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产芯片技术逐渐突破难关时,没想到其他国家还没“有所表示”,我们自己人却按耐不住了。
某科技公司恶意窃取华为芯片技术,高薪恶意挖人,此举已经严重触碰了法律红线,情节十分恶劣。
而随着这家公司的创始人身份曝光,才发现董明珠那句话的含金量还在提高。
我们常说,国货当自强,尤其芯片这块被卡着脖子的硬骨头,每一点进展都牵动着无数国人的心。
所以当看到国产技术奋力追赶,一点点啃下这块“硬骨头”时,那种自豪感是实实在在的,可偏偏,最让人措手不及的,有时不是外面的狂风暴雨,而是自己院子里的那股暗流。
张琨,曾是华为无线芯片研发的核心人物,他的履历光鲜亮眼:在海外公司打拼过,视野开阔,回国加入华为后,坐上技术总监高位,亲身经历了国产芯片从落后到追赶甚至一度领先的关键时期。
可以说,他本该是这个时代机遇的受益者,也是国产技术崛起的贡献者之一,按理说,这样的人才,前途可谓一片坦途。
然而,2021年他却选择急流勇退,自己创办了“尊湃通讯”公司,创业本身,市场欢迎良性竞争,可张琨偏偏走了一条看似聪明,实则最愚蠢的“捷径”,因为他没有选择另起炉灶、从头开始,而是把手伸向了老东家。
张琨利用自己在华为积累的人脉和声望,抛出高薪和股权诱惑,精准挖走了原部门十几名核心研发人员,这还没完。
更恶劣的是,他授意这些即将离职的员工,利用最后在岗的时间,把他们手中正在研发的芯片设计机密,通过非正常手段下载、保存,然后悉数带到了新公司。这种操作,无异于赤裸裸的“复制粘贴”。
结果就是,尊湃通讯在短短两年内,就推出了和华为同类型的高度相似产品,这种“神速”的发展,最终引起了华为的警觉,经过内部调查和技术比对,华为发现尊湃通讯的核心技术路径,简直就是他们产品的“翻版”,相似度高得惊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猫腻。
最终在今年的7月28日,上海法院一审宣判:张琨因侵犯商业秘密罪,被判有期徒刑六年,罚金三百万元,那些跟着他一起出走的昔日同事,也无一幸免,悉数获刑。
一个本可能成为行业新星的创业公司,就这样轰然倒塌,创始团队赔了前途又折了钱财,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这起案件中,除了主谋张琨,那十几名被高薪挖走的工程师,同样值得我们深思,他们可都是国内顶尖的技术人才,是各大公司争抢的香饽饽,所以到底是什么,让他们甘冒巨大的法律和道德风险,选择背叛老东家,走上这条不归路?难道仅仅一句“贪婪”就能解释一切?
恐怕没那么简单,这背后,反映出在高科技行业白热化的人才争夺战中,一些从业者对职业道德和契约精神的极度漠视,在传统观念里,“跟着老领导有肉吃”的想法,至今在不少行业中都根深蒂固。
张琨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将一场本应严肃的商业竞争,扭曲成了“兄弟们跟我出来单干”的山头主义。
然而,现代商业社会,尤其在知识产权壁垒极高的高科技领域,最基础的运行规则就是契约精神。
入职时的保密协议、离职后的竞业限制,这些绝不是一纸空文,它们是保护企业核心资产、维护整个行业公平竞争秩序的生命线。
当那些工程师离职前拷贝公司核心资料时,他们或许还心存侥幸,觉得这是为自己新前途铺路,是“技术人”带走自己的“手艺”。
但他们恰恰忘记了,这份“手艺”是在公司的平台上、利用公司的资源、为了公司的项目研发出来的,其所有权属于公司,而非个人,这是最基本的职业伦理,也是最不容逾越的法律红线。
案件曝光后,格力董明珠早前“坚决不用海归”的言论被重新翻出,张琨的海归背景,似乎成了这番“偏激”言论的“佐证”,一时间,“海归不可信”的论调甚嚣尘上。但这真的能怪到“海归”这个身份标签上吗?
恐怕不能一竿子打死,因为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离不开大量拥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验的人才归国效力,他们带回来的不光是先进的技术知识,更有前沿的管理理念和国际化的视野。
把个别人的道德沦丧,归咎于一个庞大的、成分复杂的群体,这本身就是一种偷懒且危险的思维,这个问题的核心,不在于一个人是不是“海归”,而在于他内心对规则与底线的敬畏程度。
张琨的问题,不是因为他在美国待过,而是因为他选择性地无视了商业社会最基本的诚信原则,这种无视,难道在国内土生土长的人才中就少见吗?
董明珠的担忧,与其说是针对“海归”群体,不如说是点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隐忧:在全球化的人才流动中,我们该如何建立有效的信任和风控机制?当一个员工拥有跨国公司从业背景时,企业在赋予他核心权限的同时,如何确保自身的商业机密安全?
这需要的是更完善、更严谨的背景调查,是滴水不漏的内部保密制度,是“以理服人”也“以法治人”的企业管理体系,简单粗暴地给某个群体贴上标签,关上吸纳全球英才的大门,那无异于因噎废食。
回过头来看这起案件,除了愤怒和惋惜,我们更应该看到它积极的一面,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奔向“芯片自由”的道路上,自身存在的短板和漏洞。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仅在于能研发出多先进的技术,更在于能否建立一个保护创新、尊重规则、崇尚诚信的健康行业生态。
法院的严判,正是对这种生态的有力捍卫,它向全社会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在中国,靠投机取巧窃取他人成果的路,走不通。
这对于华为而言,是惨痛的损失,却也是一次及时的“排毒”。而对于整个国产科技行业而言,这场风波无疑是一堂代价不菲的公开课。经历过这样的成长阵痛,未来的路,我们或许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文本信源:新京报《剽窃华为芯片技术,尊湃14人获刑被罚1350万》
界面新闻《尊湃剽窃华为芯片技术被罚1350万,14人被判刑》
更新时间:2025-08-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