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是用来卖东西的,但近年来,不少品牌在卖东西的同时,也在传递对女性的不尊重。
尤其是那些本该服务女性消费市场的品牌,却频频端出“辱女”文案,口号打得响,语气听着“顺”,可字里行间却藏着偏见甚至羞辱。
今天来说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2025年,施华蔻的一句“处女发质”把消费者的怒火点燃了,这款热销的烫发套装原本想强调“原生发”,也就是未经染烫的健康发质。
英文原文是“virgin hair”,但中文包装却直接翻成“处女发质”,这不是第一次品牌用翻译当借口,却忽略了女性对“处女”一词被商品化的不适感。
官方道歉说是“翻译失误”,但这句话能出现在产品包装上,背后经过多少层审核?显然,在决策链条的每一环,都没有人提出异议。
不是品牌不懂,而是根本不在乎。
再往前看,2024年,花洛莉亚上线一款新唇蜜,产品画面中,模特跪在地上,双手高举着一只带蕾丝的刷头。
这支唇蜜的名字,叫“亲亲小居居”“亲亲neinei”,唇部产品本是正常化妆品,但被强行塞进擦边的语境里,传播的不只是“性感”,而是对女性身体的再一次物化。
这类“搞擦边”“蹭流量”的广告越来越多,它们瞄准的群体明确、目标直接,却在表达上轻慢敷衍,完全没有尊重的底线。
时间拨回到2023年7月,妇炎洁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条护理液宣传视频。视频中将女性私处称为“男人最想亲的地方”,本来是卖健康产品,结果硬是把健康和性暗示绑在一起。
这种模糊营销,不仅让女性消费者感到被冒犯,也混淆了产品功能和社会价值。
再有2023年9月,重庆某火锅店在店外放了一块巨型广告牌。上面写着:“胸大打折,够‘胸’你就来。”广告图上是几位动漫女性,胸部大小排列着不同折扣,A杯9折,C杯7折,F杯免单。
虽然角落标注了“不限男女”,但消费者都看得明白,这场秀就是围绕女性身体做文章。
一个更让人无奈的现实是:这些品牌的核心用户,恰恰是女性。
根据统计,我国“她经济”产业在2023年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0万亿元,女性在茶饮、美妆、护理、服装等领域是主力军。其中茶饮行业女性消费比例超65%,但消费者一边花钱买单,一边却被品牌用广告“贬低”和“调笑”。
广告的本质是表达,它不只是卖东西,更是在传递某种看法。
很多人说广告是演的,不必当真,但我们每天接触的广告数量是以千万甚至上亿条计算的,那些重复的、似笑非笑的语句,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对自身的看法。
比如,有国外青少年杂志上的洗发水广告文案写着:“你的胸部可能太大、太小、太下垂……但至少你可以拥有你想要的头发。”这种先贬低后推销的方式,是典型的“PUA式广告”。
它告诉女性:“你本身不够好,但我的产品能让你变得稍微不那么糟糕。”这样的话术听起来轻松,实则压迫感十足。
不是所有品牌都这样,但愿意反抗的也不多。
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一名23岁的文案伊伦·施佩希特在为欧莱雅写广告时,提出将“你值得拥有”改为“我值得拥有”。这句话最终被采纳,并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
这句广告语成功的地方就在于让女性自己发声,肯定自我价值。
直到2024年,李宇春在参加一个脱口秀节目录制时,谈起拍广告的经历,她坚持要用“我值得拥有”而不是“你值得拥有”。她的坚持,重新唤起大众对广告中“谁在说话”的关注。
广告不应总是从“他人视角”审视女性,而应回归“女性自己”的主张。广告终究是人的作品,也该以人作为归宿。靠女性挣钱没有错,但品牌不应靠贬低女性来卖东西。
广告可以幽默、可以创新、可以张扬,但不能没有底线。从“胸大打折”到“处女发质”,每一次看似轻松的“玩笑”,其实都踩在了尊重的边界上,商业可以有手段,但不能拿对人的轻慢当策略。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