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不吃麦芽糖
编辑 | Shadow
最近,一场突如其来的清理行动,几乎瞬间击中跨境电商行业神经。
10月10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正式启动“清洁购物车行动”(Operation Clean Carts),这一次,矛头直指跨境电商平台上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
图源:FCC
亚马逊、eBay等美国主要平台下架数百万件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其中包括华为、中兴通讯、海康威视、大华技术等企业的通信设备、安防监控和智能家居产品。
FCC称这些产品可能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风险,理由包括可能被用于监控美国公民、干扰通信网络等。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在美卖家而言,新的风险不再仅限于平台政策或市场竞争,而是延伸至产品合规与供应链透明度。任何与被限制企业有关的零部件,都可能成为被下架的导火索。
美国为何盯上中国电子产品?
这次“清洁购物车行动”并非突然举措,而是美国长期强化对华科技监管的一次集中升级。
自2020年以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不断收紧对中国企业的审查,从射频设备到通信模组、从安防系统到智能家居零部件,几乎覆盖了整个电子产业链。
华为、中兴通讯、海康威视和大华技术等企业早已被列入FCC的“禁售清单”(Covered List),禁止其新设备在美国市场获得认证授权。
这意味着,只要产品中含有这些企业的零部件或系统模块,即便在欧洲或亚洲通过了其他标准认证,也可能被美国视为潜在风险产品。
与以往不同的是,本轮监管的重心已从品牌延伸至供应链本身。FCC不再只看“谁在卖”,而是深入到“谁在造”“谁在验”“谁在供”。监管逻辑从终端市场延展到源头环节,这使得全球电子制造体系都被卷入其中。
图源:Prepsaret
更引人关注的是,FCC计划于10月28日投票审议的新规,或将成为“脱钩”的关键分水岭。若新规通过,不仅任何含黑名单零部件的新设备将无法获得授权,已在售、已通过认证的“存量设备”也可能被追溯撤销。
可以看出,新的监管将不再区分“过去”与“现在”,而是一场面向全链条的动态清理。
与此同时,FCC的监管思路也在发生结构性转变。2025年5月至9月间,FCC陆续撤销了15家中国测试实验室的认证资质,其中包括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重庆信息通信研究院,以及UL美华认证有限公司等在业内具有代表性的机构。
这些举措使得大量出口企业不得不将产品送往日本、英国等第三方国家的实验室重新检测,导致认证周期普遍延长2至3个月,成本上升30%至50%。
FCC此举的目标十分明确,在供应链上游环节进行“技术脱钩”,切断“外国对手”在产品认证、标准制定等关键节点的影响力,从而强化美国在全球科技安全体系中的主导权。
从宏观层面看,美国对中国电子产品的监管已从单一政策措施,演变为覆盖品牌、零部件、实验室和供应链的系统化治理。
美国监管引发全链条冲击
“清洁购物车行动”一经启动,北美跨境电商平台立即出现连锁反应。
亚马逊、eBay等平台已下架超过500万件中国产电子产品,涉及金额超过10亿美元,其中安防与智能家居设备占比高达62%。这场下架风暴不仅针对特定品牌,更直接波及全球供应链。
部分北美本土安防品牌,如Night Owl、Amcrest、LTS,加拿大的Lorex及澳大利亚的Swann,其OEM生产环节与海康威视、大华存在关联。硬件制造、算法、芯片及模组高度依赖中国供应商,芯片市场主要由华为海思、富瀚微、新唐科技主导,其中富瀚微几乎垄断海康系核心芯片供应。
此外,一些以本土品牌销售的智能摄像头或智能手表,其关键模块仍由海康、大华提供。即便产品贴有非中国品牌标识,一旦其中包含黑名单零部件,平台也会执行“先下架后核查”的策略,短期内难以重新上架。
OEM贴牌、模块化设计以及跨境组装模式,使得许多产品即便通过欧洲或亚洲标准认证,仍可能被美国视为违规。
这次行动点明了,跨境卖家的风险已经不仅限于产品本身,而是延伸到供应链方方面面。智能家居、安防监控、可穿戴设备等依赖无线通信的产品,一旦认证、零部件或实验室环节出现疏漏,就可能触发下架、账户冻结甚至平台封禁。
其实早在2022年,FCC就已禁止海康、大华等企业新设备在美销售,但不少卖家仍在产品标题或描述中使用品牌词“蹭流量”,或提前上架未完成认证的产品,从而引发此次大规模下架。
根据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美国监控设备市场规模庞大,每年约出货3000万台监控设备,其中中国大陆贡献约2000万台,占据近70%市场份额。
北美智能家居安全摄像头市场在2024年规模约为43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继续保持近20%的复合年增长率。市场主要被几大品牌占据,包括美国本土品牌Wyze(占19%市场份额)、Ring,以及中国企业在智能摄像头安防领域的逐渐突破。庞大的市场体量意味着任何监管动作都可能产生深远连锁效应。
与此同时,美国地方政府也在针对特定企业开展独立调查,深圳大卖TP-Link就是最直观的例子。德克萨斯州总检察长指控其可能误导消费者关于设备存在安全漏洞,或违反德州隐私法规非法收集或披露数据,同时还关注其网络设备是否可能被远程控制或用于建立恶意网络。
图源:Law
尽管TP-Link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并与中国母公司已明确区分运营,但依然无法完全规避法律与市场风险。事实上,像TP-Link这样的大型出海企业,也并非一帆风顺。去年,TP-Link还卷入与NETGEAR的专利侵权纠纷,最终选择支付高达1.35亿美元的和解金,同时NETGEAR撤回所有未决诉讼,才画上句号。
可以看到,即便是头部企业,在美国市场的合规与法律压力面前,也不得不采取积极应对策略。
从危机到布局:企业如何应对监管风暴
面对政策和平台的双重压力,部分中国企业正在全面调整出海策略。
一方面,加强本地化存储和数据隐私管理,降低云端泄露风险。部分头部安防企业已在美国和东南亚建立本地数据中心,将视频存储和处理迁移至本地服务器,以应对潜在的合规风险。
另一方面,加快布局东南亚、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寻求收入来源多元化。东南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但安防需求快速增长,越南、印尼市场尤为活跃;南美地区因治安问题,智能家居及监控渗透率持续提升。海康威视2024年年报就显示,发展中国家市场已占其海外收入70%以上,可见其正通过全球布局降低对美国单一市场的依赖。
在供应链管理上,企业也在进行深度优化。建立供应链可追溯体系、完善产品认证流程、模块化管理和贴牌管控,成为降低风险的重要手段。比如一些企业建立内部追溯计划,将核心芯片和模组来源详细记录,并将未认证的旧库存暂时下架,经过补充认证和文档整理后重新上架,减少下架带来的损失。
跨境卖家培训和平台合作同样关键。通过定期合规培训、模拟审核和前置上架检测,可以帮助卖家掌握FCC认证要求、产品标签规范和平台审核流程,从而在政策变动中保持稳定运营。
此外,企业也在探索新型商业模式,包括与本地企业合作、推出本土化品牌、提供软件服务和云端增值服务。通过这种方式,即便硬件受限,企业仍可通过数据管理、云服务和售后生态形成竞争壁垒。
例如,Ring在美国市场通过本地化云存储和订阅服务维持用户粘性,中国企业也在尝试复制类似模式,以减轻单纯依赖硬件销售的风险。
可以说,这次FCC“大扫除”,与其说是一场针对个别企业的打击,不如说是对中国制造出海模式的一次全面“压力测试”。
企业是否能够稳住供应链、快速响应平台、灵活开拓新市场,将直接决定其在全球安防和智能家居领域的长期竞争力。那些能在多重压力下保持敏捷、高度合规,并形成全球布局的企业,将在下一个五年占据明显先机。
参考资料:
1.美国又对数百万中国电子产品做“大扫除”了 . 出海潜望
2.美国下架数百万中国电子产品 . 电子工程专辑
3.数百万中国电子产品被下架?又一起美国国安闹剧 . 观察者网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