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儿子16岁,休学3个月有余。
当时正值暑假,他整天窝在房间里打游戏,刷短视频、看游戏直播。一天顶多吃两顿饭,只要我们在家,他就不出房间,拒绝和我们交流。
这期间我试过很多方法。
讲道理被他当耳旁风,制定规则被直接无视,最后他爸心一横,直接给他断网了。
而他犹如猫被踩了尾巴一样,瞬间炸毛!怒气冲冲地冲出房间,举着拳头威胁他老板:“立刻!现在!马上!打开网!”
我真怕他俩掐起来,最后还是妥协了。
那段时间,我愁得每天都睡不着,更为自己的付出不值,觉得心血白费了。
从小,我就把全部精力放在儿子身上。
可他到了初中以后,性格越来越叛逆,成绩也一次比一次差,唯一感兴趣的就是手机。
他埋怨我控制欲强,我责备他没没自制力不上进。
最后,初三因为开学考太差,我们吵了一架后,他就彻底摆烂,不去上学了,哪怕我把他“扭送”到校门口,他也会使劲挣脱跑回家。
最后,我们只能办理休学。
我感觉自己快要崩溃了,不再是那个“一切尽在掌握”的妈妈。面对儿子,我有点手足无措!
02
我有着做一个“完美妈妈”的执念,一直用力去爱,却隔绝了孩子与外面的世界。
有两种类型的父母会让孩子缺乏学习的能力,
一种是“直升机型父母”,当孩子有困难的时候,他们会空降过来,解救孩子出困境。
比直升机型父母更厉害的是割草机型父母,他们直接站在孩子的前面,像割草一样把孩子前行路上所有的杂草全都去除,想让孩子走得非常顺利。
在心理学上来说,这可能是在用过度的爱,表达对孩子过度的恨。
这相当于把孩子自己割草的能力全都杀死了。
回顾这十六年的养育之路,我猛然惊觉,自己竟不知不觉扮演了心理学中所描述的“割草机型父母”角色:
儿子六岁时想学轮滑,我觉得危险,便随大流给孩子报了奥数班;
想改变儿子内向的性格,就强行给他报口才班,推他上台表演;
后来儿子小升初面试,我不仅全程陪考,连台词都会替他准备好。
等孩子到了初中,他学的很多题我都不懂,为了给他做个榜样,我都是自己在网上学一遍,再盯着他写作业。
为了他,我牺牲了所有的休息时间,没有社交。
然而,这种过度干预,导致孩子把学习的主体外包出去,从“我想学”到“我仇恨学习”、“恨父母安排的一切。”
此时,网络游戏成了他退行的“安全岛”。
在游戏中,他可以完全自主地决定角色、策略和行动,拥有无所不能的控制感。
这极大地补偿了他在现实生活中因长期被包办、被控制、学业受挫而积累的无力感。
这种退行,是对现实困境的一种无声呐喊,也是他心理能量耗竭后的一种自我保护性休眠。
为了挽救深陷困境的儿子,也为了修复我们之间濒临崩溃的母子关系,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
03
1、停止窒息式陪伴,建立信任桥梁
即使儿子短时间的行为会更加放纵,我也决心先建立信任基础。
看着儿子日夜颠倒玩游戏,我虽然焦虑,但我知道管了也没用,所以干脆放手。
一开始,他变得确实更加放纵,但同时我们的冲突减少了。
坚持了一个月,看着他不再对我抗拒,我试着开始破冰。
在家里会趁着吃饭的时候跟他说话:
一会儿下去遛弯不?
周边新开了家火锅店,你不是最爱吃吗?明天尝尝去?
最近在B站上刷到一个很有趣的跑团视频(他喜欢的游戏类型),感觉你会喜欢,发给你看看?
核心只有一个:不谈学习,不说教,只说轻松、无压力的“废话”。
坚持了两周,儿子从一开始的冷漠,到后来逐渐回应,“那家火锅店辣不辣?”
或者看完视频后评价一句:“这个DM(主持人)节奏还行。
更让我惊喜的是,当我偶尔提出一些生活上的小要求(比如帮忙倒杯水、收个快递),他不再像点燃的炸药桶,而是能平静地起身去做。
2、认清青春期孩子的成长规律,心态放平,才能减少对孩子的消耗
不少家长之所以会事无巨细,是因为太想对孩子负责了,不敢让孩子试错。
一旦孩子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父母很容易把焦虑发泄到孩子身上,最终把孩子逼出了问题。
我首先向内探索:我的焦虑、愤怒、失望,根源在哪里?是对未来的恐惧?还是对自己“失败”的投射?
多了解青春期孩子成长发育的特点和规律,看得多了,了解的多了,对孩子成长的认知也会提升。
我逐渐明白:
每一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带着自己的生命密码,有着自己的发展节奏和内在规律。
他们鲜活而独特,绝对不能被一视同仁或一成不变地对待。
即使父母再努力,也不可能让一颗牡丹花的种子开出玫瑰花。
作为家长,把控好大方向就行了,琐事上的快慢对错,可以交给时间,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然修正。
我不再事无巨细的纠正儿子,逼他按照我的期望去改变。
而是在日常聊天,相处中,传递给他一个信息——你可以犯错,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
同时,把精力集中在儿子做得好的地方,对给孩子具象化的积极反馈:
你今天晚上这几把游戏都赢了,关键团战处理的漂亮,确实有“两把刷子”!
咦,我发现这几天我下班回来,地板都特别干净,是你拖的吧?妈妈心里暖暖的,谢谢你这么细心!”
慢慢孩子会察觉,自己做事,总能被看见、被认可。
心境一变,看待孩子的视角也变了。
当家长能真正的减少内耗,才能从根源上不消耗孩子,把试错空间还给他,让孩子自由生长。
3、多给孩子自我掌控的机会和空间,给足自由探索的权利
孩子不是非要玩手机,而是手机成了他们心理上最容易获得满足的出口。
困在手机里的孩子,问题其实在手机外。
现在,我努力克制干预的冲动,把选择权郑重地交还到他手中。
面对暑假安排,我坦诚表达了我的想法和建议(比如建议保持一定学习节奏),但最终强调:
“妈妈的想法说完了,这是你的假期,选择权在你。 无论你决定在家自己安排学习,还是想试试补习班,或者有其他计划,我都尊重,也会支持你需要的资源。”
我发现,孩子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有主见。
如果外界的逼迫和监管消失了,他们其实很有自己的想法。
他开始尝试规划。也许最初只是简单规划游戏时间与休息时间,但这微小的一步,是自律的种子在破土。
当他按照自己的计划完成了一件事(比如看完一本书的一章,或者坚持了几天规律作息),那份“我做到了”的成就感和掌控感,是无可替代的燃料。
自驱力,就在这一次次“我能行”的良好感受中,被悄然点燃、逐渐壮大。
又过了几周,一次寻常的散步,快到家时,他忽然顿了顿,像是下了个决心,语气带着点试探,又有点不易察觉的期待:
“妈,我…我想了下暑假剩下的时间。游戏还是会玩,但我想每天抽点时间,把之前落下的数学和物理课本翻翻。就…自己看看,不报班,行吗?有看不懂的,再考虑报班。”
晚风拂过,吹散了我心中最后一丝阴霾。
那个迷失在虚拟世界中的少年,正带着重新点燃的“我能行”的微光,一步步找回属于他自己人生的掌控感与方向感。
更新时间:2025-08-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