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评论员 陈江
小骗子人人喊打,大骗子却可能成为座上宾。近日,冒牌院士阮少平的闹剧引发全网热议。这位自称“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男子,凭借伪造的头衔横行多地中小学、医院乃至商业活动,甚至被奉为“课程导师”。直到媒体实锤打假,公众才惊觉:这个在教育、医疗领域游走多年的“大人物”,竟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
假院士能横行无忌,根源在于社会对权威符号的盲目崇拜与集体性失察。从广东多所中小学到博罗县中医医院,邀请方无不堂而皇之地在官方平台宣扬其“院士”身份。一个只需查阅中科院官网便能戳穿的谎言,却被学校、医院、宣传平台集体默认。这暴露了深刻的“唯头衔论”心态——对权威符号的迷信,已然压倒了对事实最基本的求证。
更讽刺的是,此人的“人设”根本经不起推敲。自称“小汤山医院政委、指挥火神山建设”,遭官方直接打脸;标榜“水泊梁山阮小七第二十七代传人”,荒诞不经。如此离谱的谎言能一路畅通,恰恰印证了“头衔大于事实”的怪诞逻辑——只要顶着“院士”光环,真实履历反倒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
其“走穴”轨迹更揭示了功利土壤的肥沃。从小学开学典礼到酒企发布会,从中医医院“指导”到民族品牌论坛,阮少平的身影横跨教育、医疗、商业。某些学校为“增光添彩”、某些企业为“撑场面”,甘愿将假权威奉为座上宾。反观真正的院士,常因“不愿沦为装点门面的工具”而拒绝商业活动。“真身”的稀缺与克制,恰恰为某些骗子提供了以假乱真的可乘之机。
而骗局背后,监管的失守也令人忧心。阮少平以“民族品牌健康总顾问”等虚假身份为酒企站台、为医院“指导”,甚至借虚构的“阮顺堂”炒作中医药概念。这些涉嫌虚假宣传、可能危害公众健康的行为,竟一路畅通,监管的滞后与缺位暴露无遗。
这场闹剧的核心,其实还指向一个更扎心的问题:我们的社会是否正在系统性丧失“求真”的能力?当“院士”能靠粗糙PPT和表演式自信包装成功,当虚构的“抗疫英雄”履历能走进校园,当“阮小七后代”的荒诞故事能博得掌声,我们践踏的不仅是常识,更是社会的集体记忆与信任根基。我们或许习惯了追捧“看起来像权威”的符号,却遗忘了真正的权威。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骗局绝非孤例。近年来,假专家、假协会、野鸡大学、虚假头衔层出不穷。这背后,既有个人失信的猖獗,更有制度性漏洞的“纵容”:邀请单位不核查、宣传平台不审核、监管部门不作为,致使一些别有用心之徒,复制一套头衔模板,便能轻松通关。何其哀哉。
假院士倒了,这不该是结束,而是反思的开始。当“头衔崇拜”的遮羞布被彻底撕开,我们必须直面根源:能否摒弃对符号的盲目追逐?能否重建一个以真实为本、以诚信为基的社会?答案,或许就藏在我们每一次对真相的坚持里。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08-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