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进三伏,天又热了起来。35℃以上的高温袭击了江苏大部分地区。很多人开始怀念过去,觉得在全球变暖现象还没有那么严重时,夏天应该还没那么热。可热归热,话不能乱说。古代的夏天,也不是文人笔墨中留下的那么美好。
北齐校书图局部 南北朝 杨子华 (传)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何为“三伏”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三伏天原本是没有的,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古人发现阳历七八月份天气热、雨水多、酷暑难耐,疫病容易流行。
“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的父亲秦德公第一个设立起了“伏日”,提醒人们要防暑避瘟。《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以狗御蛊。”在这一天,还要用狗献祭,驱赶毒虫病邪。在蒙昧年代,人们还相信这一天百鬼出行,要及早归家,这个说法到宋代都有人信。诗人刘敞想找邻居说说话都找不着,因为“伏日万鬼行,至如早旋归”。
“伏日”到西汉初,有了更为具体的分法: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所谓“庚日”是我国古代“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的日子,每隔10天就有一个庚日。
说到这儿,就有两个问题需要解释:为什么把酷热的天气称之为“伏”?伏天为何开始于庚日?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伏”,是个会意字,出现较晚,现有最早的古文字,始见于西周早期金文,左上方是一个“人”,右下方是一只“犬”。秦篆字形与金文相同,只是人犬并列。此后字形基本沿用篆字。学术界对此字有多种解释:一说,犬趴在人的脚边;一说,犬由后面把人拽伏倒;一说,人像犬一样匍匐在地,以伺机面行动。不管解释如何不同,但都含有趴下之义,这大概是“伏”的最初之义。
唐代学者张守节对“伏天”之所以为“伏天”的解释是:“伏者,隐伏避盛暑。”《后汉书》中也有“六月己酉,初令伏闭尽日”的记载。颜师古则有另一种解释,他认为:“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在古人眼里,阴阳升降,相辅相成。当阴气最重最寒冷的时候,便到了一阳复生的时候;而当阳气最盛之时,阴气也要萌发出来。只是,伏天,阳气过盛,阴气被迫处于将升未升的藏伏之态。
那么,伏天为何选在庚日?据说,这和秦汉时期盛行的“五行生克”之说有关。按当时的说法,春为木,夏为火,秋为金,冬为水。土居中而治四方。主流的说法认为,夏对应的火胜于秋对应的金,故而金气要伏藏,庚为五行之金,故伏日要从庚日始。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火气过剩,需借秋天的敛降之气,才将过盛的阳气收敛,降伏于土中,秋为庚金,于是才有三伏天从庚日起的说法。
草堂消夏图 南宋 佚名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古代能热到什么程度
对现代人来说,温度有多高,温度计一测便知。
古人也很想要温度计。
1673年,北京观象台根据传教士南怀仁所述首次制成了空气温度计。在他之前,清初扬州人黄履庄也曾发明一种“验冷热器”,可以测量气温与体温,但原始记载过于简略,难知其详。唯一可确认的是,这些空气温度计,误差大,实用性远不如现代的水银温度计。
而在1673年之前,没有温度计,怎么测温度?
观察、估算。
看一个人发没发烧,要“以身试温”;看天气有多冷,就得看水结没结冰。
古代的夏天,究竟有多热?虽然古人没有留下精确到数值的温度记录,但他们留下了传神的体感文字。
“热甚”“亢阳”“大燠”“隆暑”,这样的描述对今天的读者来说,或许太简略。说得再细致点,“长安客舍热如煮”“万国如在洪炉中”“峡中都似火”“炎赫衣流汗”。杜甫热得都想“安得赤脚踏层冰”了。就算放到现在,这谁不想呢?
宋人对酷暑的描述更为生动。陆游写道:“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跟上了笼屉蒸上一蒸似的;杨万里也说:日光煮水复成汤,此外何处能清凉?掀篷更无风半点,挥扇只有汗如浆。池水都被晒成烫手的汤了,也没有风,扇子再扇,也是热风。这样的感触和高温下工作的现代人有什么区别?
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于乾隆八年(1743年)。这一年的7月14日到25日,11天里热死了11000多人。法国传教士宋君荣(Gaubil)记载说“北京的老人称,从未见过这样的高温”,“炎热的程度难以忍受,而且许多穷人和胖子死去的现象引起了普遍的恐慌”。而据中国国家气象局古气候研究室专家换算,这一年的7月20日至25日,华北地区下午的气温均高于40℃,7月25日气温更是达到了可怕的44.4℃。
京城内外,“土石皆焦”“日中铅锡销化”……乾隆帝被迫做出自我检讨,“想因朕躬之缺失与用人行政之失宜”。
古代的天热,我们无法具体到具体数值,但读着古人的文字,多少都会感同身受。汗下如浆,如坐蒸笼。那样的温度,大概超过了37摄氏度吧。
消夏图局部 元 刘贯道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伏天古人吃什么
在古代,伏天还是一个需要庆祝的节日,有特殊的饮食风俗。
《荆楚岁时记》记载北方饮食习俗:六月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辟恶,即消灾解难,解除暑疫。因入伏前后气候变化较大,易患病,吃热汤面可以发汗、驱病。
《魏氏春秋》说,魏晋三国时期,美男子何晏“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这才知道何晏那是天生的白净,而不是用粉扑出来的。
发展到后来,北方人还对三伏饮食做了细化:初伏饺子二伏面,“三伏则为饼,而佐以鸡蛋,谓之贴伏膘。”这种习惯延续至今。
在西汉时,“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魚羔,斗酒自劳。……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祔缶,而呼乌乌。”史学家司马迁外孙杨恽记载的伏日腊日热闹的饮食场景。这里的“伏腊”指的就是伏日和腊日,两者并举,同等重要。
朝廷在这一天也要赏赐大臣。《汉书》就记载伏日赏赐百官的故事。
在民间,清人顾禄在《清嘉录》中写到吴地伏日风俗,“好施者,于门首普送药饵,广结茶缘。街坊叫卖凉粉、鲜果、瓜、藕、芥索粉,皆爽口之物。什物则有蕉扇、苎巾、麻布、蒲鞋、草席、竹席、竹夫人、藤枕之类,沿门担供不绝……”
当此酷暑,我们常一边设法降温,一边做着“清凉一夏”的美梦。其实这个梦,古人也是做过的。
“一岁难过之关惟有三伏,精神之耗,疾病之生,死亡之至,皆有于此……使天只有三时而无夏,则人之死也必稀。”清人李渔说。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看吧,宋人都想着手提天下,送往积雪的昆山和浩渺的蓬莱了。
大概,是热疯了吧。
臧磊
校对 胡妍璐
更新时间:2025-07-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