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衡阳盆地南端,五岭山脉北面,东北邻安仁县,东南及南面连永兴县,西南角接桂阳县,西滨舂陵水与常宁市隔河相望,北界衡南县。是全省三座县级中等城市之一,也是全省城区面积最大、城市人口最多的县级城市。耒阳是资源大宝库,素有“油茶之乡”“楠竹之乡”“能源之乡”“汉白玉之乡”的美誉。#湖南#
历史沿革
据考古发掘资料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耒阳境内已有人类生息繁衍。
战国时代属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耒县,因耒水而命名,隶长沙郡。《嘉庆一统志》载:“耒阳故城,在今县东北四十五里。”具体地点失考。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分长沙郡北境置长沙国,南境置桂阳郡,改耒县为耒阳县,隶桂阳郡。汉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封其庶子刘发为长沙定王。景帝后元二年(前142),诸王朝帝,舞拜,定王动作呆滞,帝问其故,刘发答:“臣国小地狭,不足以回旋。”景帝喜其对答,即诏令增益武陵、桂阳。自此,耒阳县随桂阳郡归属长沙国。
王莽新朝天凤元年(14),改耒阳县为南平亭,隶南平郡(桂阳郡改)。
东汉建武年间(25~56),废南平亭,复耒阳为县,隶桂阳郡,属荆州刺史部。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后,刘备南征武陵、零陵、桂阳、长沙4郡,次年领荆州牧,建安十六年,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桂阳等郡,耒阳隶属刘备治下的桂阳郡。建安二十年(215),刘备、孙权争荆州,后和解,以湘水为界,东部的江夏、长沙、桂阳3郡归孙权,西部的南郡、零陵、武陵3郡归刘备,耒阳改属孙权治下的桂阳郡。
三国时,未阳一直是吴国的属地。吴孙亮太平二年(257),析来阳县为4县:舂陵水以西之地置新平、新宁二县(即今常宁县),耒水以西、舂陵水以东之地置梨阳县(不久改名利阳县),耒水以东之地仍为耒阳县。新平、新宁、梨阳三县隶湘东郡,耒阳县隶桂阳郡。两郡均属荆州。
西晋,今耒阳境内有耒阳、利阳二县,前者隶桂阳郡,后者隶湘东郡,两郡均上属荆州(治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395),撤利阳并入耒阳,隶桂阳郡,属江州。
南北朝时,南朝宋、齐至梁天正元年(420~551),耒阳县隶桂阳郡,属湘州。梁元帝时(552~554),迁未阳县治于骜山口(一作鳌山口,即今大陂市),改隶湘东郡,上属湘州。陈朝未变。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平陈,耒阳县更名为涞阴县,县治仍在骜山口,隶衡山郡(湘东郡改),属荆州。
唐武德四年(621),复名耒阳县,治所迁回汉晋故治,即今耒阳城,隶衡州。唐贞观元年(627)起,上属江南西道。
五代十国时,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封武安军节度使马殷为楚王,史称南楚,建都潭州(今长沙市),辖地囊括全湖南及广西东北部分。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共45年(907~951),未阳为马氏楚国属地,直隶衡州。后周广顺元年(951),南唐灭楚。次年,马氏旧部赶走南唐军,占有南楚湖南部分土地,臣服后周,耒阳仍隶衡州。
宋朝,改名为来阳县,隶衡州衡阳郡,属荆湖南路安抚司。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因耒阳民众繁富,升为州,直隶湖广行省湖南道宣慰司。明洪武三年(1370)三月,未阳因遭兵灾,人口骤减,复降为县,隶衡州府,属湖广布政使司。
清朝仍为耒阳县,隶衡州府,属衡永郴桂道(初为衡永郴道)。
民国3年(1914),改衡永郴桂道为衡阳道,耒阳隶衡阳道,属湖南省。民国11年(1922),废道存省,未阳县直隶湖南省。民国26年(1937)12月,湖南省分置9个行政督察区,耒阳县隶湖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4月,将全省改划为十个行政督察区,耒阳县隶湖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33年7月3日,日军侵占耒阳城,县政府迁上堡街(今属黄市镇),后迁严塘舖(今属长冲乡)。次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15日境内日军缴械,耒阳光复,县政府迁回县城。
1949年10月7日未阳解放,12日成立县人民政府,隶衡阳专区。1952年11月,衡阳、郴县、零陵三专署合并成立湘南行署,耒阳隶湘南行政区。1954年7月,撤销湘南行署,改设衡阳、郴县两个专署,耒阳隶郴县专区(1960年改名为郴州专区,1979年更名为郴州地区)。1983年7月1日,改隶衡阳市。
1986年11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耒阳县,设立耒阳市,以原耒阳县的行政区域为耒阳市的行政区域,仍隶衡阳市。
行政区划
1949年10月未阳解放后,县以下设7区,辖原15个乡镇,保甲暂予保留。
1950年4月,废除旧乡、保、甲制,成立新乡193个。各区驻地及所辖乡数是:城关区驻县城,辖7乡;一区驻新市街,辖29乡;二区驻东湖,辖25乡;三区驻夏塘,辖39乡;四区驻遥田,辖27乡;五区驻小水铺,辖41乡;六区驻公平圩,辖25乡。同年11月1日,区的设置增至12个,仍辖193乡。
1952年8月19日,遵照省委关于进一步划小区乡行政区域的指示,调整为16个区,321个乡,各区驻地及所辖乡数是:城关区驻县城,辖10乡;一区驻三架桥,辖14乡;二区驻新市街,辖19乡;三区驻湖德,辖17乡;四区驻亮源桥,辖16乡;五区驻东湖,辖18乡;六区驻竹塔市,辖21乡;七区驻三都,辖21乡;八区驻夏塘,辖24乡;九区驻长冲,辖19乡;十区驻遥田,辖20乡;十一区驻哲桥,辖21乡;十二区驻余庆兴隆观,辖23乡;十三区驻小水铺,辖22乡;十四区驻公平圩,辖30乡;十五区驻仁义圩,辖26乡。
1953年3月20日,合并部分区、乡,全县共计13个区,3个镇,195个乡。
1956年6月撤区并乡后,全县设39乡3镇,即三架、芭蕉、竹市、白沙、余庆、哲桥、遥田、大市、龙塘、南阳、夏塘、盐沙、小水、龙形、仁义、南京、集贤、坛下、大和、肥田、永济、高炉、马水、坪田、亮源、浔江、导子、东湖、枫泉、三都、上架、石准、长冲、大义、陶洲、上堡、公平、太平、和平乡,城关、灶市、新市镇。
1957年1月,将新市镇改为新市乡。至此,全县共有40个乡、2个镇,787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10月,成立25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同年12月调整为18个人民公社,即:城关公社,驻城关,辖原城关、灶市2镇和余庆乡;大市公社,驻大陂市,辖原大市、芭蕉乡;
新市公社,驻新市街,辖原新市、高炉乡;
马水公社,驻湖德,辖原马水、亮源、坪田乡;
导子公社,驻导子洲,辖原导子、浔江乡;
东湖公社,驻东湖圩,辖原东湖、枫泉乡;
三都公社,驻三都圩,辖原三都、上架、石准乡;
竹市公社,驻竹塔市,辖原竹市、龙塘乡;
夏塘公社,驻夏塘,辖原夏塘、南阳、盐沙乡;
大义公社,驻大义圩,辖原大义、长冲、陶洲乡;
双桥公社,驻哲桥,辖原哲桥、三架乡;
肥田公社,驻肥田街,辖原肥田、遥田、永济乡;
大和公社,驻大和圩,辖原大和乡;
坛下公社,驻坛下圩,辖原坛下、集贤乡;
仁义公社,驻十里垌,辖原仁义、南京乡;
和平公社,驻罗渡,辖原和平乡;
公平公社,驻公平圩,辖原公平、太平、上堡乡;
小水公社,驻小水铺,辖原小水、龙形、白沙乡。
1959年9月,从城关公社析出一部分成立余庆公社。同年12月1日,又从城关公社析出城关镇,从新市公社析出新市镇,从公平公社析出黄泥江镇(后改为黄市镇)。至此,全县共计19个公社和3个镇。
1961年4月27日;按照1956年的乡数,每乡成立一个人民公社,即39个公社、3个镇。同年6月20日,又新增洲陂、黄沙、石枧、雅江、沙明、江头、浔江7个公社和灶市镇,共计46个公社和4个镇。11月恢复区级机构,全县分置城关、新市、马水、东湖、夏塘、公平、仁义、哲桥8个区,以加强对公社的领导。12月,撤销城关公社,其辖地分别并入城关、灶市2镇。
1962年10月,灶市镇并入城关镇(列为区级镇)。
1963年8月,黄市镇并入上堡公社。至此,全县共计8个区,45个公社,2个镇。
1969年3月,撤销城关区,将原城关区所辖竹市公社划归夏塘区,三架公社划归哲桥区,余庆公社划归仁义区,白沙公社划归公平区。至此,全县共为7个区,45个公社,2个镇。
1983年8月,坛下公社率先改为坛下乡。1984年3月,全县完成撤社改乡工作。同年5月,析出城关镇的灶市、车站两个居委会和灶市、南岭、沙头、零洲4个村建立灶市镇(区级镇),析出公平乡的横冲、暮冲、白鹭等12个村成立白鹭乡,析出竹市乡的花桥、双洲、东湾等8个村成立东湾乡,析出余庆乡的花石等6个村和小水乡的豪坡等3个村成立花石乡,析出罗渡乡的田墈等6个村和石枧乡的大元、布尾2个村以及太平乡的深塘等3个村成立长坪乡。
1985年5月,将上堡、小水、白沙、南阳4个乡改为黄市、小水、泗门洲、南阳4个乡级镇。同年7月17日,新市镇升为区级镇。
1986年9月,将哲桥、遥田、夏塘、公平4个乡改为乡级镇。
1989年3月,撤销城关、灶市2镇,设置蔡子池、水东江、灶市街3个街道办事处,并将三架乡的五里牌行政村划归蔡子池办事处管辖,竹市乡的双洲行政村划归水东江办事处管辖,余庆乡的联平、三架乡的锡里两行政村划归灶市街办事处管辖。
1990年,全市共设7个区,9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41个乡。下辖636个行政村,7464个村民小组;30个居民委员会,127个居民小组。
1991年,全市共设7个区,9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41个乡。下辖636个行政村,7464个村民小组:30个居民委员会,127个居民小组。
1992年3月创建耒阳经济开发区,总面积6平方公里。年底,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1993年3月,三都乡撤乡设镇。
1995年6月,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全省农村撤区并乡建镇、简政放权工作的意见》和衡阳市委、市政府《关于撤区并乡建镇、简政放权的实施意见》精神,耒阳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通过了《耒阳市撤区并乡建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方案中按照“尊重历史、注重发展、扩大城区、加强扶贫、经济互补”的原则,撤销马水、仁义、东湖、新市、夏塘、公平、哲桥7个区公所,将耒阳市50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合并为31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即:蔡子池街道办事处与原三架乡的行政区域合并,设立蔡子池街道办事处,总面积59平方公里。灶市街街道办事处与原花石乡的花石村合并,设立灶市街街道办事处,总面积35.5平方公里。水东江街道办事处与原东湾乡的洲村、花桥村合并,设立水东江街道办事处,总面积34.7平方公里。撤马水区。马水乡与原坪田乡除积明村、湖岭村、余升村、元明村外的行政区域合并,设立马水乡,总面积129平方公里;洲陂乡行政区域未变,总面积42平方公里;亮源乡与坪田的积明村、湖岭村、余升村、元明村合并,设立亮源乡,总面积99.7平方公里。撤新市区。新市镇与原高炉乡合并,设立新市镇,总面积75平方公里;大市乡与原芭蕉乡合并,设立大市乡,总面积115平方公里;逼田镇行政区域未变,总面积52平方公里;肥田乡行政区域未变,总面积51平方公里:永济乡行政区域未变,总面积49平方公里。撤东湖区。沙明乡与五峰仙林场合并实行场乡合一的管理体制,设立沙明乡,总面积34平方公里:导子乡与原浔江乡合并,设立导子乡,总面积103平方公里;东湖乡与原枫泉乡合并,设立东湖圩乡,总面积127平方公里:三都镇与原石准乡合并,设立三都镇,总面积73平方公里;上架乡行政区域未变,总面积45平方公里。撤夏塘区。大义乡与原陶洲乡合并,设立大义乡,总面积104平方公里;夏塘镇与原长冲乡合并,设立夏塘镇,总面积76平方公里;南阳镇与原盐沙乡合并,设立南阳镇,总面积105平方公里:龙塘乡与原江头乡合并,设立龙塘镇,总面积74平方公里:竹市乡与原东湾乡除洲村、花桥村以外的行政区域合并,设立竹市镇,总面积65平方公里。撤公平区。公平镇与原白鹭乡合并,设立公平圩镇,总面积97平方公里:泗门洲镇未变,面积68平方公里:小水镇与原龙形乡的行政区域和原花石乡的江波村、毫坡村、金山村合并,设立小水镇,总面积125平方公里:黄市镇原行政区域未变,总面积93平方公里。撤仁义区。仁义乡与原罗渡乡行政区域合并,设立仁义乡,总面积97平方公里:南京乡析出板陂村,设立南京乡,总面积76平方公里;磨形乡未变,总面积41平方公里;长坪乡与原石视乡的行政区域合并,设立长坪乡,总面积77平方公里;余庆乡与原花石乡的石王村、梓园村、枞杨树村、黄金村、盖塘村、同仁村及原南京乡的板陂村合并,设立余庆乡,总面积72平方公里。撤哲桥区。哲桥镇除樟田村外与原集贤乡的行政区域合并,设立哲桥镇,总面积148平方公里:坛下乡未变,总面积64平方公里;大和圩乡和原雅江乡及哲桥镇的樟田村合并,设立大和圩乡,总面积79平方公里。
撤区并乡建镇后,未阳市有3个街道办事处,13个镇,18个乡。下辖628个行政村,7476个村民小组:39个居委会,198个居民小组。
1995年10月11日经省政府同意,省民政厅批准,撤销永济乡,设立永济镇。
1996年,未阳市辖3个街道办事处,13个镇,18个乡,639个村,7482个村民小组,30个居委会,160个居民小组。
2003年7月,经省编制委员会批准耒阳市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为耒阳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同年,组建成立东江工业区,次年6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工业区,列入省级开发区系列。
2004年7月将未阳市经济开发区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划入金杯、栖风园、金星3个居委会,五里牌、三桥、锡里3个行政村,行政区划总面积21.51平方公里。
2005年,未阳市有3个街道办事处,1个开发区,31个乡镇。下辖623个行政村,7545个村民小组:63个居委会,582个居民小组。
2006年3月经衡阳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置五里牌街道办事处,4月21日正式挂牌成立。办事处总面积29平方公里,人口5.3万人。
2010年8月12日成立三顺街道办事处,辖1个居委会、6个建制村,总面积26.56平方公里,总人口1.5万人,办事处机关驻三顺村。
目前总面积2648.6平方公里,总人口136.9万,常住人口110.58万,辖6个街道办事处、19个镇、5个乡。
大美湖南欢迎您!
更新时间:2025-05-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