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错了,嘎子和潘子从来没有卖过假酒?

近年来,随着直播带货成为炙手可热的赚钱方式,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用户,都纷纷加入这一行列。在众多直播品类中,白酒与红酒尤为常见,尤其在一些知名演员的直播间中更为突出。

例如,备受尊敬的潘子和曾在直播间落泪的张晨光,而最具话题性的当属童星出身的嘎子。若不是“潘嘎之交”和“嘎子偷狗”等网络梗的流传,许多人或许还不知道,这位昔日的童星早已转型为直播间里为粉丝谋福利的主播。

在嘎子的直播间,消费者或许买不到廉价的茅台,但一定能找到号称“黑桃A兄弟”“梅花AXO后代”或“茅台镇老乡”的产品。这些酒水标价不高,从198元、998元直降至98元,以“亲民价好酒”为卖点吸引顾客。

嘎子仅是短视频平台酒水销售的冰山一角。

据统计,去年第一季度,抖音电商酒水销售额达31亿元,涉及酒水品牌超2000个,带货主播超过2万名。然而,与销售火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关于假酒的质疑与事件频发。

类似现象在茶叶领域同样存在:一边是消费者指责商品品质,一边却疯狂下单。近期,短视频平台还涌现出一批以“老人特效”自嘲行业乱象的博主。例如,有博主调侃“古树薄荷糖”茶叶成本仅25元,去年售价18.8万元,今年却降至16.6万元。

尽管这类视频传播广泛,评论区也充斥“买这种茶是大冤种”的言论,但春茶季来临之际,各大直播间依然挤满抢购的消费者。

许多人好奇,为何这类酒水和茶叶能成为直播热销品?为何包装华丽却仅售几十元的酒水仍能盈利?又是谁提供了如此充足的货源,让嘎子能持续为“家人”谋福利?难道真如传言所说,这些酒水完全是假货吗?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大型直播平台公开销售的商品,包括酒水和茶叶,基本都具备合法手续,且需通过平台审核。经销商、主播与平台方均非愚钝之辈,售假这种严重违法行为,偶有个别主播铤而走险尚有可能,但大规模制假售假绝无可能被平台允许。

这也解释了为何嘎子卖酒多年,虽屡被指售卖假酒,却从未受到法律追究。此前,舆论常调侃“嘎子不听潘叔劝,又卖假酒”,但后来情况反转,变成“潘子不听劝”。那么,这些酒水究竟从何而来?答案在于“尾货”处理。

围绕尾货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操作模式。举例而言,假设某酒水商人与一小酒厂老板合作,该老板因经营不善需处理基酒库存,商人便以每斤10元以内的价格收购基酒。随后,商人再从包装厂购入积压的华丽酒瓶与包装材料。

一个酒瓶成本在几毛至两元之间,酒标不足一毛,酒塞与瓶盖合计不到一元,外包装纸箱约两元。这正是直播间酒水包装奢华却售价低廉的原因——包装成本极低,且多为产能过剩的积压品,若不收购,厂方只能当废品处理。

然而,这类包装对消费者视觉冲击极大。试想,一个金光闪闪、雕龙画凤的酒瓶仅售几十元,谁能不动心?获得包装后,商人将基酒进行勾兑、灌装与包装,最终打造出直播间标价98元的“金色传说”。

当然,作为守法商人,他们会办理完整生产手续,再与主播合作销售。算下来,单瓶酒成本极低,即便以“买一赠一”形式售卖并支付主播佣金,利润依然可观。

为迎合消费者挑剔的眼光,操作手法还需进一步升级。例如,许多直播间会设置“扫码价”——扫描酒标二维码后,显示电商平台上的高额零售价。实现方式很简单:开播前搭建临时线上店铺,或直接在现有店铺上架商品并标定虚高价格。

这种方式尤其适合小批量酒水,因为这些低价白酒、红酒多属一次性产品,批次售罄后便不再生产,既避免了渠道比价,也规避了消费者后续对比的可能。

尽管这种做法有失公允,但消费者难以挑出法律漏洞,甚至可能深信不疑并下单。最终,消费者获得心仪商品,商人赚取利润,形成“双赢”局面。

除上述较为粗放的操作外,还有一种更正规的方式:直接获取大品牌授权,将基酒贴牌销售。例如,嘎子直播间曾推广一款“白金纯酒”,声称产自茅台酒厂。事实的确如此,且官方售价高昂,但嘎子所售实为茅台旗下白金酒公司的贴牌产品。

同样,一款“黄金酒”也是五粮液授权的贴牌商品。五粮液早在2002年就拥有上百个不同档次的外包品牌,多数用于品牌授权。这种模式对授权方而言几乎零成本,却能增加收入与销售额。类似案例还有陕西杜康酒业,以及跨行业品牌南极人——其产品几乎全为贴牌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操作不仅适用于酒水,茶叶行业同样普遍,且因缺乏头部品牌、更依赖产地与树种宣传,操作空间更大。例如,模仿“阳澄湖大闸蟹”的“过水蟹”手法,将普通茶叶运至知名产地包装后销售,便能以次充好。

基酒尾货与茶叶尾货虽同为库存,性质却大相径庭。基酒无保质期,品质越陈越优,甚至可作为抵押资产;而茶叶如绿茶等,过季后便难销售,库存积压反而成负担。

因此,收购茶叶库存时,厂方有时还需向收购方付费,以清理仓储空间。这也进一步降低了商人成本,使其能为“消费者谋福利”。

总而言之,直播间所售商品或许品质平庸,但基本不属于假货。不过消费者需注意,这些产品质量普遍较低,购买前应谨慎权衡。

以上操作模式或许令人觉得不堪,但事实恰恰相反。以基酒倒卖为例,即便是郎酒这类大品牌,也曾长期对外采购基酒以保证口味统一。无论是基酒转卖还是茶叶库存处理,均属于“去库存”商业环节。

这一领域原本鲜为人知,但随着电商与直播带货的兴起,商品迭代加速,各行业库存积压问题日益突出,去库存生意由此走向台前。最直观的例子是临期食品超市的兴起。行业头部企业好特卖已在全国开设超过150家门店。

在传统消费观念中,商品价格应与成本挂钩,例如一瓶白酒再廉价,原材料与包装总需一定成本,若以9.9元购得,消费者便觉“赚了”。然而,许多人未意识到,诸多行业已进入产能过剩时代,库存压力与仓储租金持续上涨。

若能协助处理库存,收购方甚至可能零成本或反向盈利。因此,切勿小看去库存生意。从钢铁、白酒到零食,这一模式无处不在。其核心在于利用“认知差”——当多数人仍坚信“一分钱一分货”时,若你能以远低于常识的成本获取货源,便能以最安全的方式获利。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6

标签:美食   假酒   酒水   茶叶   消费者   成本   库存   商人   品牌   商品   操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