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夏季的第五个节气。
小暑的到来,标志着“三伏天”的序幕拉开,闷热模式正式开启!
小暑特点:热+湿=“上蒸下煮”
高温叠加高湿,“桑拿天”成为常态,空气中弥漫着“上蒸下煮”的闷热感。
在四川盆地,这种湿热交蒸的感觉尤为明显,人体容易感到困倦乏力、头重如裹、食欲缺乏、心烦口渴。
①为何夏季食欲缺乏?中医揭秘“苦夏”真相!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揭示人体气血随四季流转的奥秘:冬日阳气收敛于内,肠胃功能相对强健,利于进补;而到了春夏,阳气向外、向上生发。
小暑时节,人体气血大量外浮于体表,内里气血相对不足。 这正是夏天人们常感“苦夏”——胃口差、精神倦怠的根本原因。此时,脾胃功能相对虚弱,尤怕寒凉刺激。
②冷饮一时爽,为何越喝越渴?
关键在“生津”二字!冷饮仅满足口腹之欲,无法将水分转化为身体所需“津液”。真正解渴需温热生津——一杯热茶下肚,毛孔微张,反得清凉舒爽。
中医推荐:绿茶小口慢饮、酸梅汤生津止渴。心火旺者可选莲子心茶、苦丁茶。
③空调越吹越累?当心!
生活中,要避免空调冷气、强力风扇直吹。尤其需警惕的是睡眠时吹风!《内经》揭示:人入睡后,卫气由体表内收,腠理随之疏松。此时若整夜吹空调或风扇,易引发头痛、关节痛、感冒、面瘫等问题。
关键防护点:
大汗后忌冲凉、忌直吹! 毛孔大开,贼风易侵。
警惕“穿堂风”!其对体表卫气的穿透力超寻常微风。
空调温度≥26℃,避免冷风直吹身体(尤其颈背)。
小暑养生核心
护脾胃、清暑热、祛湿浊
下面为大家推荐
小暑食疗三方
解暑不伤身
①绿豆百合汤:绿豆100g,鲜百合50g(鲜品为佳)。
注意绿豆不宜煮得过烂,久煮减其清热解暑的功效。
②双皮饮:西瓜皮、冬瓜皮各30克。
处理:西瓜皮盐水泡一泡、盐粒擦一擦去除蜡质,冬瓜皮刮净外毛,洗净切条,煮水代茶饮。
③冬瓜荷叶老鸭汤:老冬瓜1000克、鲜荷叶1/3片、土茯苓50克、赤小豆50克、老鸭半只、猪瘦肉50克、生姜几片。
此汤清暑利湿、健脾益气,适合暑湿交错时。
小暑养生,重在“调和”
外御湿热邪气,内护脾胃阳气
清补结合,动静相宜
遵循自然之道
不贪一时之凉快
便是安然度夏
蓄养秋冬之气的智慧!
撰稿:眉山市中医医院 治未病科 李兴业 中医师
审核:眉山市中医医院 治未病科 何周欢 副主任中医师
更新时间:2025-07-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