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鳞册:黄河滩上的土地“身份证”

一本尘封两百多年的黄河滩地“身份证”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韩城市档案馆珍藏的《张带村黄河滩地鱼鳞册》成功入选第一批陕西省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这部编纂于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的档案,以三千余字的详实记录,揭开了古代黄河滩地管理的智慧密码,成为中华民族与黄河共生的生动见证。

黄河在韩城境内蜿蜒42.5公里,千百年来,沿岸百姓与这条奔流不息的大河持续互动:既要从泥沙冲刷的滩涂上争得寸土以耕,又要在水患无常的自然伟力中求存。

韩城市档案馆卫晓艳:黄河滩地“今日存、明日没”的动态特性,曾经一度让滩地权属纠纷频发——村与村、县与县争执不休,矛盾甚至波及晋陕两省。这就是当时要制定鱼鳞册的原因。

鱼鳞册,又称鱼鳞图册、鱼鳞图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登记簿册。因其将田地、山塘等按形状绘图,详列面积、地形等信息,逐段连缀排列后状似鱼鳞而得名。

卫晓艳:比如像这段文字记录的就是村民张永忠家的地,它是这样写的。日字四号,张永忠地一段,东界西崖,南宝琪,北庆祖,阔二步三尺六寸,坐地十一亩五分零六毫。


鱼鳞册恰似一位“沉默的调解者”,它清晰标注每块滩地的四至界畔,动态记录土地增减变化,形成了一套适应黄河特性的“动态地籍管理系统”,堪称古代版的“不动产证”,有效化解了矛盾、减少了冲突。

卫晓艳:韩城市档案馆珍藏的这套鱼鳞册共一册两套,由当时的韩城知府主持制定,专门记载张带村各户的黄河滩地分配情况,包括地块亩数、租金、边界、步数等关键信息。

如今,鱼鳞册更是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它承载着黄河流域独特的地域文化、生产习俗,有助于了解当时韩城市的土地制度,是研究这一时期区域历史的原始一手资料,为还原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关键线索。


卫晓艳:目前,我们馆正对鱼鳞册及其他珍贵文献进行数字化加工,按规定分批开放档案数据,为公众提供利用服务。现已在线下开放部分数据供公众和学者查阅,已有高校学生依托这些资料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1

标签:历史   河滩   鱼鳞   身份证   土地   滩地   黄河   韩城市   韩城   档案馆   档案   滩涂   伟力   动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