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锋夫人韩芝俊有多美?1961年在长沙的全家福,30岁她端庄贤惠

1961年初夏的长沙,一间小照相馆里,华国锋一家六口拍了张全家福。

背景是块发皱的灰布,脚下垫着临时铺的木板,30岁的韩芝俊站在中间,穿件洗褪色的格子衬衫,短发齐耳,笑起来温温柔柔的。

这照片搁现在看太朴素了,但你盯着她眼睛瞧,就会觉得这女人身上有种说不出的劲儿。

格子衬衫藏细节,过日子全是真功夫

拍这张照片的前一晚,韩芝俊用米汤把旧衬衫浆得笔挺。

凌晨四点天还黑着,她就起来给四个孩子拾掇衣裳。

长子的领口磨出毛边,她翻出同色布头一针针缝好;小女儿的辫绳松了,她重新系出匀称的蝴蝶结。

忙完孩子,她才对着镜子别上枚黑发卡,华国锋倚在门框上劝她:“今天专门给你留个影。

她却摆手:“我不用,孩子们以后能想起团圆日子就行。”

1961年的湖南物资特别紧张,机关食堂每人每天就八两米饭。

孩子正长身体,这点粮哪够。

韩芝俊有办法,把米饭压成锅巴,再熬一锅南瓜粥,这样看起来就多了些。

华国锋总下乡调研,常常深夜才回。

她就在灶膛里埋个粗陶罐,煨上姜汤,用余火保温,等人进门就煮碗热面条。

邻居后来回忆,韩大姐家的厨房,凌晨两点都有柴火香。

本来想,这种苦日子过起来肯定鸡飞狗跳,但后来发现韩芝俊把一切都打理得顺顺当当。

她的手因为常年浆洗、种菜、劈柴,指节都变粗了。

可就是这双手,把一家人的日子缝补得滴水不漏。

现在的我们拿着外卖软件都嫌凑不齐满减,再看当年她的生活,才明白“贤惠”从来不是嘴上说说。

从“小韩司令”到贤内助,初心从没变过

很多人知道韩芝俊是“领导夫人”,却不知道她年轻时是个“小英雄”。

在山西五台县老家,她14岁就入了党,15岁当儿童团团长,站岗放哨、传送情报,乡亲们都叫她“小韩司令”。

抗战胜利后,她进了晋中文工团,因为长得清秀、嗓子亮,常被安排演男角。

《白毛女》里的王大春,《赤叶河》里的老乐,都是她女扮男装演的,台下观众哭成一片,压根不知道台上的“小伙子”是个姑娘。

1948年冬天,文工团去盂县演出,台下坐着时任阳曲县委书记的华国锋。

戏散了,华国锋找到团长打听:“演王大春的小同志,成家没?”团长笑着说:“人家是闺女,才十七。”

就这么一句话,牵起了一段姻缘。

1949年2月,平津战役的炮声还没停,两人在山西忻州的农舍里成了亲。

新房里只有一张土炕、两床粗布棉被,却贴了张大红“囍”字。

韩芝俊把粉盒眉笔全收起来,对丈夫说:“现在百废待兴,我陪你南下,好日子先给老百姓过。”

南下湖南后,华国锋的工作越换越忙,韩芝俊就跟着他辗转,把家安在机关宿舍的小院里。

她在门前开了块地种菜,还搭了葡萄架。

机关要给她配保姆,她拒绝了:“我能动,得让孩子们知道饭是怎么长出来的。

1961年拍全家福时,葡萄藤刚栽两年,她却已经读完了《土壤肥料学》,笔记写了厚厚两本。

后来华国锋调去北京,葡萄留给下一任住户,对方写信说每年结三百多斤,她回信只说:“让娃娃们吃,别糟践。”

1976年后,韩芝俊随丈夫到了北京,单位要给她配专车,她又婉拒了:“骑自行车四公里,二十分钟就到,不用费汽油。”

她还是穿布衣、提帆布包,食堂打饭照样排队。

北大教授王力特意为她赋诗:“自是梁鸿有孟光,荆钗裙布俭梳妆。

她却笑着说:“清廉是本分,谈不上夸奖。”

2008年华国锋病逝,临终前拉着她的手说想回山西卦山。

韩芝俊含泪应下,亲自去交城选墓址、种松柏。

葬礼上,她一身黑衣素颜站在墓前,对子女说:“人走了,树留下,想爸爸就来看这些松树,那是他,也是我。”

如今那张1961年的全家福,被收在博物馆的恒温展柜里。

灯光下,格子衬衫的纹路依旧清晰,韩芝俊的笑意还像当年的南风。

很显然,她的美从不是脂粉堆出来的。

是缝补补丁的巧手,是深夜煨汤的灶火,是婉拒特权的清醒,是践行承诺的深情。

现在我们总说“美”,打开手机全是滤镜和修图。

可看看韩芝俊就知道,真正的美从来不用修饰。

它是心中有爱,眼中有光,是把平凡日子过成诗的力量。

这种美,再过六十年,也一样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6

标签:历史   长沙   全家福   贤惠   端庄   夫人   华国锋   衬衫   山西   日子   格子   文工团   盂县   湖南   平津   交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