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最近是不是被财经圈的动静整懵了?打开股票APP一看,10月28日沪指刚冲过4000点,30日又有点回落。
新闻里一会儿说美联储降息25个基点,利率跌到3.75%-4.0%,一会儿又说咱们央行要恢复买国债,财政部还打算11月在香港发40亿美元债。
群里都在吵“是不是要大放水了?钱要变毛了?”
说句实在话,喊“大放水”的纯属想多了,这操作跟以前美联储那种“无差别撒钱”根本不是一回事。
先给大伙划个红线,央行不能直接从财政部手里买新发行的国债,这就从根上堵死了路,压根不会搞出恶性通胀。
这次是在“二级市场”操作,说白了就是国债已经在银行、基金这些机构手里流通了,央行去跟他们买卖,跟咱们在二手市场淘货一个意思。

市场缺资金了就买点,资金多了就卖点,相当于给经济装了套“油门+刹车”,完全是精准调温,不是猛踩油门放水。
2024年8到12月央行就这么干过,净买1万亿国债稳债市,后来因为市场供求变了才暂停,现在恢复纯属看情况办事。
你发现没,这次重启时机卡得特别准。
11月光是到期的MLF和逆回购就有3.6万亿,加上1.21万亿的政府债要发行,资金缺口不小。
但央行也没瞎补,就像给庄稼浇水,旱的地方多浇点,不旱的地方少浇点。
消息一出,债市立马有反应,机构都开始抢券,10年期国债收益率当天跌了4.5个基点,但第二天又回升了,说明市场也看明白了:这不是强刺激,就是正常调节。
潘功胜在金融街论坛上说得很明白,这是调控工具的“精细化升级”,以前的工具只能管“钱多不多”,管不了“水往哪流”,现在买国债能直接稳利率、调曲线,从“粗线条”变成了“精描线”。
这跟2008年美联储零利率砸钱救市比,差着十万八千里呢,咱们经济稳得很,犯不上用那急救招。
我跟你讲,央行这会儿恢复买国债,根本不是临时起意,这背后藏着的是咱们货币发行机制的“换引擎”大动作。
以前咱们发人民币,主要靠“外汇占款”,简单说就是出口赚了美元,拿美元当抵押发人民币,2014年外汇储备快到4万亿美元的时候,这模式确实好用。
但这就像开车只靠别人拉,别人一踩刹车咱们就被动。
这些年国际形势变了,美元一波动咱们就受影响。
2024年数据显示,外汇储备占基础货币的比重已经从2014年的83%降到58%,而央行持有的国债从1.5万亿涨到2.88万亿。

这趋势明摆着:要从“看美元脸色”改成“靠自己信用”,用国债这种国家背书的资产当货币发行的“压舱石”。
有人问,2024年刚搞过怎么又停了?其实是当时债市供需失衡,大家都抢国债,价格炒得太高,再买就乱了。
现在不一样了,债市稳了,政府债发行又要放量,正好用这工具平抑波动,帮银行接住发行压力。
而且2024年买的短期国债年底要到期,不续上工具规模就归零了,这本来就是中央定的常备工具,肯定要常态化用起来。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财政和货币政策在“搭班子干活”。
以前两者各管一摊,现在央行买国债能帮财政发力,2025年新增的5000亿地方债限额,配上央行的流动性支持,能拉动两三万亿的配套贷款,这协同效应比单打独斗强多了。
大伙可能没注意,央行国内买国债,财政部在香港发美元债,这俩是“内外呼应”的组合拳。
11月要发的40亿美元国债,看着不多,门道可不小。
一方面能维持咱们在国际美元市场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也是给全球投资者递信号:中国经济稳得住,买咱们的债靠谱。
2024年沙特发20亿美元债,认购倍数快20倍,咱们这主权债肯定更抢手。
更巧的是美联储给的“窗口期”。
这次美联储降息后,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缩到50个基点,以前外资觉得咱们利息低往外跑,现在差距小了,资本外流压力一下轻了不少。
虽然鲍威尔说12月不一定再降,但市场都猜大概率还会降25个基点,这给咱们政策调整腾足了空间,不用担心一放水钱就跑了。

这种内外配合的节奏,其实是在给货币发行机制转型“踩稳刹车”。
以前靠外汇占款是“老引擎”,现在靠国债是“新引擎”,直接换容易熄火,所以一边用新引擎发力,一边靠美元债维持老引擎的衔接,确保过渡不翻车。
这操作跟开车换挡似的,得先踩离合再挂挡,讲究的就是平稳。
聪明钱已行动这些政策一落地,市场里的“聪明钱”早就动起来了。
北向资金10月累计净流入超300亿,美联储降息那天更是单日净流入120多亿。
这些外资消息灵、眼光毒,专门盯着政策方向走,最近都在买国盾量子、鹏辉能源这些科技股,光这俩股就被净买超1.2亿。
说句实在话,长期看最关键的是“定价权”变了。
以前资产价格要么瞎炒,要么低估,以后国债收益率曲线就是“定价尺子”,不管是房子还是股票,都得拿这尺子量量。
核心城市的好房子、科技公司的好股票,经得起量,价值自然会凸显;那些没业绩支撑的垃圾股、三四线的烂尾楼,尺子一量就现原形。
2025年三季度A股科技板块估值修复20%,就是这道理。
而且央行操作还在跟着市场调,以前买的多是1年以内的短债,现在可能要买到3-5年期的了。
为啥?因为政府发的5-10年期债占比从53%升到71%了,得跟着调整才能精准匹配,这就像给衣服改尺寸,合身了才舒服。
说到底,这哪儿是放水救市啊?分明是咱们金融体系在“换引擎”以前靠“外力牵引”,现在靠“内功驱动”。
货币发行不绑美元,内外政策打配合,都是为了夯实根基。
未来五年的财富机会,不在瞎猜政策刺激,而在跟着国债、优质股权这些核心资产走。
看懂这个转型,你就比别人先踏对了步;看不懂的,只能被市场推着走,最后连钱往哪儿流都摸不清。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