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见到南京大屠杀的惨状后,发电报向希特勒求救,结局怎样

这故事的主角,叫约翰拉贝。

他不是什么高官,也不是什么特工,就是一个在中国混得还不错的德国生意人。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员工,1908年就来中国了,在北京、天津、南京都待过,算是个“老中国通”。

说实话,拉贝这人挺矛盾的。一方面,他在南京生活了那么多年,对这座城市、对中国人有感情。他的孙女后来回忆说,拉贝的家里摆满了中国的瓷器、字画,他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甚至出门坐黄包车都从不跟车夫砍价。

但另一方面,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纳粹党员。1934年入的党,胸前天天别着个卐字徽章。为啥入党?原因也挺实在的。那时候德国经济一塌糊涂,希特勒上台后,又是修高速又是搞基建,让很多德国人觉得“这哥们能处,有事他真上”。拉贝远在中国,估计也是出于一种国家认同感和现实考量,觉得跟着组织走,总没错。

所以你看,他就是这么一个复杂的普通人。爱着中国的生活,也忠于自己的祖国,顺便还入了当时德国执政的纳粹党。谁也想不到,历史会把他推到一个那样极端的位置上。

“活菩萨”和他的“救命电报”

1937年12月,南京城破了。

之后发生的事,咱们中国人都刻骨铭心。那不是战争,那是单方面的、毫无底线的屠戮。拉贝当时完全可以跟着大使馆的人一块儿撤走,回到德国,继续过他的安生日子。

但他没走。

为啥?用他自己在日记里的话说:“我所有的员工都看着我,他们相信我,我怎么能背叛这种信任?”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理由,他留下了。不但留下,还干了件大事。他和一些同样没走的西方人,比如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教育家明妮魏特琳等人,一起鼓捣出了一个“南京安全区”。

这个安全区,说白了,就是在中国政府划出的一块难民区基础上,由他们这帮“老外”出面,拉起一面保护伞。地方不大,也就3.86平方公里,大概跟清华大学差不多大。他们想利用自己的外国人身份,让日本人投鼠忌器。

拉贝因为是德国人,而当时的德国和日本正处在“蜜月期”(《反共产国际协定》刚签完),所以他被推举为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主席。

这个“主席”当得有多惊心动魄?日本人根本不把什么“安全区”放眼里,照样冲进来烧杀抢掠。拉贝能做的,就是一次次地冲出去,用自己的身体挡在日本兵的枪口和屠刀前。他一遍遍地亮出自己手臂上那个红底白圈黑卐字的袖章,冲着日本兵吼:“我是德国人!这是我们德国的盟友!”

很多时候,这招还真管用。日本兵再横,也得掂量一下跟德国盟友撕破脸的后果。就这样,拉贝的纳粹身份,这个在欧洲象征着邪恶和死亡的符号,在南京,居然成了无数中国人的护身符

安全区里最多的时候挤了25万多难民,加上他自己家院子里藏的600多人,拉贝和他的同伴们,硬生生从屠刀下抢回了这么多条人命。

可拉贝也清楚,他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安全区岌岌可危,每天都有日本人冲进来。他眼睁睁看着无辜的人被拖走、杀害,自己却无能为力。

绝望之下,他想到了一个人——阿道夫希特勒。

在他朴素的认知里,德国和日本是盟友,老大跟小弟说句话,小弟还能不听?而且,他觉得希特勒也是人,知道了南京发生这种反人类的暴行,总该会出手管管吧?

于是,他给希特勒写了一封信,并且通过德国外交途径发了电报。信里,他用最直白、最沉痛的语言,描述了他在南京亲眼所见的惨状,恳请希特勒动用他的影响力,出面干预,约束一下日本军队的行为

这封信,就像一粒石子,投进了深不见底的大海。

沉默、驱逐和遗忘

结局怎样?

希特勒那边,是死一般的沉默。

没有回信,没有电报,没有任何官方表态。仿佛拉贝这个人,这封信,连同南京城里几十万的冤魂,都从未存在过。

为什么?其实道理很简单,只是当时身处地狱的拉贝想不明白。

在国家利益这盘大棋面前,什么人道、什么正义,都得靠边站。1937年的德国,正在疯狂扩军备战,它需要日本在远东牵制苏联和英美。为了这个战略目标,别说一个南京,就是十个南京被屠了,希特勒也绝不会为了这事去得罪一个有利用价值的盟友。

看看这些年世界上发生的各种冲突和人道危机,那些大国之间的博弈,不还是这套逻辑吗?地缘政治的冷酷算计,从来就没变过。

拉贝的求救,注定是徒劳的。

更悲惨的还在后头。1938年,拉贝被西门子公司召回德国。他回去后,没闲着。他带着自己拍摄的南京大屠杀纪录片,四处放映、演讲,想把日本人的暴行公之于众。

他很快就被盖世太保(纳粹的秘密警察)给抓了。

理由是:破坏德日“友好”关系

盖世太保没杀他,也没把他关进集中营,毕竟他是个“有功”的党员,而且西门子公司也出面保他。但他们没收了拉贝所有的电影胶片和日记底稿,并严厉警告他:“从今以后,关于南京的事,一个字都不许再提!”

从那一刻起,这位“南京好人”在德国,成了一个必须被抹去的“不和谐音符”。

战争结束后,拉贝的日子更惨了。因为他曾经的纳粹党员身份,他被盟军反复审查,丢了工作,生活陷入了赤贫。全家人靠喝汤度日,冬天连取暖的煤都买不起。

这位曾经拯救了25万人的英雄,就这样被世界遗忘了。在他最艰难的时候,连个伸出援手的人都没有。

一笔来自南京的“跨国汇款”

故事到这儿要是结束了,那也太憋屈了。

幸运的是,还有个温暖的后续。

1948年,南京人民从各种渠道,得知了拉贝先生在德国的窘迫处境。当时南京是什么情况?刚刚经历了八年抗战和三年内战,自己都还是一片废墟,民不聊生。

但就是这样一群自己都吃不饱饭的南京人,自发地组织起来,为他们的救命恩人募捐。最终,他们凑了1亿元的法币(虽然当时通货膨胀,这笔钱的实际购买力打了折扣),想尽办法换成美元,辗转寄到了德国柏林的拉贝手中。

除了钱,他们还搜集了大量的食物,比如香肠、咸蛋、茶叶、牛肉干等等,通过各种渠道,一批批地寄给拉贝一家。

收到这些来自南京的“救命钱”和“救命粮”,拉贝在日记里写道:“我们现在又有黄油和面包了,又有糖了,我的孩子们又有肉吃了……”

这可能是历史上最令人动容的一次“报恩”了。 一群在最黑暗的时刻被拯救的人,在自己仍然贫弱的时候,倾其所有,去反哺那位曾经保护过他们的异国恩人。

这种善良与感恩的循环,跨越了国界、种族和时间,是那段黑暗历史里,最亮的一道光。

拉贝的故事,早已不再是秘密。《拉贝日记》被重新发现、出版,他的事迹被拍成电影,他在南京的故居也被修缮一新,成了一个纪念馆。在今天的德国,他也成了一个反思战争、珍视和平的符号。

你看,就在去年,中德两国还共同举办了纪念拉贝的线上活动,两国领导人在通话时,也时常会提起这段由拉贝串联起来的特殊情谊。这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中,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着人们,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除了利益,还有道义和情感的连接。

拉贝的故事,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太多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

第一,它戳破了“标签化”的肤浅。 我们总习惯给人贴标签:这是个好人,那是个坏人;这是个纳粹,那是个英雄。但拉贝告诉你,人性是复杂的。一个纳粹党员,可以干出最符合人道主义精神的事。这提醒我们,评价一个人、一件事,不能只看他的身份、他的阵营,更要看他在关键时刻,做了什么

第二,它揭示了“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的无奈。 拉贝向希特勒求救,是善良对权谋的天真幻想。他以为摆出事实、讲清道理,就能唤醒良知。但他错了。对于一个只在乎利益和战略的政权来说,真相和道义一文不值。这个教训,在今天依然适用。面对一些国家在历史问题上的公然抵赖和篡改(比如日本),你就能明白,光靠我们苦口婆心地摆证据,是没用的。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日本右翼政客。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它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选择的力量。 拉贝没有能力阻止战争,但他选择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多救一个人,再多救一个人。他和他那些同伴们,在一个人人都是恶魔的屠宰场里,守住了作为“人”的底线。

这才是这个故事最震撼人心的地方。历史不是由几个大人物决定的,它也是由无数个像拉贝、像魏特琳、像那些为拉贝募捐的南京市民一样的普通人,在他们各自的岗位上,用一个个微小但坚定的选择,共同塑造的。

今天,我们有了高清的史料修复技术,有了更发达的数字档案馆,我们可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地看到那段历史的细节。但技术的进步,不应该只是让我们成为一个更高明的“看客”。

它应该让我们思考:如果有一天,我们身处类似的极端环境,我们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我们有没有勇气,像拉贝一样,去对抗那种“平庸的恶”? 我们有没有良知,像南京市民一样,去回报一份滴水之恩?

拉贝的墓碑上,刻着一句中国古话:“人之所助者,信也”。

我想,这可能是对这个故事,最好的注脚。

参考文献:

  1. [德] 约翰拉贝 著,江苏人民出版社编译,《拉贝日记》。
  2. 田树国,《拉贝与南京大屠杀》,档案春秋,2015年第1期。
  3. 黄慧英,《约翰拉贝:一个纳粹党员的英雄行为》,世界历史,2009年第4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5

标签:历史   希特勒   惨状   德国人   结局   南京   德国   纳粹   安全区   日本   中国   盟友   日本人   约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