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手机和网络服务中的AI功能变得越来越智能,但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能源消耗问题。
以微软为例,该公司曾为运行GPT-6模型搭建配备十万张高性能计算卡的超级计算机,其启动时甚至导致当地电网出现故障。而谷歌的AI业务年耗电量高达2.3太瓦时,相当于美国亚特兰大市全部家庭一年的用电总量。有研究预测,按当前趋势,五年内AI的耗电量可能将占全球总用电量的五分之一。
面对这一能源挑战,中国和美国都在积极投入核聚变技术的研发。这场关于未来能源的探索,实际上也关乎着未来科技发展的主动权。

2025年7月,对于这场竞赛来说,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就在这个月,中国在上海正式成立了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与此同时,美国的核聚变公司CFS也传来重磅消息,他们和谷歌签下了全球最大的售电协议,更是放出豪言,要在2027年实现商业化发电。
这表面上看,是中美两国在争夺“人造太阳”的技术制高点,但骨子里,是关乎未来全球能源格局的战略博弈。

咱们先来算笔账。就拿咱们中国来说,每年新增的用电需求可不是个小数目,超过5000亿度!这相当于每年都得再建5个三峡水电站才能勉强填平这个窟窿。
就算咱们下血本,砸1.2万亿在雅鲁藏布江建个超级电站,建成后一年也就发个3000亿度电,还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更别提,2024年,仅仅是中国的数据中心,就已经耗掉了2500亿度电,这还只是AI时代的“热身赛”啊!
美国的日子也没好过到哪去。他们那套老旧的电网,夏天一到就动不动大面积停电。现在又来了AI这个“电老虎”,简直是雪上加霜。眼看着电不够用,美国的科技巨头们坐不住了,纷纷开始“自救”。
微软跟核聚变公司Helios签约,计划2028年并网发电;谷歌豪掷重金,专攻氢硼聚变,目标是2030年落地;就连英伟达也掏出6.5亿美元,投资了比尔·盖茨的核能公司。这些巨头心里明镜似的,如果抓不住能源命脉,再强的AI算力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中国在这场竞赛中,打出了一套“举国之力和市场活力”的组合拳。中科院和中核集团这两支“国家队”分工明确,中科院负责攻克理论难题,中核集团则聚焦工程落地。
2025年1月,中科院的EAST装置传来喜讯,成功将1亿度高温等离子体稳稳维持了1066秒,这相当于给“人造太阳”装上了一个超级“恒温器”。
紧接着3月,中核集团的中国环流3号更是表现惊人,离子和电子温度双双突破1亿度,正式迈入“燃烧实验”阶段,这就像是把柴火点燃,就等着做饭了!而7月成立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更是把“从实验室到电网”作为自己的硬任务,目标明确,就是要让核聚变尽快走进千家万户。

除了国家队,民营企业也丝毫不逊色。2021年成立的能量基点,仅仅用了3年时间,就成功打造出全球首个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洪荒70”。像星环聚能这些新锐公司,更是另辟蹊径,专攻球形托卡马克技术,试图“换道超车”。
还有西子洁能这样的“老兵”,早年间制造盾构机打破国外垄断,后来又参建光热电站,1998年就进入核电领域,为全国核电站提供了186台设备。今年8月,他们干脆成立了核电子公司,专门攻克核聚变技术,可谓是家底殷实,实力雄厚。

这场竞赛的关键点在于,一旦核聚变成功,它的发电成本会低到颠覆所有人的想象。中国科学院张杰院士透露,我们的激光聚变加热效率比美国高30倍,未来电价可能低至每兆瓦时25美元,这会让所有传统能源都失去竞争力。
连英国媒体都惊叹,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布局,其高效程度堪比当年的“曼哈顿计划”。就连美国同行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设施从太空都能看到,而我们的项目还零散落后”。
说到底,这场“人造太阳”之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比拼。AI是未来工业的“发动机”,而核聚变,则是永不停歇的“永动机”。

谁能同时将这两者牢牢掌握在手中,谁就拥有了引领下一个时代的主动权。从中国科学院的实验室,到谷歌的签约现场,每一点进展,都在悄然改写着未来能源的格局。
我们普通老百姓或许不需要理解那些复杂的物理原理,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这场竞赛的结果,将直接影响我们未来每一度电的价格,更关乎我们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底气和话语权。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