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这人挺有名的,不光是携程的创始人,还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当教授,专攻人口经济学。

早在2023年5月,他的新书《人口战略:人口如何影响经济与创新》发布会上,就直截了当地抛出这个观点:要是中国不赶紧出手干预人口问题,到了本世纪中叶,大概2063年左右,印度的人口总量可能会达到中国的三倍。
这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基于联合国的数据和他的模型计算得出的。

一笔规模空前且加速到期的“刚性负债”正在显现,那就是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养老和医疗开支,这是无论如何都必须偿还的。
这笔负债的规模有多庞大?到2024年,6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已经超过了21%。这还只是开始,预计到2035年,这个比例将突破30%的关口。

再往后看,到2050年,仅仅是65岁以上的人口,就将占据总人口的近三成。这些不断攀升的百分比,构成了这笔“负债”的总额,而且它还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膨胀。
更要命的是这笔债务的“到期速度”。许多发达国家用了近百年才走完的老龄化进程,在中国被压缩到了短短几十年。这意味着,我们用来准备“偿债”的时间窗口极短,压力几乎是集中爆发的。

偿债能力又如何呢?这就更让人揪心了。我们可以把养老金和医保体系看作一个巨大的资金池。问题在于,往池子里“注资”的劳动人口正在快速减少,而从池子里“提款”的老年人却在激增。
目前,中国的劳动力规模尚有8亿多,但到2050年,这个数字预计会萎缩到7.5亿。一进一出之间,收支失衡的风险陡增,整个社保体系将承受难以想象的压力,国家的“偿债”基础正在被同步削弱。

首先是“人力资本”这项有形资产的折损。劳动年龄人口的持续减少,动摇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传统引擎。
一方面,劳动力短缺必然推高用工成本,曾经让“中国制造”风靡全球的价格优势将被逐渐削弱。另一方面,总人口的下降,直接意味着国内消费市场规模的收缩。这都是最直接的经济冲击。

资产的内部结构也出了问题。追溯历史,始于1979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其后遗症之一便是严重的性别比例失调。200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男女婴比例高达119:100。
这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人力资本”这项资产的内部结构性损坏,它直接影响了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经济单元的形成与稳定。

比有形资产流失更可怕的,是“创新资本”这项无形资产的蒸发。正如梁建章反复强调的,一个社会整体的创新活力、冒险精神和创业冲动,很大程度上源于年轻人口。
当年轻人越来越少,整个社会可能会变得暮气沉沉,缺乏颠覆性思想和开拓新领域的勇气。这是比劳动力数量减少更深远的损失,它关乎一个国家未来的想象力。

为什么这项最重要的“资产”难以为继?答案很简单:资产的“再投资”与“维护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我们将生儿育女看作是对“人力资本”这项国家资产的再投资,但对于无数个家庭来说,这笔投资的回报充满了不确定性,而成本却是实实在在的。

高昂的房价,被年轻人戏称为最有效的“避孕药”,它压得人喘不过气。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投入,更像一个“无底洞”,耗尽了家庭的积蓄和精力。
“996”之类的高强度工作模式,则无情地挤占了年轻人的时间和精力,让他们连谈恋爱都觉得奢侈,更遑论生养孩子。

尤其是对于职业女性而言,生育带来的机会成本巨大,很可能意味着职业生涯的中断或降速。与此同时,托育服务等社会化抚育支持体系却既薄弱又昂贵。
当现代年轻人的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结婚生子不再是人生的必选项时,生育意愿的低迷,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结果。即便政策早已从独生子女放开到三孩(2021年),生育率也并未出现预想中的回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的崛起与其说是一个值得效仿的榜样,不如说是一面“对照镜”。
印度年轻的人口结构呈现出完美的金字塔形,拥有显著的“人口红利”。2020年,其生育率约为2.05,远高于中国。

联合国预测,印度人口将在2064年达到约17亿的峰值。这个持续增长的庞大市场和年轻的劳动力,使其在全球资本和产业链的争夺中,获得了强大的“收入增长”潜力。
反观我们,由于劳动力缩水,未来可能面临产业外迁加速、外资吸引力下降等“收入减少”的风险。这一增一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人口规模的变化,最终将重塑中印两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国际影响力与地缘政治格局。
两国人口趋势背后,是巨大的“发展惯性”。中国在长期的严格生育控制政策后,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收缩惯性,即使猛踩油门鼓励生育,也很难让这辆大车立刻掉头。

而印度则不同,其文化与宗教因素在历史上就鼓励多生,从未实施过类似中国的严格控制,因此拥有强大的增长惯性。
这一涨一缩的巨大惯性,正是梁建章那个“三倍”预测的底层逻辑。当然,印度也面临着高失业率、基础设施落后等自身挑战,人口并非万能灵药,但这面镜子足以让我们警醒。

工业化国家生育率都低,但中国降得太快,得从根上治。
印度人口优势转成经济红利,还得看他们怎么管,教育搞不好,失业多,光人多也没用。但对咱们来说,差距拉开就是现实威胁。
时间不等人。现有的一些地方性补贴和延长产假等措施,效果尚不明显,这警示我们力度还远远不够。

有预测认为,2025年中国的出生人口可能进一步下滑至700多万,而今年第一季度结婚登记数量的同比减少,更是敲响了警钟。
四十年后,我们能否避免那个“三倍人口差距”的预言?是坐视人口结构持续恶化,还是下定决心、综合施策,努力构建一个生育友好、活力持续的社会?
这道关乎国运民生的选择题,需要我们共同作答。毕竟,现在生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四十年后撑起这个社会的人。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