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防了大陆几十年,结果副总是美国间谍,核心机密全被卷走

台积电几十年如临大敌地防着大陆,最后核心信息却是被自己员工顺走了。

台积电前副总罗唯仁,在7月底正式退休后,仅仅三个月就高调加盟老东家英特尔,更被曝带走了台积电2纳米等核心制程的机密资料。

这起事件让全球科技圈一片哗然,台积电的2纳米制程可是目前人类芯片制造工艺的顶尖水平,更是公司未来5到10年的生存命脉。

一个75岁高龄、本该安享晚年的行业泰斗,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生于1950年台湾云林北港的他,根红苗正,父亲是赫赫有名的台防务部门前宪兵中将司令罗扬鞭。这种深厚的背景,让他自幼便带着一种极其严谨且强硬的行事风格。

学霸之路顺风顺水,从台大物理系一路读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博士,他就像那一代最优秀的华人精英一样,在美国的学术土壤里完成了最终的进化。

也是在那个阶段,他完成了身份的彻底转变——不仅仅是成为了美国公民,更是把自己职业生涯最黄金的起步期融进了美国的科技血脉。

上世纪80年代,当英特尔正处于统领全球PC市场的黄金时代,罗唯仁就在那里。整整18年,他参与了英特尔第一座集研发制造于一体的8英寸晶圆厂建设,一手推动了划时代的Intel486处理器量产。

直到2004年,台积电处于上升期的关键时刻,罗唯仁才跨海归来。这一回,就是整整21年。

在台积电的日子里,他并非坐享其成的官僚。从运营到研发,从28纳米的一骑绝尘到10纳米的背水一战,乃至后来对EUV(极紫外光刻)技术的激进导入,他几乎参与奠定了台积电每一个制霸全球的台阶。

特别是他创立的“One-Team”模式,将本来容易打架的研发端与生产制造端强力整合,这是台积电能够保持恐怖良率的核心秘诀之一。

但恰恰是因为他“懂”,他对台积电的伤害才不仅仅停留在皮毛。

很多人对于“泄密”的理解,还停留在电影里那种用U盘考走几张图纸。对于半导体制造这种人类顶尖工艺来说,图纸反而是最不值钱的。

英特尔缺图纸吗?他们买得起最贵的ASML光刻机,拥有全球顶级的物理学家。英特尔真正缺的,是那种“煮出好米饭”的火候掌控——也就是业界所谓的“隐性知识”。

现在的英特尔,可谓是处在ICU门口徘徊。过去12个月,那个曾经的芯片巨人身上背负了高达188亿美元的累计亏损。为了响应美国政府“半导体制造业回流”的号召,通过IDM2.0战略强行开展晶圆代工业务,结果却是在先进制程上屡屡翻车。

明明手里有最先进的设备,但就是做不出高良率的产品,不是这里短路,就是那里漏电,甚至一度被大客户抛弃,市值惨遭台积电碾压。

就在英特尔技术路线图几近瘫痪、良品率如同扶不起的阿斗之时,罗唯仁带着“解药”来了。

外界传闻,他在退休前利用自己作为核心高层的极高权限,不动声色地要求团队整理并影印了包括2纳米、A14、A16在内的一系列最先进制程资料。要知道,2纳米是台积电未来5到10年吃饭的家伙,是连大规模量产都还没开始的最高机密。

这些资料到了罗唯仁手里,绝不只是数据。结合他脑海中那21年积累的、关于台积电如何调试设备、如何管理7x24小时研发流转、如何处理纳米级材料缺陷的这些“肌肉记忆”,英特尔得到的不仅是一份说明书,而是一整套经过实战验证的“复活代码”。

更令人玩味,甚至感到讽刺的是,这场惊天泄密大案发生的背景,是台积电如同防贼一样防备着海峡对岸,却对大洋彼岸的“盟友”敞开了所有后门。

这几年,半导体行业的火药味已经呛得人喘不过气。为了配合美国构建“纯洁”供应链的战略,台积电被迫一点点切除自己在这个东方大国的业务联系。

同时,它还背负着在美国亚利桑那建厂的沉重枷锁——高达1650亿美元的投资,甚至未来可能被胁迫追加到3000亿。

然而,台积电上个财年末手里的现金流也不过才640多亿美元。掏空家底去美国沙漠里建厂,良率上不去、工人不仅不好管还嫌待遇差。

但台积电咬牙忍了,因为它相信这是在交“保护费”,相信所谓的“硅盾”理论,相信美国作为“盟友”的商业信誉。

台积电内部存在着令人咋舌的“灯下黑”

对于基层工程师跳槽到大陆企业,台湾方面的反应是雷霆万钧的——司法调查、舆论羞辱、扣上“叛将”帽子,甚至有相关人员因为涉及一点点非核心技术就被起诉得倾家荡产。那是一种严防死守的敌对姿态。

可是对罗唯仁呢?一位副总经理,带着整套最顶级的未公开制程工艺投奔美国竞争对手,目前的处理仅仅是停留在含混不清的传闻和媒体的惊呼中。

竞业禁止协议?那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纸老虎。哪怕台积电有规定高管离职18个月内不得去竞对、期间给半薪养着,但罗唯仁压根可能就没签,或者即便签了,拿着美国国籍、身在美国本土的他,这份协议又能在哪里的法庭生效呢?

这种双重标准,暴露了台积电,乃至整个台湾半导体产业在战略上的巨大盲区:他们预设了敌人,却选错了朋友。

这一事件所引发的涟漪,正迅速变成海啸。因为罗唯仁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行为撕开了一个巨大的创口,让人看到了台积电正面临的人才“大失血”。

在他之前,前资深副总RickCassidy、林锦坤等多位肱股之臣也已相继离去。公司正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新老交替”阵痛期,原本指望这些老臣能够平稳交接,没想到等来的却是最彻底的背刺。

更要命的是,台积电现有的高层中,也不乏曾在英特尔历练过的人。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太平盛世是人才交流的佳话,但在如今这种残酷的存量博弈时代,就变成了处处漏风的筛子。

对于台积电来说,损失不仅仅是技术。技术被偷了,只要人还在、体系还在,还能再研发更新的。

最可怕的是商业逻辑根基的动摇。台积电能够在这个残酷的行业屹立不倒,靠的是客户的绝对信任。

像苹果、英伟达这样的巨头敢把最核心的设计交给台积电生产,是因为相信台积电的技术堡垒坚不可摧,相信自己的商业机密固若金汤。

而现在,一个为公司服务了21年的技术统帅,可以说走就走,说带资料就带资料,而且是带着整套还没面世的家底投奔那个最渴望翻盘的对手。

这会让客户怎么想?未来谁还能保证,自己的订单数据不会在某天早上出现在英特尔CEO的办公桌上?

英特尔作为美国半导体的“长子”,既然在赛道上跑不过台积电,那就想办法把对方的教练挖过来,甚至连训练手册也一起顺走。

在这个逻辑下,罗唯仁不仅是“叶落归根”回到他职业生涯起点的英特尔,更是响应了美国所谓“科技安全”的召唤。

在这个巨大的地缘政治漩涡中,台积电不仅是一个受害者。它花了三十年、数千亿美金筑起的技术护城河,没想到最大的缺口不是被攻城锤撞开的,而是守城的大将主动打开了吊桥。

当“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被如此赤裸裸地演绎时,台积电才猛然发现,自己几十年来赖以生存的“国际化”、“专业化”标签,在大国博弈的绞肉机面前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防住了看得见的对手,却没防住看不见的渗透。守住了技术的门口,却被“家人”搬空了仓库。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科技   美国   机密   间谍   核心   大陆   英特尔   纳米   技术   半导体   台湾   盟友   资料   图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