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历史上起点最低的皇帝,朱元璋的文化水平真的不咋地。也正是因此,他做起事情来不会那么束手束脚,经常不按常理出牌。
比如说他为儿子选儿媳的方式就很独特,竟然只问了对方一个问题,就决定让对方做自己儿媳。
那么,这位被朱元璋看重的少女到底是谁?朱元璋又问了她什么问题?她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这位被朱元璋看中的少女名叫观音奴,从名字就看得出来,她并非中原人士,应该来自草原民族。事实上,她是蒙古人,那时候应该叫元人。
众所周知,草原民族因为基因和生活环境的原因,相貌都比较粗犷,女子鲜有长得好看的。
这观音奴虽说在蒙古人里算相貌出众的,但是放到中原地区,也就只能算中等水平吧。虽说不算难看,但是绝对算不上倾国倾城。
既然如此,朱元璋为何看中她,选她做自己的儿媳呢?
你猜对了,朱元璋看重的是观音奴的家世。
虽说观音奴没几个人知道,但是她的哥哥可是个大名人。只要熟悉明初这段历史的人都听说过,那就是元朝第一忠臣王保保。
事实上,朱元璋此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观音奴是美是丑,他一点都不在意,他在意的是王保保。
要说元朝将领有哪个能入朱元璋的法眼,那必定是王保保。
别的不说,在明朝建立后,元顺帝远遁草原,元朝已经无力阻挡明朝了。但是王保保却依然可以大败明军,这就足以说明他的本事。
当时15万明军兵分三路攻打元朝,其中两路大军遭遇惨败,而这两路明军中就有徐达、蓝玉、李文忠这样的名将。
这也足以说明王保保这人的含金量,可以说,王保保就是朱元璋灭掉元朝的最大阻碍。
朱元璋在王保保这里吃了这么大的亏,要说对王保保没有一点恨意,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他毕竟是做大事的人,一番盘算下来,还是招降王保保最划算。既能增强自己这边的实力,又能削弱元朝。
于是,朱元璋多次派人前去劝降王保保。光在《明史》中记载的就有七次,没有记载的更是数不胜数。
可惜王保保就是软硬不吃,死活不肯归附明朝。
其中,王保保的旧部李老保前去劝降,被王保保处死。元朝降将李思齐前去劝降,被废掉双臂。
这些行为非但没有激怒朱元璋,反而让朱元璋更加看重王保保。如果说此前朱元璋只是看重王保保的本事,那么此时他更看重王保保的人品。这样的忠义之士如果能为自己所用,那必定如虎添翼。
既然普通的劝降无效,于是朱元璋将主意打到了王保保的家人身上。
当时王保保的外祖父阿鲁温和妹妹观音奴都在朱元璋手里。原本朱元璋是打算用阿鲁温的性命来威胁王保保的,结果朱元璋刚准备有所行动,阿鲁温却去世了。
朱元璋只得退而求其次,用观音奴的性命来威胁王保保。
结果王保保的回信却是要观音奴“安心上路”,他一定会为妹妹报仇的。
朱元璋是来招降的,可不是来结仇的。此事也就无疾而终。
可是朱元璋不肯放弃,观音奴是他手里唯一的牌,他开始琢磨如何打好这张牌,来让利益最大化。
思来想去,朱元璋决定让观音奴嫁给自己的儿子,成为自己的儿媳。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向王保保展现出自己的“诚意”,还能逼降王保保。
毕竟他的妹妹成了朱元璋的儿媳,他与朱元璋沾亲带故,自然会让人怀疑他的忠心。更何况此时元朝的权贵们依然不忘争权夺利,王保保手握大权,必定有人会出于嫉妒,拿此事做文章。
朱元璋越想越觉得自己是个“天才”,竟然能想出如此妙计。
结果他刚说出自己的想法,就有大臣泼冷水道:“陛下,此事还请从长计议。这蒙古女子的性格和中原女子大不相同,万一她脾气暴躁,伤了皇子,那可如何是好?”
朱元璋一听,立刻冷静下来。他这人,虽然对敌人和大臣都下得去狠手,但是格外的疼子女。这可能与他早年痛失家人,渴望亲情有关。
事关自己儿子的安危,他不得不慎重。
为此,他打算考校下观音奴,看看她的性格到底如何。万一性格不好,那还是“便宜”那些大臣得了,将观音奴嫁给他们的儿子好了。
朱元璋的问题很简单:天底下什么东西最大。
这个问题倒不是他独创的。早在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就问过手下的大臣这个问题。当时赵匡胤给出的答案是“道理”。
不过朱元璋问这问题,可没有准备标准答案,他就单纯想看看观音奴最在意的事情是什么,以此来判断其人品、性格。
面对朱元璋这没头没脑的问题,观音奴自然猜不出朱元璋的用意,于是答道:“忠义”。
这也难怪,观音奴乃是王保保的妹妹,王保保这人忠义无双,受其影响,观音奴自然也最看重“忠义”。
朱元璋闻言,十分满意。一个最看重忠义的人,自然不会对自己儿子不利。
于是他又问道:“回答得很好,你哥哥就是这样的忠义之士。我很敬佩你哥哥,也很欣赏你,你可愿意成为我的儿媳?”
“不愿意。”观音奴不假思索地答道。
朱元璋硬是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多少年没人敢拒绝他了。他刚准备发作,但是想到自己的目的,还是强压下心中的怒火。
朱元璋满脸笑意地说道:“你刚才说忠义最大,那么忠还排在义前面。我是皇帝,我要为你和我的儿子赐婚,你应该接受,否则就是不忠。”
观音奴答道:“可是我是元朝的子民,你又不是我的皇帝,我干嘛要听你的?”
朱元璋没想到对方脑子这么灵活,只能循循善诱道:“现在江山易主了,元顺帝抛弃了元朝子民,所以你现在是明朝的子民,自然该听我这个皇帝的。”
一听到元顺帝的名字,观音奴就来气。这人做皇帝完全不合格,元朝的子民被他给坑死了。
朱元璋又说道:“而且那些元朝权贵只知道争权夺利,你哥哥手握大权,必然被某些人视作眼中钉。你做了我的儿媳,万一你哥哥在元朝那边待不下去了,还能来大明,也算是给你哥哥准备一条退路。”
观音奴虽然聪明,但毕竟只是个女孩子。在那个年代,女孩子是没什么文化的。结果被朱元璋这么一忽悠,她真答应了这门婚事。
于是第二天朱元璋就为观音奴与自己的次子朱樉赐婚。就这样,观音奴成了朱元璋的儿媳。
事后证明,这门婚事就是个错误。朱元璋不仅未能如愿凭借此事招降王保保,反而还害了观音奴。
古人云“龙生九子各不相同”,这话还一点没错。
朱元璋的长子朱标知书达理,为人仁爱。但是作为次子的朱樉却和朱标完全相反,朱樉是个自私自利,贪图享乐之人。
对于这门婚事,他是一百个不愿意。但是朱元璋可不会征求他的意见。毕竟古人的婚姻大事都是父母说了算,更何况朱元璋还是皇帝。
朱元璋一句话,朱樉就算再不情愿,也只能迎娶观音奴,让其做了自己的正妃。至于他的宠妃邓氏只能成为次妃。
对于这个安排,不仅朱樉不满意,就连邓氏也意见颇大。为了这正妃的位置,她可是下足了功夫,彻底将朱樉给拿捏住。结果到了最后,却功亏于篑,对于观音奴,邓氏自然是充满敌意的。
但是朱元璋的赐婚,没人敢反对,于是她就怂恿朱樉疏远观音奴。
恰好朱樉这人在封地尽不做人事。他欺压百姓,搜刮民脂民膏,来满足他和邓氏无尽的欲望。无数百姓因为他而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甚至连王府的宫女、太监都有不少因他而死。
朱樉的行为让观音奴想起了那个对百姓不管不顾的元顺帝。因此,她曾多次劝说朱樉,要行仁政,爱护百姓。
可惜朱樉根本不听劝,他觉得自己作为藩王,想在封地怎么样都行。加上邓氏在一旁煽风点火,朱樉担心观音奴将他的所作所为告诉朱元璋,干脆将其软禁起来。
堂堂秦王正妃,只能住在破旧、狭小的屋子里,穿着破旧且不干净的衣服,用残破的器皿,吃着过期食品。
至于邓氏,反倒是享受着正妃的待遇。
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因为朱樉作恶多端,犯了众怒,被王府的三个仆人给下毒弄死。
至于邓氏,更是被朱元璋给赐死。
对于朱樉的死,朱元璋其实内心很矛盾的,虽然他也知道儿子罪该万死,死有余辜。但是他作为父亲,依然心疼儿子,最后,他做出了一个很残酷的决定,让观音奴给朱樉陪葬。
当然,这在当时也算是正常操作。只是可惜了观音奴,明明与朱樉毫无感情,甚至不受对方待见,结果还要因此丧命。
可以说,朱元璋当初的决定还是太草率了。结果就是好心办坏事,害了观音奴。
观音奴死了,劝降王保保也彻底没戏了。以至于朱元璋到了临终之际对此事依然念念不忘。
他曾经对身边的人说过:“我此生有三大遗憾。其一,是没有得到元朝的传国玉玺。其二,是没能抓到元朝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其三,则是未能劝降王保保。”
由此可以看出,王保保在朱元璋的心中分量有多高。
只可惜,有些事情强求不来的,没人可以事事顺心,即便是朱元璋这种“天命所归”之人,也不能例外。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可谓是道尽了人生真理。
参考资料:
《明史》
更新时间:2025-04-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