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据中新网报道,广州中心城区首个小连片危旧房“原拆原建”试点——“黉桥·小石集”项目近日已经全面完工。这代表着我国的“原拆原建”,老房子“免费”换新房的政策往前迈了一大步,为政策接下来的全面铺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原拆原建,指的是对原有老旧住房进行拆除,并在原土地上按原使用年限和建筑面积(可适当优化)重新建设房屋,最后让原业主回迁。
这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很多年前就有人提起,但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据悉,这方面最早的政策是2020年,北京印发了《关于开展危旧楼房改建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178号文”,这才推动了“原拆原建”在地方政策上的落地。丰台区马家堡路68号院,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改造对象。

这几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也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原先的老房子已经“超期服役”,无法满足民生需求。为了加速推动我国城镇化转型,“原拆原建”的政策必须落地实行。
2025年8月2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正式发布。“支持老旧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的政策就在《意见》里。这是这项政策第一次被写进国家发展的程序,重要性不言自明。
当然,要在全国范围内彻底铺开也并非易事。咱们没搞过这个,还得摸索摸索,于是就有了“自主更新、原拆原建”的试点。

目前,浙江、上海、北京、湖北、辽宁等地已率先开展相关工作。文章开头提到的广州“黉桥·小石集”项目,就是相关试点。
“黉桥·小石集”项目位于越秀区洪桥街道辖内洪桥街与小石街交界地带,一共有19栋建筑,为上世纪60至80年代砖木结构,部分房屋连独立的厨卫都没有,不仅影响居民生活质量,还存在安全隐患,被鉴定为 C、D级危房。
当地政府对项目进行现状调查、需求分析、资源整合等工作之后,将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报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审查认定。
按照规定,这份方案应当包含住宅总户数和总建筑面积、每户建筑面积、室内面积及户型结构、小区业主选房规则、建设费用承担明细、过渡方式以及过渡费用等内容,且改造计划必须全程尊重居民意愿,多轮征求意见,以最大共识完成签约。

“黉桥·小石集”项目,就是政府与居民协商过后,才决定尊重民意,对17栋楼实施“原拆原建”,其余2栋楼进行微改造,改造费用为“业主、企业、政府”三方共同筹资。
这种筹资方式遵循“居民自愿、政府引导、企业实施”的模式,在各试点项目中比较常见。有的试点没有企业筹资这个环节,费用就由居民和政府承担。
比如杭州的“浙工新村”,5.3亿的改造费用就是居民出资,政府老旧小区改造专项资金补了一部分。其中,居民出资占大头,小区的548户居民自筹款达4.7亿元,将13幢危旧房建成7幢11层小高层。

之所以费用这么高,是因为该项目新增了地下车库和社区用房,同时扩大了原址,增加约98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可见,在改造面积这一块儿,规则也不是限制得特别死,一切都以居民意愿和房子的现实条件为主。如果客观条件允许,居民又愿意多出点钱,也不是不能增加面积,很灵活。
比如,厦门的《关于城镇老旧小区自主更新改造的指导意见》就规定,在日照等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允许项目增加不超过原产权登记面积20%的建筑面积,其中10%用于加装电梯和建设公共服务及配套设施,剩余的10%用于原有住宅按套扩面。
总而言之,“原拆原建”的重点就在于“合理增容”,不仅要把危房改造成安全住宅,还要考虑居民的居住体验和精神需求,并非常规意义上的单一物理空间更新。

就拿“黉桥·小石集”项目来说。该项目对彻底改造的17栋建筑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增添了红砖灰瓦、天井庭院等岭南元素,还在首层增设约250平方米的公共服务空间,内置社区共享门厅、广场及中心庭院。
后续的运营中,项目还将引进专业运营企业,在首层创造轻餐饮、健康生活、便捷服务等多元社区服务功能,为居民带来更好的居住体验。
最后,说了这么多,到底哪些住宅才符合“自主更新、原拆原建”的条件呢?
首先是建成超过30年,承重结构受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C级、D级危房;其次是基础设施落后,水电气路老化,居民生活极其不便的老旧住房;再有就是没有电梯、停车位、养老托幼设施的房子。这三个条件的重要性依次递减。

除此之外,最重要也是具有决定性的条件就是:居民改造意愿高度统一。
这个“高度统一”要“统一”到什么程度呢?因目前在试点阶段,政府没有推出统一的细则,各地标准不一样。比如,广东省规定,涉及C/D级危房,因关系到公共安全,居民自主决策达到“双50%”即可启动项目,但需要全体业主最终签字确认。北京则规定,首批同意户数达60%就可以先行开工。
也就是说,要想实现重建,居民同意数至少要达到50%以上,多地都要求达到95%甚至100%。改造的真正难点,也就在这里。
如果房子符合前三个条件,但居民改造意愿不强的话,那也是白搭。所以重点还是要协调好居民的意愿,毕竟,确定改造后,业主是要出资的,有些业主不愿意出钱,这就没办法了。

目前试点的项目中,无一例外,居民的改造意愿都是非常强烈的,且都遵循“业主主导+政府支持+专业协作”的三方共促机制。
2020年北京丰台区的那个项目,甚至达到了100%同意、100%签约。这也就说明,如果不是住着极其不舒服,生活质量极其差,改建需求特别迫切的老旧房子,可能还真赶不上这班车。
专家也坦言,成功案例的落地绝非易事。“要让小区内数百甚至数千居民就‘四个自主’达成一致,且在漫长的更新周期中保持行动统一、不陷入集体行动困境,难度极大。一个成功案例的落地,不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还需要依赖优秀且无私奉献的社区能人,缺一不可。”

所以,这不仅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社区协调管理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人性的考验。平时装个电梯都吵得不可开交的小区,还是别凑热闹了哈。
当然,如果房子是已经认定了的C级、D级危房,且居民都同意“重拆重建”的话,基本上就可以吃下这波红利的。哪怕现在处于试点阶段暂时吃不了,以后总会吃进肚子。
这可不是画大饼。不知大家有没有了解前两天发布的“十五五”规划,里面有两条内容是“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和“美丽中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从这方面来看,“自主更新,原拆原建”,给老房子“免费”换新房的政策完美契合“十五五”规划的目标。所以,别看现在的“原拆原建”还停留在试点阶段,但必然是未来的大趋势。

一旦政策全面落地,老旧二手房市场肯定会受到影响。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未来城市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王业强所说,确定要“原拆原建”的C级和D级危房待改造房源将面临短期流动性冻结,但成功纳入“原拆原建”名单后,房产价值可能会上涨,房子主人身价倍增。
而相对应地,C级以下普通老旧房将无法享受重建红利,价格涨幅可能低于市场均值。
所以,符合“重拆重建”条件的老房子可以不用急着出手,再等等看。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政策正在试点阶段。统一业主意见、资金筹措、居民权益保障等多项难点都还未得到解决,相关配套政策也还未出炉,目前的试点城市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要彻底、全面地推行可能还要一段时间。如果急用钱就不用等了,该出手时就出手,落袋为安。

最后,不管怎么说,“自主更新、原拆原建”的政策都已经开了口子,再难也要推进下去。它是实现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之举。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的《意见》里,还为此定下了主要目标:2030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35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基本建成。
所以你说政策全面推进的时间长吧,其实也不长,十年时间,该改造的肯定都改造完了,享受到政策红利的也享受到了,大家不用太着急。路是要一步一步走的,现在磕磕绊绊,以后只会走得更快、更顺利。
到那时候,就不会有什么危房旧房了,我们的居住环境将更宜居、更具活力,老百姓们也将在熟悉的环境中迎来全新的生活。
信息参考: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