变为吸引游客的独特风味美食。古老的农耕智慧,在小小餐盘之上实现了价值重生。传统与现代在时代浪潮中相互凝视、交融,并迸发出具有崭新生命力的深刻对话。

一直以来,各民族之间,通过常态化开展闹春牛、侗年节、龙脊开耕节、鼓楼文化节、龙脊晒衣节、三月三长发节等民族节庆活动,持续提升文化品牌,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通过梯田稻作文化、传统村落、民俗博物馆等场景打造沉浸式研学体验,推动乡村振兴。各族共同参与,相互协商,感情融洽。农文旅融合,将民族文化融入旅游开发,弘扬民族文化。刚刚到任的县委书记告诉我们:这些多元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龙胜丰富的民族文化样态,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社会参与的新模式。

福寿文化

永福的福寿文化是我们调研的重点之一。福寿文化的核心就是:寿、福。百寿镇充分体现“寿文化”。这里有闻名中外的百寿图石刻,有保存完好的永宁州古城。这里是长寿之乡,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民风淳朴,福寿绵长,这里有神奇水井丹砂井,隋唐古道,桂北古民居等,处处可见古风古韵。

百寿镇曾为古县、归化县、古田县、永宁州、永宁县、古化县、百寿县治所,境内有明代永宁州城,历代百寿岩石刻。百寿岩刻有宋、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阴阳石刻。百寿岩以其“百寿图”闻名于世。“寿”字镌刻于夫子岩石壁,宋绍定己丑年(1229年),古田知县史渭在他寿庆之日,特书写隶书大“寿”字,并请百名长寿者各书献一个小寿字,由名匠刻于岩壁两侧组成“百寿图”。大“寿”字笔画中嵌入100个小“寿”字,笔力遒劲,雕刻精工,集中国汉字演变、书法、雕刻于一身。那个巨大的“寿”字摩崖石刻,历经几百年风雨,依然苍劲有力,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与长寿的不解之缘。

百寿镇永宁古城至今保留着“四不”的古训: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不违时而作,不过度而取。这种生态智慧,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村民取水必有节制,伐木必选枯枝,狩猎必避繁殖季节。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或许正是永福人长寿的初始密码。正像在百寿岩的石刻记载清代举人廖振祥的《游百寿岩》组诗,记录了永福人养生秘诀,《饮食》说“寒酸气味莫相亲,食物需寻苦与辛,漫道葱椒姜桂好,香烟辣酒更宜人”。其中,油茶则是永福人早餐的标配,将茶叶、生姜、大蒜、花生等原料捶打熬煮,香气扑鼻,饮食中的养生智慧,就这样代代相传,融入永福人的血脉之中。

在永宁古城,我们看到的是,居民歇息平和,戏水快乐,清洁的空气、清淡的饮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从小孩子到老人家各得其乐的平和,简单的生活方式和淳朴和谐的人际关系,也许这些才是长寿的终极秘诀。正是基于这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态意识,县政府正计划在永宁古城打造一座新型的康养城。

《永福县志》记载:“邑人重养生,多寿考,百岁者代不乏人。”此地人杰地灵,老人百岁者甚多。

永福之“福”,首先藏于其山水形胜之间。这里地处越城岭与驾桥岭余脉之间,洛清江蜿蜒而过,形成“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独特地貌。《徐霞客游记》中写道:“永福山水环抱,风气凝聚,是为养生福地。”这种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微气候,空气中保持高负氧离子,水质清冽甘甜,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

清代《永福县乡土志》记载:“罗汉果味甘性凉,润肺止咳,邑人常备以代茶。”永福常用的食材:罗汉果、香菇、竹笋、油茶。这些平常的山野之物,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养生智慧。特别是罗汉果,在永福已有三百多年的种植历史,被誉为“东方神果”。我们参观了罗汉果生产加工基地和产业发展博物馆,这“神果”种植总面积超30万亩,产量占世界的70%以上,是世界罗汉果生产和加工的中心,未来要做成千亿元产业,永福的“康养+”产业模式,大有发展前途。

永福的长寿现象,不仅得益于自然环境与饮食习惯,更源于其独特的“孝”文化。百寿镇至今保留着“孝子碑”“孝妇井”等古迹,记录着历代孝亲故事。

“福”是诸事吉祥幸福的总称,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美好寓意,为广大人民所喜爱。政府为了将“福”做成永福的标识,举办了“状元故里 魅力永福”全国书法大赛,入选100件作品建设一个“百福广场”,把书法与福寿文化紧密融合,挖掘弘扬本土文化,宣传推介福寿文化,让永福福寿文化走向全国、推向世界。同时,还开展“游百村·接百福”活动,99个村,每一个村送一个“福”字,并镌刻在村口,加上刻在凤山的武状元李珙掌书的“福”,构成永福的“百福”,为永福的未来美好发展祈福。我们来到永福镇渔洞村大坪子屯,“乡村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是村口的一幅标语,这与我提出的建设桂林“地标博物馆”一脉相承,这里有历史、文化、人物等,诉说看她发生的故事、变化……

初秋之夜,我们漫步在县城新建的凤凰洲岛,金风送爽,丹桂飘香,见鹤发童颜的老者三五成群,或对弈于古榕之下,或闲话于清溪之畔,或广场舞于岛中央,百姓依然保持着那份从容与平和,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与时光温柔相待的生活哲学。无不感慨福寿之乡的魅力!县委书记告诉我:“让老百姓拥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这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状元科举文化

来到永福、临桂,必须看看桂林的状元科举文化。我们晨登永福凤山,观王世则(963年—1008年)读书岩,沿路实地考察了临桂陈宏谋(1696年—1771年)故居。管中窥豹,了解桂林的科举文化。

陈宏谋故居位于临桂区四塘镇横山村,始建于清代,现存陈氏宗祠及嘉庆帝圣旨坊等遗迹。作为清代名臣陈宏谋的故里,故居遗址承载其“清、慎、勤”为官理念及“持身以正”的家风家训。陈氏宗祠有两副楹联:“四朝循史高祖一品当朝相继四巡抚十六州府四十三县令,五代连科玄孙三元及第共揽三翰林中八进士三十二举人”;“高祖当朝一品,玄孙及第三元”。从这两副楹联可以看得出,不愧为“天下科举第一家”。在陈宏谋的影响下,陈氏家族可谓人才辈出。陈宏谋,从27岁入翰林院起,居官达48年之久,历12行省任21职。61岁时,将调任江苏巡抚,乾隆皇帝赠诗送行,对其寄予厚望:勖尔推行善,芳同桂岭长。他是清朝历史上担任巡抚时间最长的二品高官。一生清正廉洁,政绩卓著,为民分忧,重视家教,名扬青史。

陈宏谋玄孙陈继昌(1791年—1849年),嘉庆十八年(1813年)乡试第一名解元,二十五年(1820年)会试中会元,加殿试中第一名状元,为清代两个三元及第者之一,中国科举史最后一位“三元”状元。陈继昌,曾任山西、直隶、甘肃、江宁布政使和江苏巡抚等职,他一生公正廉明,兴利除弊,促教兴文,深得民心。

王世则(963年—1008年),广西永福人,宋代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春,王世则参加殿试,考中状元。王世则连续两次殿试都中状元,人称“连科状元”。淳化二年(991年),宋太宗为了安抚南疆,固守边防,升王世则为右正言,委派他代表北宋朝廷到交趾处理事务。他不辱使命,到达交趾后,他以德示人,以理服人,以自己正直无私的品格赢得交趾的尊重,使交趾首领黎桓心悦诚服,向北宋朝廷俯首称臣,胜利完成了使命。皇帝称赞他“忠清有功”。

永福县城,为了弘扬状元文化专门打造的“状元坊”有楹联:文武双全凤集鸾翔英杰地;德才兼备龙腾虎跃状元乡。《永福状元赋》记载:宋代王世则,连科状元郎。世居凤山下,岩洞蕴书香。出使交趾兮,筹策安邦……武魁有李珙,宏名天下张。世居甲浪邨,隶属堡里乡。大观武举试,勇夺状元郎。时至宣和岁,金兵犯汴梁。三千义士兮,喋血沙场。马革裹尸兮,魂返梓桑。

在桂林的8名状元中,除了实地考察过的北宋王世则(983年)、北宋武状元李珙(1107年)、清朝的陈继昌(1820年)外,还有5位状元,他们分别是:唐朝的赵观文(895年),唐朝的裴说(906年),清朝的龙启瑞(1841年),清朝的张建勋(1889年),清朝的刘福姚(1892年)。

桂林自古就有“状元之乡”的美誉。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在中国科举制度实行的1300年间,广西一共有12名状元,而桂林就独占了8名,但主要集中在临桂和永福。千百年来,桂林的状元文化也为这座秀美的山水之城增添了“文化韵味”,在这些历代的状元身上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成为桂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科举制度是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读书人要求取功名,先要通过州县级的童试,取得秀才资格;然后经过省一级的乡试,乡试考中即为举人,乡试第一名谓之解元。取得举人资格后,再到京城参加全国会试,会试考中即为进士,第一名谓之会元。取得进士资格后,最后参加殿试,殿试的第一名即为状元。由此可见,状元头衔的得来确实不易。

在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靖江王城的城楼上有一块碑匾,上书“三元及第”四个大字。所谓的三元及第,是指科举时在乡试、会试、殿试,一路过关斩将,连中解元、会元、状元的学子的最高荣誉。据历史记载,历朝历代,在科举制度的1300年间,连中三元的仅15人,而广西竟占了2人:一位是宜州的冯京,另一位是临桂的陈继昌,也是最后一位获得“三元及第”称号的人。靖江王府正阳门上的“三元及第”匾,就是当时两广总督阮元专门为陈继昌所写。

我们这一路走来,不仅仅是对农耕文化、多民族融合文化、福寿文化、状元文化等进行调研,同时也为乡村振兴和发展所取得的成绩而受鼓舞。那些深植于这片土地的生命智慧,如同龙脊的脉宛如巨龙、洛清江的水静静流淌,滋养着一方百姓。同时,我们还看到,“实干”已逐步成为地方干部群众的鲜明标识,以及“干是不二选择”的决心。有这份精神和努力,我们相信,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和壮美广西建设的远景目标指日可待。

(本版图片均来源广西云)

来源: 桂林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8

标签:旅游   文化   桂林   永福   梯田   状元   福寿   永宁   临桂   科举   农耕   殿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