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李岩
这里,是黄河下游首个大型引黄自流灌溉工程,突破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历史局限,开创了中下游引黄灌溉的先河;这里,毛主席1952年视察时作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重要指示,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及水利遗产,成为治黄精神教育基地。
这里就是位于河南省武陟县黄河岸边的人民胜利渠渠首工程,总干渠全长52.7公里,覆盖新乡、焦作等地盐碱地改造,兼具灌溉、供水、生态补源等功能。
9月20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来到这里,再次领略了这处以“人民”名义、以“胜利”为目标、拉开黄河下游大规模开发利用水沙资源序幕的大型水利工程的崭新风采和厚重历史。
人民胜利渠渠首的苏式建筑
人民胜利渠渠首的引水闸
当天上午,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渠首闸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新。“人民胜利渠渠首闸”八个鎏金大字闪耀着光芒,闸前胸墙上题写着毛体大字“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在人民胜利渠闸首一侧有一座苏式建筑,顶部的屋脊坐落着中国神兽,中西合璧、古朴典雅。旁边不远处,还有建于2012年的人民胜利渠展览馆。
据嘉应观黄河文化博物馆党组书记、馆长翟嵩峰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近两千六百年间,黄河下游大小决口达1500多次,大的改道26次,差不多“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每次决口都给当地百姓带来巨大的生命及财产损失,而人民胜利渠的建设,成为了黄河由“害河”变为“幸福河”的转折。
1949年,华北地区刚刚解放,党中央就决定修建引黄灌溉济卫工程,1951年动工,1952年竣工。放水典礼当天,群众欢呼雀跃。正是由于受现场群众热烈情绪的感染,“引黄灌溉济卫工程”更名为“人民胜利渠”,宣告了新中国黄河治理初战告捷,在国内和国际上均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人民胜利渠渠首铭牌
人民胜利渠渠首的历史文化讲解,吸引了众多媒体关注
“当时由于黄河河床深浅不一,多淤沙,淤积层地质松软,很多人认为人民胜利渠是非人力所能完成的。然而,为了改变人民靠天吃饭、良田长期干旱的局面,党和政府直面困难,科学规划,集中力量攻克层层难关。”翟嵩峰说,通过研究历年观测资料和走访渡口老艄公及当地群众,并经考证和苏联水利专家帮助,建设者们采用桩基加固方案,成功克服了如何提高引水保证程度、在松软的沙地上建起坚固大闸两大难题。
工程建设期间,使用的13万吨物料和田间工程土方都是依靠当地群众人拉肩扛小推车来完成的。在各方齐心协力配合下,工程提前完工。如今,渠首旁的苏式建筑,苏联专家和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建设渠首闸时的办公室,以及毛主席视察渠首临时休息的板凳支起的简易床铺,都完好保留着,成为那个时代的见证。
1952年10月,毛主席视察时,曾在此听取汇报,并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指示。
人民胜利渠渠首控制室内景
人民胜利渠渠首引水闸全貌
70多年来,人民胜利渠水利人牢记“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嘱托,先后对灌区进行了3次扩建,形成了“灌排分设、井渠结合”的灌溉模式;对总干渠、干渠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对渠道堤防进行标准化整治和生态护坡建设;构建数字孪生灌区,全面提升现代化建设与管理水平。
与此同时,有了黄河水的引水灌溉,灌区逐渐成为豫北地区有名的优质粮棉生产基地:原阳大米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家级金奖,被列入全国名优特产名录、中原特产名片,原阳县祝楼乡因此获得“豫北小江南”的美誉;延津县优质小麦种植面积现已达到95万亩,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质小麦生产示范基地县……
“造福百姓是我们的使命,70多年来人民胜利渠在建设管理过程中形成了代代相传的文化和精神: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勇于牺牲,乐于奉献;依靠人民,团结协作;精准研判,科学治理。我们将继续传承弘扬。”翟嵩峰说。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谢景豹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